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报业绩“变脸”的新上市公司真的是“坏”公司吗?

2017-05-08 07:44:16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

  日前,中国证券业协会完成了新一轮的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抽签抽查工作。证监会将对被抽中的6家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执业质量进行检查。

  IPO财务专项检查于2012年年底启动。此后,检查工作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IPO发行进入常态化以来,检查方式从主要采取抽查方式转变为抽查和问题导向的现场检查并重。

  进入2017年以来,现场检查力度还在加大。今年3月份,证监会启动了今年第一次现场检查,圈定34家首发企业,其中包括信息披露质量抽查企业14家,日常审核发现重大疑点的企业11家,扶贫IPO绿色通道企业9家。

  或许,有人会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在每周一批新股发行的情况下,现场检查的企业数量才这么点,能从源头上堵住“带病上市”的企业吗?

  笔者认为,市场上有这种想法也是正常的。毕竟,大家都希望上市的都是“好”企业,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投资价值,而不是让所谓的“坏”企业坏了市场。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是“好”企业,什么样的企业是“坏”企业呢?有人会拿业绩来说话。比如,新上市的企业,在一季报中业绩出现“变脸”,就认为这家企业是“坏”企业,没有投资价值。

  那么,真能这样将一家企业“一棍子打死”吗?笔者认为还是要分具体情况来看,比如,我们要分析业绩下滑与行业波动趋势是否相符,是否有合理的理由。

  去年上市,今年一季报业绩就“变脸”,这样的公司,从感情上来说,投资者心里肯定接受不了,于是就把责任归咎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新股发行加速,认为是“萝卜快了不洗泥”。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通过观察,新股一季报业绩“变脸”这一现象不是今年才出现的。据报道,今年上市的173只新股,有29只个股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扣除9家上市前业绩已经下滑的公司,还有20只新股业绩“变脸”,占2017年IPO上市总量的11.56%。而2016年这一数字为16.3%,2014年和2015年均为四成左右。

  另外,还有部分新股一季报业绩出现“变脸”,是和季节性因素有关。

  所以,我们不能光凭借一季报业绩“变脸”,就认定这家公司是“坏”公司,认为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是新股发行加速带来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必须全面、客观的分析上市公司业绩出现“变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