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手握定增批文发不出来 资金方谈“雷”色变不敢下手 A股定增踟蹰盼变

2019-05-27 07:47:4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邵好

  一边,筹备许久的定增好不容易拿了批文,却只能坐看“失效”;一边,为数不多的场内资金方谈“雷”色变,不愿参与——曾经异常火爆的A股定增市场正进入“至冷时刻”。

  究其原因,以“再融资新规”、“减持新规”为代表的一系列收紧政策,不仅消除了长期诟病的套利空间,也将交易流动性大幅降低,市场中充裕的短期资金另择他路。同时,2018年下半年以来频发的爆雷事件,对定增资金方提出了超高的标的辨别能力,没有“金刚钻”,它们自然不敢揽“瓷器活”。

  对此,供求双方不少人士表示,再融资政策适度调整或许能改变当前状况,此前监管机构已经向业界征求了意见,调整力度如何、实施效果怎样还需进一步观察。

  有批文但定增却发不出来

  5月21日,北特科技发布公告称,“由于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未能在6个月有效期内完成,批文到期自动失效。这意味着北特科技成为继安通控股、科大智能后本月第3家宣布定增批文到期失效的公司。

  这些公司均在公告中表示,虽然“公司一直在积极推进发行事宜”,但“由于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批文到期失效,定增由此流产。对上市公司而言,拿到定增批文,说明前期已经付出了大量努力,如北特科技就曾数易其稿。可最终看着批文失效,只能说明确实发不出去。

  上市公司推出定增方案的积极性也在大幅降低。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共有103家公司实施了定增方案,涉及资金2717.84亿元,而在2016年,共有813家公司实施了定增方案,涉及资金为1.69万亿元。

  可上市公司的确需要资金支持。Wind数据显示,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剔除金融及两桶油)仍处在相对高位,2019年一季度末为61.74%,较2018年末的61.85%有小幅下降,高于此前两年保持的61.1%的水平。经营性现金流/短期债务的比例,从2018年末的10.76%,下降至2019年一季度末的-0.85%。

  因此,不少上市公司选择其他融资渠道,例如可转债,年初至今,共有56家公司发行可转债,涉及资金1532.83亿元,而在2018年全年,共有77家公司发行可转债,涉及资金1071.1亿元。

  怕“爆雷”不敢参加

  为何资金方不愿参与定增?长期负责定增项目的私募人士向记者直言:“不敢。”

  其认为,2017年2月出台的“再融资新规”,同年5月出台的“减持新规”,对定增交易给予多方面的约束,例如,明确定价基准日只能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申请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减持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在解禁后12个月内不得超过其持股量的50%;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股份,在连续90日内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且受让方在受让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

  “上述新规对以往的套利空间予以压缩,那时我们意识到,定增市场规模会有所缩减,资金将把更多精力放在能够长期持有、运行稳健的标的上。”上述私募人士说。

  然而,2018年下半年以来的爆雷事件,令这些定增资金方对“如何选出稳健运营的公司”产生了怀疑。它们发现,不仅一些资质不好的公司会爆雷,个别白马股也会爆雷,这对长期持有构成重大风险。与其如此,不如等待更优质的标的出现。

  例如,批文失效的安通控股近期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9个银行账户被冻结,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的股份被轮候冻结。

  上述私募人士表示,此前不少定增方案签了保底协议,但当大股东都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保底协议成了一纸空文,即使诉诸法律,也将耗时耗力,相关公司股价也会再度承压。“可大股东的情况,谁能摸得一清二楚呢?”

  后续调整值得观察

  2018年11月,证监会适当放松了再融资限制,主要是允许企业定增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同时,证监会对再融资时间间隔的限制做出了调整。尽管政策微调释放了利好信号,但是对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来说,尚待更加核心的改革举措。

  此前市场曾传言,三年期定增将重回锁价模式,定增股份限售期也将调整。定价机制和锁定期限无疑是定增方案的核心,可如果按照上述传言调整,曾被市场诟病的定增套利问题也将重新出现。

  回溯定增在A股市场兴起的历程,其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上市公司及投资方的青睐,很大原因在于该方式对上市公司没有盈利等指标要求,无论公司资质如何都可以融资;同时,锁价套利、大股东兜底等潜规则也令投资方有了稳赚不赔的底气。

  上述私募人士认为,风险自担是资本市场的基本原则,以往参与定增就稳赚不赔显然不是正常交易。如今,个别定增出现纠纷,甚至对簿公堂,也是在还此前的账。“希望后续调整能够严格市场规律,让资金向优质公司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