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董喊出任职心路:无奈

2014-07-25 08:11:38 来源 上海证券报 | 作者
郭成林 祁豆豆 王莉雯

  “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专业意见?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啊!”在记者集中采访40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后,有超过半数者如此激动地回复,“我们也想实事求是地做,但来自市场各方的掣肘、制度细化的缺失、社会人情的考量等等因素,个中滋味外人难以体会。”

  7月23日,民生银行宣布巴曙松辞任该行独立董事,其年薪100.5万元,这是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独董支付的4.25亿元薪酬的一部分。

  在光鲜与荣耀背后,独董,这一承载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命的制度,历经13年,却未达初衷。上海证券报记者历时一个月,对40位独立董事进行了集中采访,结果令人深省。

  自2001年《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伊始,投资者、舆论、学者等市场各方对制度有效性的非议乃至质疑,不绝于耳:是利益输送平台、还是企业形象摆设?“不廉”、“不勤”、“不独”、“不懂”等头衔十数年来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极低的否决票和弃权票,制造了一部部个性缺失,却又享受高薪的表决机器,引发政策与市场深刻反思。

  但走近独董群落,无论为公谋利,抑或为己辩护,市场鲜有独立董事公开发声,这个已达8000人的精英群体面对“一棒子打死”式的攻击,习惯性地选择集体失语,淹没独立人格,远离舆论瞩目。

  “整齐划一”背后是深刻的无奈。“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专业意见?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啊!”在记者集中采访独董后,有超过半数者如此激动地回复,“我们也想实事求是地做,但来自市场各方的掣肘、制度细化的缺失、社会人情的考量等等因素,个中滋味外人难以体会。”

  想辩解、想挣脱、想作为,被“绑架”的独董们,经历着心灵苦楚与职业困境。

  何以解忧?唯有“求索”——独董究竟该干什么?履职如何定位才算恰当?独董有作用,但为什么作用不够大?是外部环境导致,还是自身原因所为?是证券市场现代性变革的阶段性特征,还是传统文化中的顽固力量羁绊的结果?谁是问题的根源,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兴利除弊,从何改起?

  更多内容敬请期待上海证券报即将推出的“A股独董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