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韵数据:将“情报思维”融入环保公益诉讼

2018-07-11 07:52:5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乔翔

  拍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附注污染情况的简要说明,上传到公益瞭望台APP,就能让每一个普通人亲身参与对污染问题的实时监督——这正是强韵数据在环保公益领域的重要尝试,已在技术上实现并付诸应用。

  类似于情报的收集分析,在APP平台获取原始信息后,强韵数据分析师团队的核心工作是采用大数据技术,展开专业化的数据分析、线索查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强韵数据公益诉讼团队负责人杨华坤告诉上证报记者:“我们与广州市检察院的合作机制日益成熟,特别是在环保公益诉讼方面,这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按照‘收集线索-查实证据’的模式,未来我们会将这一应用复制到全国,利用技术与经验的融合,不断提高公益诉讼案件的线索发现率和执行效率。”

  线索采用率高达55.8%

  强韵数据是一家立足于开源网络情报技术研发和大数据应用研究的网络安全服务商,开辟了数据分析服务、商业调查服务等商业模式。正是基于强韵数据的开源网络情报系统、多源数据分析系统,以及在公安、检察、海关缉私、商业调查等应用领域积累的经验,公司得以在公益诉讼方面与广州市检察院展开深度合作。

  “用情报的思维、方法、意识去做环保公益诉讼,别人可能还处在研究阶段,而我们已经获得成果了。”强韵数据总经理黄劲用一句话概括了目前公益诉讼业务的逻辑和进展。

  “整体上看,我们需要在各个层面收集信息、整理、分析、研判、求证。”黄劲坦言,这跟舆情不一样,舆情只是简单地收集,按国际标准划分属于表网信息,价值度不高且绝大部分不足以满足检察机关立案调查的要求。“我们的网络情报则需对事件及对象作精准、深入的调查,是技术、方法,经验、手段及分析师智慧的结合。”

  据了解,强韵数据已在广州建立了一支熟悉开源网络情报技术的公益诉讼专业团队,主要为广州市检察院提供线索获取、初步查证和分析等服务,同时借助武汉、深圳的网络情报分析师力量来满足重点个案的深入调查需求。

  杨华坤说:“其实相关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采集中心,如公益诉讼公众号等,但这些平台上的信息源是混乱的、零散的,可辨识度比较低,而且不少也超出了公益诉讼的范围。”自去年9月与广州市检察院合作以来,强韵数据以专业的严谨度“像筛子一样对数据进行筛选和甄别”。

  截至目前,强韵数据提供的涵盖环保、食品药品安全、国有土地使用、国有资产保护等79条公益诉讼线索,现已反馈的线索有68条,已采用的线索38条,线索采用率高达55.8%。

  杨华坤解释道:“采用的意思是指进入行政处理流程。如某条线索需要落实,检察机关就会安排核实,调取相关管理部门的文件等。在核实后,决定是否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

  “技术+团队”支撑两大模式

  谈及行业门槛,杨华坤肯定地答道:“技术、团队的门槛是有的,类似我们这种操作模式,国内目前可说是屈指可数。”他比喻道,“这就像是去餐厅吃饭,别的数据服务商可能只会丢过来一堆菜单,精准度、有效性都比较欠缺,而我们会根据个人爱好把对胃口的菜一一送上来。”

  这一比喻正是强韵数据公益诉讼的两大业务模式的形象写照。据介绍,第一种模式是双方沟通确定好查找范围,然后由公司展开线索的初查和研判;第二种模式则是根据检察机关提出的不定时需求,进行专项调查。

  杨华坤表示,在第一种模式中,首先会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然后展开开源调查,收集数据、查证线索,生成报告。根据公益诉讼线索的基本要求,结合相关检察院反馈的建议,对全部线索进行评估,对达标的线索进行提交。第二种模式的不确定性会更强一些,如某环保问题企业调查报告、广州市白云区某市场残留农药超标蔬菜货源溯源调查等,公司会相应开展特定领域、特定对象调查。

  以某缩水定型厂偷排黑烟一案为例。接群众举报,广州市海珠区某缩水定型厂存在偷排废气的现象。调查报告显示,该厂邻近居民区,同时存在涉嫌违反《广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的相关条例。此外,在进一步调查取证过程中,强韵数据公益诉讼团队还发现,该厂无工商注册信息,涉嫌无证经营。

  在一份又一份被采用的公益诉讼线索的背后,是强韵数据团队能力的不断提升。“全公司约有500人的分析师团队,在合作中融入检察官的专业思维和标准后,团队对线索的分析能力也在一步步提升。”杨华坤表示。

  谈到最新的业务动向,杨华坤说:“现在有一个项目正在申请科技部立项,如能成功,我们准备与广州市检察院联合做一套系统,延伸到他们的业务端——检察建议。届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检察建议,检察官的工作重心只需放在检察建议的监督执行上。同时也会派生出一套系统,监督检察建议的履行情况,以及最后是否需要提起公益诉讼,整体上成为一个闭环系统。”

  在情报调查中,强韵数据也发现了一些法规制度上的待完善之处。例如,强韵数据发现,至少在广州,尚需要一套完备的、有针对性的光污染标准。杨华坤告诉记者:“这算是一个空缺,也就是说,目前至少从法律法规上看,监管部门还需要一套执行标准去界定以及处理光污染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