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水泥:32年专注诠释“工匠精神”

2017-10-21 09:05: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群

  从1985年到2017年,海螺水泥由一个山区水泥厂发展为同行业巨头,做大产能的同时引领了水泥装备国产化,成为中国为数不多“走出去”的标杆企业。

  今年适逢海螺水泥登陆资本市场20周年。20年来,海螺水泥的产能从500万吨迈上了3.3亿吨,从海螺山的几百号创业者壮大到全球超过4.6万名员工。这不仅是海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工业发展的时代缩影。

  在公司总部办公大楼,海螺水泥总经理吴斌对上证报记者说,公司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力争在传统领域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深耕“一带一路”

  “有人说,印尼的风景很美。而每当我想家的时候,都会闭上双眼,静静地用心去回味家乡那美丽的蓝天、碧绿的植物、流淌的山泉。”

  这是远在印尼工厂的一名员工在日记中写下的话。作为首批走出去的海螺人,当时的他提着行李包,怀揣着9000美元,开始了海外项目的开拓与探索。尽管出行、征地、勘测中时有突发情况,但看着预热器的封顶、生料库的竖立、发电站的建设,他体会的是骄傲和自豪。

  海螺水泥的海外战略确实先人一步。

  2011年,在预期国内水泥需求将达到平台期时,海螺水泥开始向海外要市场,重点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是这样的战略让海螺水泥在遇到下游需求疲软时依然可以独善其身。

  从柬埔寨马德望到老挝琅勃拉邦,从缅甸曼德勒到印尼南加里曼丹,6年时间,海螺水泥成功进入东南亚等市场,并把触角延伸至俄罗斯和中亚,甚至遥远的非洲和南美。目前海螺水泥在境外累计完成投资81亿元,力争“十三五”末在境外形成5000万吨水泥产能规模。

  “目前我们在海外有16个公司,其中13个子公司,3个合营公司,最多的印尼有9个公司,一共近2000名员工。今年我们在非洲和中亚都设立了办事处,正在调研南美。”吴斌表示,现在适逢国际水泥重组降负债而处置全球水泥资产,也给公司海外并购提供了更多机会。

  好消息频频传来。2017年上半年,海螺水泥海外已投产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其中,印尼南加海螺经营业绩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比起业绩,吴斌更为看重的是海螺水泥的标杆作用。“水泥行业是中国在世界工业领域最具发言权的行业,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够向外输出成套装备、设计、操作实践、标准的行业,海螺很多项目已成为当地的行业标准。在缅甸,5000吨线建了以后就是当地的标杆,缅甸工业部表示以后所有的水泥厂就按照海螺的标准去做。”吴斌说。

  试点智能化工厂

  海螺水泥骄人的业绩让同行竖起大拇指,而即将问世的智能化工厂也让竞争对手刮目相看。

  “不断创新,做出更大成绩回报投资者,一直是管理层思考的问题。现在正在建设的智能化工厂,是公司着力下功夫的地方。”吴斌告诉记者,集团公司正在全椒海螺开展试点,今年底或明年初工厂即可投入运营。从矿山的无人开采,到水泥磨的无人值守操作系统,再到水泥包装机的自动装车,原先传统的作业方式将发生巨变。

  据介绍,这种智能化工厂分为6个模块,包括数字化开采、中央控制室无人值守系统、现场无人巡查系统、无人发运系统、无人包装系统以及正在实验中的质量自动检验系统。其中,数字化开采是对矿山品质前期进行勘测,然后自动生成一套开采方案,比如要用多少车辆,哪里可以开采。通过在矿车上安装GPS后可以实现无人驾驶,调度运行系统可以指挥车辆达到指定作业矿点,极大降低了车辆的无效劳动时间。而现场无人巡查系统是对计算控制系统引入编程,实现自动加煤。利用蓝牙、二维码手段则可以实现无人发运。

  “智能化工厂肯定要有大投入,而海螺有强大的现金流,完全可以承担。”吴斌说,无人值守操作系统就像飞机无人值守、汽车无人驾驶一样,把压力、温度、振动这些最佳的参数设置在一定的区间范围之内,根据喂料量自动调节,调节后的精准度比人为调节后更高,煤电耗会进一步下降。

  目前,全椒海螺正借助科技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技术力量开展“智能化工厂”国家级课题,上述各方合作的另一国家级课题“机器人装车系统”也在芜湖海螺试点。

  32年专注主业

  从1985年到2017年,32年里海螺水泥做大了自己的水泥产能,做强了装备质量,现在正深挖骨料、探索混凝土,甚至装备用环保催化剂等各类产品,用始终如一的品质诠释着大国“工匠精神”。

  “海螺能从皖南山区的水泥厂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发展战略得当,专注于自己精通的行业。”吴斌说。

  1992年海螺水泥一号窑首次实现达标达产,这是新型干法线,而创业团队用了7年时间才掌握了它的脾气。

  1993年海螺开始酝酿用国产设备建设一条日产2000吨的新型干法线。吴斌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最早我国的水泥装备全部是从国外进口的高价货,一台设备要一个亿的投资,我们就想着联合国内其他装备企业搞合作开发,做敢于吃螃蟹的人。现在回过头想想,没有这重要的一步,根本就不可能有中国水泥装备的国产化。”

  1994年,海螺2000t/d熟料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线一次投料成功,当月达到设计指标,公司开始实施“T型发展战略”,成功实现沿江城市市场扩张。

  “2000年以后,公司无论业绩、现金流、资产规模都得到改善。说实话,那个时候有诱惑,比如房地产。”吴斌直言不讳,“不过,公司高层并未动摇,始终认为要做自己熟悉的行业。”

  除传统产品外,海螺水泥自“十三五”开始进入骨料产品领域。

  骨料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部分粉料,需要对其进行尾矿处理,一般企业都觉得头疼。但对于水泥企业来说这些粉料不是尾矿,可以将其作为生产水泥熟料的原料。更重要的是,骨料的下游用户基本上和水泥用户一致,海螺水泥渠道优势明显。

  “今年下半年骨料的毛利率居然有70%多,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目前我们骨料的年产量大概在2500万吨,三到五年我们努力做到1亿吨。”吴斌笑着说。

  漫步在芜湖海螺,红色屋顶、米色房墙是厂区建筑的标配颜色。“不仅在芜湖,海螺所有的工厂都是按照一样的标准来建设的,就是要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海螺人拥有同样的家。”吴斌对记者说。

  在他心中,有着对“工匠精神”最接地气的理解:技术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但水泥这种同质化非常高的工业品,怎么创新呢?那就是专有技术。专有技术是没有办法申请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但它存在于每个组织体系中,每个操作工人日常的行为实践中,需要一批人长年累月按照最佳的操作模式去做,才能达到最优竞争力,这个过程中必须要不断优化,不断改进。“海螺100多条生产线都是按照同一个标准做的,在建第100条线的时候,我们在它身上的技术优化、花费的心血和第一条线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就是工匠精神。”

  的确,让4.6万名员工在全球任何一个地区按照同一个理念去做同一个事情,这是海螺的文化。而精致的工业品、标准化的工厂、统一的管理……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DNA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