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般技术到“高大难新” 中国中铁锤炼基建硬功夫

2018-12-18 07:56: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雪青

  中国中铁是全球第二大工程承包商,工程项目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下属46个二级企业,共计28万名员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中铁实现了从“找米下锅”到世界百强的转变。中国中铁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套工程和工业产品及相关服务,在基础设施建设、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专用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1981年夏天,一支铁路建设队伍出现在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的一片荒地上,在一人深的荒草中搭建起临时工棚,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做饭。这支来自中铁二局的“野战部队”,在深圳建设了首个工程——远东饼干厂,也打响了中国中铁闯荡市场的第一枪。

  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中国中铁传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取得了多个世界第一:修建铁路总长世界第一,跨江、跨河、跨海大桥总长世界第一,穿山越岭隧道世界第一。中国中铁用实力推动中国高铁成为“走出去”的中国名片,用产品和技术征服了市场。

  中国中铁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乘风破浪,未来又将驶向何方?近日,上证报联合北京证监局走进中国中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长进接受了记者专访。

  中国铁路建设主力军

  中国中铁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世界铁路的领头羊。目前,中国13万公里运营铁路里程中,有8万公里出自中国中铁。

  中国铁路的诸多“第一”都离不开中国中铁,例如: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中国一次性建成双线最长铁路京九铁路、世界第一条高原天路青藏铁路等。

  高速铁路,是中国中铁在新时代的代表作。改革开放之初,全球只有两条高速铁路,都在日本。那时的中国,绝大多数火车时速只有60公里。

  40年过去了,中国高铁长达2.5万公里,占全球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建成了四纵四横全球最大的高铁网,有世界等级最高的京沪高铁、世界单条运营里程最长高铁京广高铁……从望尘莫及到跟跑、并跑再到领跑,中国的高铁一路披荆斩棘,跑出了中国速度。

  目前,全国55%的高速铁路由中国中铁承建。围绕高速铁路技术创新,中国中铁全面系统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不同气候环境条件、不同轨道结构类型,涵盖时速250至350公里的高速铁路勘察设计、施工及关键装备等成套技术,研发了我国高速铁路地震及“风、雨、雪”等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并在高寒、风沙地区、大跨度桥梁、特殊地质隧道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中国高速铁路修建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打造中国基建名片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中铁从推广一般技术到掌握“高大难新”的关键核心技术,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技成果。除铁路技术外,公司的桥梁隧道技术、装备制造科技同样具有代表性。

  在桥梁建设领域,中国中铁拥有中国唯一的桥梁结构健康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参与建设了国内首座外海桥梁——东海大桥、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曾创四项世界第一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等重点工程。

  在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方面,中国中铁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等交通基建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拥有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地位,是全球最大的道岔和桥梁钢结构制造商,是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盾构研发制造商,还是国内最大铁路建设专用施工设备制造商,拥有中国唯一的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中铁董事长李长进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承揽优质项目,必须有自己的‘撒手锏’。”

  在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中铁人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精神和品质。“建设青藏铁路的时候,高压氧仓就在工地边上,工人们谁要是感觉‘快不行了’,就跑到旁边氧仓里吸几口氧气,再出来接着干。”在中铁工作逾40年的李长进太习惯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了,他说:“我是到哪儿都可以适应,什么菜都能吃,什么环境都能干活。”

  凭借过硬的技术,中国中铁“出海”成绩斐然。在上世纪70年代,中铁就参加了中国最大的援外项目坦赞铁路的建设,不仅为中非建起了友谊的桥梁,也为中铁国际合作积累了最初的实践经验。近年来,坚定不移地跨出国门“走出去”,中国中铁成为“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的建设力量,相继承建了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等多个重点项目。

  “众所周知,以色列市场不容易进入,可中国中铁做到了业务稳扎稳打,在以色列承建的地铁项目一个又一个,项目进度比其他公司提前半年完工,业主非常赞赏。”李长进说。

  海外市场的成功开拓,离不开经营方式的创新,“项目换资源”,与国际知名企业战略合作等,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末,公司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业务机构,海外营业收入416.8亿元,比2000年开始自主海外经营时增长175倍;海外总资产超过500亿元。公司在2017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全球最大承包商中,排名第2位。

  充分利用上市平台

  中国中铁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加速器。

  2007年12月,中国中铁成功在沪港两地整体上市,使企业股权结构由过去的国有独资,扩展为国有与社会投资者共同持股,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公司既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又要注重股东回报。

  整体上市也全面推动了企业领导体制、管理机制、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中国中铁建立完善了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明晰的权责关系;改变了传统管理体制,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运营规律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

  目前,中国中铁的产业版图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金融信托等。在业务做强做大的同时,中国中铁也在不断加大内外部重组整合力度。

  2003年以来,中国中铁先后实施了中海外及22家设计施工企业并入式重组,以及中铁广州工程局、中铁北京工程局、中铁上海工程局、中铁武汉电气化局、中铁六院等单位的优化式重组,还有中铁国际、中铁投资、中铁科研院等单位的整合式重组,并开展了与中铁二局资产置换并募集配套资金、市场化债转股、间接全资子公司高铁电气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等资本运作。

  “每次重组都使企业集约化管理程度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等主要经济指标不断增长。”李长进表示,特别是2017年3月2日,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铁工业”)在沪上市,中国中铁工业制造业务利用资本市场优势,促进产品研发能力和专业装备制造水平持续提升。

  拓展新兴业务市场

  谈到发展前景,李长进认为,未来若干年内,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投资拉动中的短板,需要补短板。而且,随着科技不断创新,在这个行业里也派生出很多新业务,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智慧城市等,建筑行业也要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开拓新业务。

  “目前,公司新业务收入虽然总体占比不大,但是增速很快。”李长进对此十分看好。

  下一步,中国中铁不仅将发挥传统业务优势领域,实施“大桥+”、“隧道+”、“四电+”等战略,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经营领域,而且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顶层设计、系统开展科技创新,积极拓展新兴业务领域。

  近年来,国家先后加快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建设,批准了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启动了海南自贸区等建设,粤港澳、杭州湾、渤海湾等大湾区城市群规划也呼之欲出。据推算,仅雄安新区的投资规模就有望达到10万亿元。

  另外,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更新步伐不断加快,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双修、建筑物扩容更新改造、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市场规模庞大,特别是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共有产权房和长租房等民生性住房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今年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的审批速度将大为加快。10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同时国务院也下发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和开工建设,进一步推动铁路、公路、水运、机场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李长进认为,整个城市建设市场蓬勃发展,容量巨大,规模空前。公司将继续发挥自身在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新兴业务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强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在继续巩固扩大既有传统业务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业务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作为全球最大建筑工程承包商之一,中国中铁已连续13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2018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第56位。如何持续改革创新,保持基业长青,中国中铁正在书写未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