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都在对老赖曝光 科达洁能掩护的老赖究竟是谁?

2019-06-12 09:53:5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覃秘 夏子航

  问询函要求科达洁能补充披露核销应收账款的三家主要客户的具体名称。但在回复函中,科达洁能仍以“客户1""客户2""客户3"替代。科达洁能表示,鉴于公司正持续追偿上述应收账款,披露客户名称将不利于债务追偿,因此此处客户名称不予披露。然而,根据科达洁能的表述,追回上述“隐身”客户钱款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应不存在保密的必要性。

  尽管面临监管部门的追问,科达洁能依旧选择不披露应收账款涉及的客户名称,动机存疑。

  在2018年年报问询函中,上交所对科达洁能“存贷双高”、主业“不强”及资产减值损失等问题刨根问底,并特别要求披露应收账款涉及的相关客户的具体名称。

  奇异的是,面对“后续追回纠纷款可能性微乎其微”的客户,科达洁能近日在回复函中依然选择为其“保密”,违背了监管要求。

  同时,被科达洁能视为核心业务的锂电材料,在问询函的步步紧逼下,意外曝光了上市公司奇特的商业模式——为关联方做嫁衣。

  监管施压之下,更多科达洁能的问题或隐患,正在逐步浮出水面。

  无法披露的“隐身”客户

  查阅问询函及相关公告,科达洁能2018年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8886.5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48.01%,其中单项金额重大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6376.12万元;公司本期实际核销应收账款8413.63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53.21%,其中三家客户共核销应收账款7542.92 万元。

  监管部门要求公司补充披露:本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大幅增加的原因;核销应收账款的三家主要客户的具体名称,应收账款发生时间、核销原因,以及是否与公司存在关联关系。

  从回复来看,科达洁能正遭遇来自行业的风险与挑战。

  科达洁能表示,本期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受国内经济下行及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下游部分客户经营困难,出现了资金紧缺、停产、倒闭的情形,受此影响,经营融资租赁及贸易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安徽信成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信成国际(香港)有限公司部分应收款项存在减值现象,其中信成国际采用个别认定法对大额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3315.63万元,安徽信成对单项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约2924.08万元。

  披露显示,科达洁能全资子公司——信成国际、安徽信成的部分客户已经呈现严重不能履约的情形。比如,与“客户1”多次协商无果,对公司每月催款邮件及业务人员到当地催收均不予理会;“客户B”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法院判决书生效已超过两年,科达洁能方面多次进驻现场执行未果,且该客户目前无有效可执行财产;而针对“客户E”,科达洁能表示,公司现正执行法律诉讼程序,多次现场催收无果,公司计划尽力收回部分或全部设备弥补损失,预计收回部分设备的可能性较大。

  问询函由此要求科达洁能补充披露核销应收账款的三家主要客户的具体名称。

  但在回复函中,科达洁能仍以“客户1”“客户2”“客户3”替代。科达洁能仅“自言自语”地强调,上述客户皆为非关联客户,鉴于公司正持续追偿上述应收账款,披露客户名称将不利于债务追偿,因此此处客户名称不予披露。

  然而,根据科达洁能的表述,追回上述“隐身”客户钱款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应不存在保密的必要性。

  以“客户3”的情况为例,应收账款发生时间在2013年5月。科达洁能承认,经过公司多年的尝试和众多同事的努力,对香港某贸易公司合同纠纷的追回工作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且客户拒绝进行谈判和接触,因此后续追回纠纷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公司通过咨询相关涉外律所,期望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该项目尾款问题,但经过反复沟通,各律所均不能保证有十足的胜诉把握,且即使胜诉也无法保证执行到位。

  由此,科达洁能拒绝披露客户名称的真正动机,令人生疑。

  数据“矛盾”的关联交易

  同时,在问询函的步步紧逼下,还意外曝光了科达洁能锂电材料业务离奇的商业模式,那就是“为关联方做嫁衣”。

  引起监管关注的,是科达洁能前后公告中披露的数据差异过大。

  据披露,科达洁能原本预计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全资子公司安徽新材料向关联方广兴锂电销售工业级碳酸锂金额4亿元,但报告期内(2018年)仅实际销售4504万元。此外,安徽新材料2018年度向蓝科锂业采购工业级碳酸锂总金额为2.08 亿元。问询函提出,差异为何如此巨大?

  据公开信息,安徽新材料此前的碳酸锂业务模式是,向蓝科锂业采购工业级碳酸锂,将部分原材料销售给广兴锂电加工至电池级碳酸锂,再由广兴锂电销售至下游客户。需要说明的是,安徽新材料为科达洁能的全资子公司,蓝科锂业为科达洁能的参股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为43.58%,广兴锂电也是科达洁能的参股子公司,持股比例为20%。

  从大股东参股的一家子公司买货,又卖给大股东参股的另一家子公司,中间吃个差价,安徽新材料的钱是不是赚得太容易了?

  这种好事当然不可能长期持续。

  据问询函回复,自2018年5月起,公司调整了碳酸锂贸易业务模式:由安徽新材料向蓝科锂业采购工业级碳酸锂原材料,将部分原材料委托给广兴锂电进行加工,仅向其支付加工费,而不发生销售业务,最终成品由安徽新材料进行销售。

  一个背景是,从2018年二季度开始,碳酸锂市场出现剧变,由此前的供不应求变成供应结构性过剩,除了少数高端产能之外,中低端产能出现严重滞销,碳酸锂的价格也出现暴跌,由当年1月的15万元每吨跌至9月份的最低6.5万元每吨。在产品价格一路下跌的行情下,贸易商的利润很难保障。

  直接卖给关联方是行不通了,但是安徽新材料仍然坚持向关联方买货。据问询函回复,蓝科锂业2018 年度实现的6.94亿元营业收入中,向科达洁能合并范围内公司的销售金额为1.75亿元,占其营业收入的25.22%。

  不过这一数据也明显与公司此前披露的数据相矛盾。

  据科达洁能2018年年报,公司当年6月召开董事会同意安徽新材料向蓝科锂业采购总额预计为2.5亿元的工业级碳酸锂,报告期内已采购金额为2.076亿元。这已经超过了上述蓝科锂业向科达洁能的销售总额1.75亿元。

  科达洁能没有单独披露安徽新材料2018年的盈利情况。蓝科锂业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6.94亿元,实现净利润2.47亿元,随着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下跌,蓝科锂业2018年的毛利率较2017年出现大幅下滑,但仍高达49.33%。

  矛盾的数据、离奇的交易,是否“暗示”着科达洁能或存在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的情况?仍待监管部门进一步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