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丁博士

2018-07-25 07:47: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冬赋 祁豆豆

  丁列明很忙。

  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前,55岁的丁列明刚与数十名今年加入贝达的优秀毕业生进行了沟通交流;采访结束后,又匆匆赶去参加下一个会议。

  尽管行程忙碌,但与丁列明的交谈中,能时时刻刻感受到他的活力、魅力和亲和力。

  每一名创业的科学家背后,往往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创业史。丁列明2002年在杭州落地启动创业时不曾想到,这条路走得如此艰难。当时贝达倍感压力,因为外界常把新药研发当笑话讲,认为他们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贝达也经历过生死时刻。研发过程中,贝达面临过各种困难,资金、技术、设备、工艺、人才等等,任何一种困难都可能使项目夭折。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贝达的资金链几乎断裂,无力启动Ⅲ期临床试验。公司所在地余杭区政府雪中送炭,出资1500万元帮贝达渡过难关。

  “在研发中的困难时期,我几乎拜会了所有知名投资机构,都被婉拒了,最终还是当地政府雪中送炭帮了我们。”忆及往事,丁列明满是感恩,“贝达的成功,离不开浙江优良的创新创业的环境。”

  贝达药业成功了。2015年,贝达药业“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浙江省企业界荣获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中国化学制药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光环随之而来。在贝达所在的余杭开发区,以贝达为核心的生物医药是该开发区的重点产业之一,丁列明则被聘为开发区招商联盟顾问。在杭州、浙江乃至全国医药界,丁列明成为一个标杆性的人物,连续两届成为全国人大代表。

  但身边的人告诉记者,丁列明最喜欢的称谓还是“丁博士”。在与上证报记者交谈中,丁列明说起每个新药研发项目时如数家珍,对全球最新的医药研发动态也颇为稔熟,眼神里迸发出兴奋的光芒。

  借助资本之力,贝达这几年一直在补短板。丁列明坦言,贝达药业原先的研发储备不够,因此上市后借力资本市场进行了多次并购,仅2017年就斥资约10亿元收购了7个新药研发项目。“我常跟我的团队说,遇到好的研发项目,不要因为钱而把它们挡在门外。”他说。

  有感于中国创新药研发的艰难,丁列明呼吁加强对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丁列明建议国家加强医药创新配套体系的建设,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其中,主要是鼓励医药创新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丁列明认为,新药研发、产业化和临床应用等阶段均需要相应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如CRO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等,而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医药类专业服务机构,无法满足医药创新企业的要求。另外,他认为资本市场也应当积极扶持这类创新药项目的产业化。

  “贝达梦工场”更是丁列明心里的一个梦。这个由企业主导、政府助力的生物医药专业众创空间,已引进两家创新型企业,涉及干细胞研究、基因检测等,贝达对两家企业投资并实现了控股。“梦工场既可以帮助科学家实现创业梦想,又可以为贝达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线,是一个可以多赢的平台。”

  在采访中,丁列明多次强调了人才和团队的重要性,贝达上市之后,新添了多位行业领军人物,当然也有高管离职。对此,丁列明表示:“流动产生价值,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企业家必须平心静气地面对,企业要做的是建立一套机制体制让人才、团队良性发展。”

  贝达药业的展览厅墙壁上,至今悬挂着2005年公司16人创始团队在西湖边的合影,那些青涩的脸孔定格在那个奋斗的年代,成为贝达人的记忆。

  创新发展无止境。如今,兵强马壮的贝达药业,将战略目标设定为“成为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对丁列明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