“房银商服”成举牌“高发地” 增持股票暗酿K线利益链

2016-09-05 07:56:3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举牌与反举牌“方法论”

  当下的震荡市行情下,之于散户而言,“举牌概念股”是名副其实的热点。但是围绕着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变迁,对于上市公司新旧大股东、管理层、机构投资人与散户等诸多利益主体,显然存在不同的资本生态。

  外界对控制权之争的上市公司关注之高,除了可能存有的股价套利空间外,更注重的是可能更换实控人后,存有的重整预期。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最终实控人变更,在重组计划未“落地”前,真假始终难辨。

  “如果你们着急做高股价,我们可以介入‘举牌’,双方演一出双簧。”日前这是北京某饭局,一位机构投资人与上市公司高管的对话。

  目前无法统计市场上“举牌者”的真实夙愿,自2015年以来,两市共有116家上市公司被举牌,涉及资金2264亿元。这其中,又至少有30家公司存在控制权之争。

  伴随着双方不断增持所带来的催动效应,出现控制权之争的上市公司股价在短期内有所暴涨,但长期来看多数出现下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将周期拉长至半年以上时,上述公司股价近八成下跌。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权之争背后,事关公司产业重组的想象空间,一直真假难辨。

  9月2日一位不愿具名受访人士认为,举牌方因身份不同,在涉及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时考虑或有不同,“险资往往长期财务投资,产业资本倾向于资产注入,私募则风格激进难以捉摸”。

  暗含K线逻辑

  9月1日晚间,停牌3个月之久的乐通股份(002319.SZ)发布公告称,公司现任实控人刘秋华,拟将所持上市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由此公司实控人将出现变更。

  9月2日,乐通股份有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刘秋华选择转让所持全部股份,是其个人投资与理财的需要。

  但这一理由并不影响乐通股份次日股价的大涨。9月2日,乐通股份在早间开盘后即告一字涨停至收盘,报每股19.01元。

  尽管乐通股份只是涉及控制权变更,未有争斗,但自去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有关实控人变更,乃至由此引发的各种“狗血”控制权争斗剧,呈现在股价上的反映往往与其类似。

  今年4月之前,一直不温不火的廊坊发展(600149.SH),股价还只维持在每股15元附近。然而,被首次举牌后,其股价在短短四个多月里,伴随着连续三次举牌,以及实控人的增持,最高时一度触及36.58元,而截至28.84元,距离举牌前的15元股价涨幅亦接近90%。

  但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数据,涉及控制权之争的上市公司,在被举牌及增持后股价虽短期都出现大幅上涨,但长期而言,股价更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2015年12月,“安邦系”两次举牌大商股份(600694.SH)后,持股比例一度接近公司实控人大商集团,后者股价亦曾一度大涨至63.15元,但随后股价下挫至40元以下。在此期间,或许是为防止“安邦系”对公司实际控制权的觊觎,大商集团出手增持4.28%股份,持股比例升至15%。不过,这也未改变股价仍较高位有所差距的事实,至时,大商股份股价报41.2元。

  自2015年以来,两市已有30余家上市公司因举牌行为衍生出了控制权之争,而在争斗之初,逾9成上市公司股价在短期均表现出了上涨趋势,但时间一旦拉长至半年以上,能维持上涨的公司数仅有不到2成。

  若以举牌概念股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116家举牌概念股中,今年年初至今的股价涨跌幅,只有21.69%上涨,其余均有不同程度下跌。

  9月2日,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无论是举牌概念股还是上市公司出现控制权之争,在短期内都会因各方增持催高股价,同时又存在炒作因素,散户进场抢筹,但长期却更多从公司自身业绩的稳定性出发,以此衡量股价价值。

  “控制权之争是双刃剑,也可能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经营。”邵宇说。

  产业重整真假难分

  上文乐通股份有关人士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实控人入主后,公司短时间内还不会调整现有业务,但6个月后却不确定。

  与此同时,乐通股份新实控人亦公开表示,将“通过改善其经营状况,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同时在适当时机为其拓展新的业务,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增强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并以此更换现有董事会4名非独立董事和2名非职工代表监事。

  此前,闹得不可开交的新华百货(600785.SH)和*ST新梅(600732.SH)等,在被有关方突击增持后,有关控制权之争不仅在言辞上互有往来,后来更直接诉至公堂,而对于举牌方表示的资产重整计划,也一直仅流于口头。

  9月2日,深圳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举牌方所代表资金的不同,从今年被举牌上市公司的规模看,市值超千亿的超大公司更容易受到产业资本和保险资金的青睐,而市值在百亿元以下的小公司则更被PE等私募资金关注。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梳理,自年初以来,以房地产、银行、商业贸易和休闲服务为主的四个行业,更成为举牌“高发地”,被举牌的上市公司规模更多有超过千亿元。

  “实际上,对于险资、产业资本、PE以及地方金控平台这四类资本来看,险资明显更看重举牌标的的盈利性、稳健性和利润分红;产业资本则更看重上市公司拥有的资产、市场和渠道;PE讲究快进快出,更看重资产是否有资产重组与借壳的可能性;地方金控平台则更多作为‘白衣骑士’的姿态出现,通过‘善意举牌’来提防和警告敌对举牌资金。”上述分析师解释。

  邵宇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有关方对上市公司频繁举牌,更多是资产匹配的过程,这其中既有资产荒的背景,亦有其自身的考虑。

  【相关报道】

  上交所强化一线监管 “反收购”“举牌”成重点

  针对部分上市公司拟在上市公司章程中增加“反收购条款”、举牌方信息披露表述模糊等市场关注的问题,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期强化一线监管,8月共发出日常监管类函件50份。

  中信证券:险资举牌的背后可能是A股市场结构性低估

  保险举牌,“资产荒”下无奈之选,还是主动出击?2016年上半年,万能险保费收入达8103亿元,同比增长147.3%,而万能险持仓股票市值同比增长114%。对保险资金在二级市场增持行为,市场普遍解释是“资产荒”下体外长线投资者寻求高于债券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