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实施金额较去年增长逾80% 沪市上市公司积极回购彰显信心

2019-08-08 07:40: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礼文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自去年回购新规落地之后,沪市上市公司不断掀起回购热潮,回报投资者的热情持续高涨,有效地提振了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

  上交所数据显示,2018年至今,沪市上市公司共披露股份回购方案约240家次,回购金额上限约970亿元,实际已完成回购金额约500亿元。按回购上限计算,目前未实施回购金额尚有约470亿元,后市可期。

  其中,随着相关新规持续发力,今年以来沪市公司的实际回购金额再创新高。数据显示,2019年迄今沪市公司共披露股份回购方案60余份,同比增加约15%;已实施回购金额322亿元,较2018年全年增长约81%。多家沪市上市公司实际回购金额超10亿元。

  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股份回购,可以向市场传递出对公司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展现了上市公司坚守承诺、积极履行责任的正面形象,向投资者传递出坚定的信心。

  龙头企业示范效应显著

  股票回购是上市公司积极回报投资者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切实履行回购计划上,一些龙头公司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以沪深两市“回购王”中国平安为例,2019年3月13日,公司披露回购方案,拟使用50亿元至100亿元的自有资金进行回购,且全部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截至8月2日,中国平安已实际回购金额50亿元,达到计划金额的下限,且距离其100亿元的上限还有50亿元空间。

  中国建筑亦不甘示弱。该公司于2018年底披露了一笔不超过38亿元的“大手笔”回购预案。最终,中国建筑通过集中竞价共回购股票59991万股,占公司股本总额的1.4289%,支付回购金额达到37.4亿元,对市场按计划完成回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多次回购、短期大额回购频现

  基于对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可,部分沪市公司已成为股票回购市场里的“老面孔”。

  拟连续五年进行回购的海澜之家,已先后于2018年12月1日、2019年7月24日两次披露股份回购方案,回购金额上限合计约20.34亿元。在已完毕的第一轮回购中,海澜之家实际回购6.67亿元。

  格力地产则先后于2018年12月27日、2019年1月31日、2019年3月21日、2019年6月14日四次披露股份回购方案,其中用于员工持股计划2亿元、用于可转换债券10亿元。截至目前,公司前三次回购方案已完成,第四期回购方案正在实施中。

  沪市公司积极推动股份回购,不仅体现在回购频率上,在回购速度方面亦可圈可点。如回购速度名列沪深两市公司前茅的中国建筑,仅用时14个交易日便完成计划,共回购股票59991万股,实施回购金额高达37.04亿元。

  再如重庆钢铁,从披露方案到完成回购,前后仅用时1个月,回购股份数量为315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532%。

  回购新规持续释放效能

  正如多位业内人士所说,股份回购能够给市场带来正向的传导效应,这一观点在沪市上市公司中得以应验。

  就市场反应而言,股份回购对相关个股的价格提振作用较强。经仔细研究发现,在上市公司披露回购方案的当日,其中近70%的公司出现了股价上涨,甚至有部分公司当日股价涨停。在方案披露后的30个交易日内,股价呈现持续上涨趋势。

  已完成回购上限的冠城大通即为佐证。该公司于2019年3月14日推出了一份回购金额不超过5亿元的方案,公司股价当日涨停。

  与沪市公司量质齐升的“回购潮”密切有关的是,相关制度的设计为市场清障,以及利好政策的完善和持续发力。

  2018年11月9日,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方案一经推出,即有69份回购方案应声出炉,短短数月间公布的回购方案占到全年的40%。

  2019年1月,上交所配套出台了《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实施细则》,明确支持上市公司依规积极实施股份回购。不断完善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激发了上市公司实施股份回购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沪市共披露股份回购方案60余份,同比增加约15%。

  拉长时间维度来看,沪市公司回购家数和金额均呈现跨越式增长态势。据初步统计,2015年至2017年,沪市实施股份回购的上市公司家数总体较少,分别为9家、5家、8家,涉及回购金额分别为13.94亿元、49.04亿元、11.37亿元。这一数字自2018年起明显增加。数据显示,2018年,沪市公司全年共实施回购金额一举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78亿元,较2017年增长约15倍。

  市场人士认为,回购新规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热情。上市公司实施股份回购,意味着当前公司股价接近底部,具备一定的长期投资价值,向市场传递出对公司发展前景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