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化能源管建忠:赴机在速,化工企业等不得

2019-09-10 07:12:5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林淙

  几次逆势扩张让管建忠成功溯游至行业前端,也勾勒出他“不按套路出牌”的人生轨迹。

  1996年从国企辞职下海,投身化工行业;2005年创办三江化工,启建环氧乙烷装置;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通过股权收购控股嘉化能源……如今,这两家并立于乍浦工业园的公司已分别于港股和A股上市,一个横跨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的产业版图被构建起来。

  诸多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选择,都在事后被印证了前瞻性。出人意料的是,管建忠身上却很难见到那种我行我素、不顾一切的特质,相反,就连出来“单干”也不过是朋友劝告下的偶然尝试。

  随遇而安的泰然与迎难而上的决然,在他身上糅合为一种微妙的平衡感。

  在具体管理事务中不拘小节、主动“放手”;在重要发展节点上当机立断、雷厉风行。洒脱个性之下,管建忠有着自己的“大局观”。“高瞻才能远瞩”,他说,“我们对标的始终是国际一流的企业。人才和技术则是企业腾飞的双翼。”

  近日,嘉化能源董事长管建忠做客由上证报与约珥传媒联合主办的《直面掌门人》节目,细数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选择与认定、未来与愿景。“登陆资本市场对嘉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我们从此明确了前行道路。随着磺化医药和氢能源板块等产业链的延长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嘉化还将迎来更多空间和可能。”

  逆流而上与顺势而为

  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电化厂的管建忠,自此开启了他与化工事业的“半生缘”。

  手握生产技术、搞过营销管理,当时已是国企中层干部的管建忠,最常被朋友们问及的话题就是“怎么不自己出来干?”

  1996年,机会悄然而至。

  国有企业兴办联营厂的风潮,让管建忠看到了切入口。承包联营厂,从最熟悉的表面活性剂起步,一条明晰的创业之路在他面前铺就。

  “剩下的问题就是钱要怎么解决。”管建忠很快给出了答案,“之前在国企里积累下来的客户帮了大忙。买原料的资金由他们出,我们就做个生产加工的环节,再以比较低的价格卖给他们。因为产品质量不错,价格又有优惠,客户都觉得蛮好。我们也薄利多销,所以就这么做起来了。”

  企业发展势头正盛时,遇上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石油价格跌到10美元一桶左右,我们产品的主要原料环氧乙烷价格也只有3800元一吨。”不同于原料价格的暴跌,公司终端产品的价格却十分坚挺,巨大的价差让管建忠兴奋不已。“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所以当时一边生产一边搞基建。趁利润好加紧扩大生产,往往拉出去几车产品,搞基建的钱就够了。”

  由于当时国内具备环氧乙烷生产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因此表面活性剂的原料供应常受制于人。为解决卡脖子问题,管建忠将目光投向了环氧乙烷的生产加工。2005年底,三江化工在嘉兴港的乍浦工业园成立。“一片蟹塘”,管建忠如是形容对园区的初印象,“管委会说最边上这块地拆迁最快,我就要了这块。因为化工这个产业,一旦慢半拍,有可能竞争对手也看到了。”

  潜伏在水底的“大鱼”,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时,终于浮出水面。面对行业发展困境,管建忠首先考虑的不是“瘦身”,而是如何负重前行。“其他的厂家都在低负荷生产的时候,我们全速运转,并逐步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有了这样的深加工能力,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

  同样在这一年,管建忠通过股权收购方式,获得了嘉化能源的控股权。这家拥有60余载发展史的企业,最早可溯及1954年创建的嘉兴化工厂。对于这样一家“老资历”来说,“委身”于名不见经传的“外人”,多少有些不甘心。“嘉化管理层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里,希望能有更大的公司来收购,因此当时就考虑把他们的股份连带我们的持股都卖给一家上市公司。为了整个管理团队的稳定,我们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机会在危机中“破土”,转折来得连管建忠自己也颇感不可思议。“哪知道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本来打算收购的上市公司自身出现严重困难,所以后来嘉化管理层就把手上的股份统一转给了我们,我们就此正式控制了嘉化。”

  采访过程中,“快”字无疑是管建忠口中的高频词。入主后,深耕化工领域多年的管建忠迅速展露出其管理优势,嘉化能源的净利润随即上扬出漂亮的曲线。2012年,公司启动上市工作。“当时我们已经报送材料了,但后面IPO节奏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改变思路。”在管建忠看来,企业发展“不能等”。于是,借壳华芳纺织成为公司的“蹊径”。

  2014年,嘉化能源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擅长转危为机的管建忠同样深知“好风凭借力”的道理。他语气坚定地说,“上市了,嘉化才真正清楚了发展方向。”

  循环经济为园区“输养”

  为其所在的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提供基础服务,是嘉化能源的“本职”。以热电联产为核心装置,嘉化能源将透平机组生产的蒸汽,供应给园区内企业及周边企业;自产电则主要用于公司自身化工装置的生产。

  嘉化能源之于园区的重要性,管建忠有着再直观不过的体会。“最初三江进园区的时候,和嘉化去谈第一根蒸汽管道就谈崩了。作为蒸汽供应商,嘉化是独家的嘛,你要就要,不要就算。但其他企业不行,必须依赖这个蒸汽。所以嘉化是一个宝贝,整个园区的正常运转全系于它一身。”管建忠坦言,这也是他最初选择入股嘉化的“初心”。

  服务他人的同时,嘉化自身也获益良多。电能、热能同步生成的工艺过程,较之传统模式既节约了燃料,也提高了效益。同时,装置流程中生成的“副产品”,则成为园区内其他企业生产的原料,以及公司深加工、精加工的起点。

  “这种内外双循环的模式,构成了嘉化的核心竞争力。”管建忠笑着说。他口中的“内循环”,即由热电联产为源头,构建起的一条循环供应链:在氯碱和硫酸两大基础产品线之上,分别生发出脂肪醇、氢气与磺化医药、草甘膦等两条产品支线。

  “以氯碱为例,它最主要的生产成本之一是电,我们的自产电装置可以带来极大的成本优势,”管建忠介绍道。与之类似,磺化医药、脂肪醇(酸)等化工新材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电、汽等配套资源,还能借助公司其他基础化工产品,获取成本更低且供应稳定的配套原料。“这一模式使得公司的每一个单项产品都更具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产品的聚合,提升公司的整体效益和综合实力,”他说。

  “外循环”则依托于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及园区的整体成长而不断壮大。目前,嘉兴港区已形成以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硅材料、环氧乙烷为主要产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体系。通过公共管廊、集中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区内所有化工企业被串连成一个生态有机体和园区循环圈。在这个环环相扣、有来有往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嘉化能源作为蒸汽供热和基础化工产品的供应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管建忠称:“比如我们提供蒸汽、液体三氧化硫和烧碱给巴斯夫,提供蒸汽、烧碱、硫酸、氢气给合盛硅业,提供蒸汽、脱盐水和脂肪醇给三江化工,然后他们将冷凝水回转给我们。这些冷凝水温度60℃到70℃,比直接加工冷水效率更高。”他进一步表示,“园区内企业如果从外部获取部分物料,除了物流成本很高之外,货损也相当大,而我们只需要通过管道完成物料转移。”

  与此同时,嘉化能源还在不断分享园区的成长红利。距沪、苏、杭、甬等“经济重镇”仅百余公里的嘉兴港化工新材料园区,近年来在物流和区位上的优势愈发明显。“每当园区有一家新企业落地,都会是我们的新客户,且这种合作将是长期的、稳定的。”管建忠打趣道,“园区好才是真的好。”

  磺化、氢能齐发力

  “不管原料价格和经济环境怎么变,嘉化的成长步伐始终稳健。”回望上市以来交出的成绩单,公司净利润从2014年的5.79亿元跃升至去年的11亿元。今年上半年,嘉化实现归母净利润6.51亿元,同比增长11.98% 。

  “年均20%!可以看到,嘉化的盈利增长是快于产能增长的。”管建忠不无骄傲地说,“做到这一点,除了靠产品线的横向扩充外,最重要的是提高单体产品的附加值。目前,磺化医药已成为我们重要的盈利增长点,氢能板块也有望在不远的未来爆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管建忠向记者介绍道,“我们磺化做得非常早,当年嘉化集团一大拳头产品就是糖精。”但将这一业务“移植”到上市公司,却颇费了一番周折。一方面,流程没打通,工艺调整后很多概念、操作手法都不同;另一方面,管理层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不适应新情况。

  “好在最后还是做出来了。”欣喜和激动很快再次浮现在管建忠脸上。“现在我们的产品纯度能到99.6%,已经达到医药级品质了,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抗艾药、兽药及磺胺类等药物的中间体。”

  管建忠告诉记者,嘉化是当前业内唯一采用液体三氧化硫连续磺化管道反应技术的企业,相较于国内主流的传统间歇工艺生产,这一工艺可以从源头上降低三废排放。这也使得公司在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非但没有受到冲击,反而随着下游需求的扩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的技术应用已达到第二代,规划扩产翻倍要使用的是第三代技术,同时第四代技术的研发也在开展中。无论在环保、产品品质,还是生产成本上,我们都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嘉化能源自主研制的磺化中间体BA成功实现产业化,今年上半年公司磺化医药“长势”喜人。半年报显示,该系列产品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4.11亿元,同比猛增87.87 %。

  与此同时,作为副产品的氢气,也有望从“包袱”变为财富。

  管建忠表示,由于氢气易燃,不能直接排空,因此只能混入高比例的氮气后再“冒掉”。而随着氢能源的勃兴,过去需要“贴钱处理”的氢气,一下成了香饽饽。

  “我们的氢气是氯碱生产流程中的副产品,管道网就是我们天然的运输线和存储室,如果不能外部消化,也可以拿来自己用,”管建忠介绍道。

  嘉化在氢能源领域的“宏图”逐步落于实际动作。7月8日,嘉化能源与浙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氢液化工厂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开展氢能供应链及产业综合利用的合作。双方将以代加工模式推进合作,其中浙能以有偿租赁形式将整套液化设备装置租于嘉化,嘉化则将符合标准的液氢以合理的价格售给浙能。

  此前,公司还与国投聚力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氢能源、页岩气分离制氢和加工领域与公司展开合作;并与三江化工及空气化工签订了氢能综合利用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未来,我们还会在长三角布一些加氢站点,并加强自己的制氢能力,以解决市场需求。今年年底,嘉化预计将建成国内第一套连续性液氢设备。这是一个标杆性的事情,液氢相较气氢而言,运输效率能大大提升。”管建忠补充道,“实际上,这也是和国际通行趋势接轨。”

  此外,优越的区位条件,也赋予了嘉化天然的竞争力。在覆盖成本的前提下,氢气的运输有一定辐射范围。而公司所在的嘉兴,其百余公里的辐射半径恰好能将沪、苏、杭、甬等城市通通纳入进来,可谓占足了“地利”。

  人才“开道” 安全“把关”

  “人才!”当记者问及嘉化的发展动能时,管建忠不假思索地抛出这个答案。“其实我们当时收购嘉化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企业发展,人才是基础。作为60多年的化工老厂,嘉化储备了大量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等。这既是我们最看重的优势,也是我们最希望发挥的资源。”

  关于如何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管建忠有着独到心得,“激励机制肯定是最直观有效的。嘉化在上市之前就已做过一轮股权激励。当时价格基本上是半卖半送的。”有意思的是,相较于其他企业设置的诸多条条框框,嘉化在其前次员工持股计划中未设任何条件。“我认为给了就给了。我用心待你,你不用心待我,那我也没办法。如果弄很多限制,反而失去了本意。普通员工本来就没钱,再让他们花很多钱持股,怎么拿得出来?”

  而登陆资本市场,无疑为嘉化发掘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与更灵活的手段。管建忠表示,“之后我们肯定会继续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随着老员工陆续退休,年轻人要怎么培养好,包括外部人才的引进,都是我们在考虑的问题。这个只有上市公司来弄才弄得好。”

  上市给嘉化能源带来的另一项显著变化,则体现于公司在治理上的体制化和规范化。“公司发展目标明确了,管理层有多少权利和义务也明晰了,大家只要按制度做事就行了。”管建忠直言,“民企最怕家属化,所以我到嘉化去一个人也没带,完全就是做个董事长。但这绝不是说挂个名算了,而是说在明确大方向,定好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去随意干涉公司正常的管理运营。”

  与投资决策时的大刀阔斧不同,凡是涉及安全管理方面,管建忠却可称得上谨小慎微。在嘉化,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在安全面前,再大的利益都应该往后靠一靠。安全上的投入应不设置上限。”

  以环保设备为例,管建忠始终强调,环保要留有余量。“就像给人定量供饭。早餐三两,午晚餐各半斤,一天就是一斤三两。一旦今天运动量大了,中午要吃八两饭,那怎么办?化工装置也是一样的,生产一定是有波动的,如果处理能力没有富余,那就很容易导致偷排。这是最后一道门槛,前面出了再大问题,最后这道门必须关得牢。钱万万不能在这个地方省。”

  这种“大气”,让嘉化能源的面貌焕然一新。“当时嘉化穷日子过惯了,能省则省,所以隐患很多。我们过去之后,一大堆设备全部淘汰。”管建忠打趣道,“他们都说我是以能耗为核心的。”他随即表示,“主要是因为看齐的标准不一样。我要求是同国际品牌看齐的,嘉化一开始可能就是对标国内普通厂家,所以觉得差不多也就行了。”

  常与“高危”、“高风险”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化工行业,却在管建忠手上做到了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现在行业规范要求越来越高了,另一方面我们的自我规范意识也比较强。但凡觉得有隐患的事情,我们都会全力、及早解决掉。”据介绍,嘉化能源还直接配有专业危化品处理能力的应急消防队,以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处理突发事件。

  在把“稳”字当做公司立业根基的同时,磺化医药和氢能源正成为嘉化能源不断突破天花板的“生长素”,惜才之心与安全意识则为公司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下一个行业爆发点在哪儿?管建忠探索目光不熄,追寻脚步未止。他始终相信,时来易失,当赴机在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