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集团于刚:十年磨“1”剑

2019-09-19 08:04: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婷

  111集团的前身1药网曾是1号店的一部分,从2010年开始运营,2012年从1号店剥离,如今已拥有B2C医药平台“1药网”、互联网医院平台“1诊”及B2B医药平台“1药城”三大业务板块。于刚对111集团通过AB股设计来保障控制权。111集团定位于“互联网+医药健康”的新赛道,以科技赋能,打造中国最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药健康平台

  至少5年没有用过电脑,日常办公都在手机上完成,旗下公司的办公流程也几乎都通过手机软件来实现。十几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占地最大的是书,书的内容包罗万象;而藏在书架最下层的十余本厚厚的笔记本,只是他对事业和人生感悟的一角,更多的思考被分门别类整理在手机笔记的十来个文件夹中。创业十多年来,这些感悟集结成书的已有两本——《激情创业》和《岁月如歌》。

  走进这间办公室,你能感受到主人博学的头脑、跳跃的思维、好学的习惯,却唯独没有董事长高高在上的压迫感。而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属于于刚——教授于刚、诗人于刚、111集团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于刚、连续创业者于刚。

  从0到1与从1到10的不同

  于刚的办公室设在张江祖冲之路的一幢大楼里。在创立111集团之前,他广为人知的身份是1号店联合创始人和董事长。2015年1号店被沃尔玛收购后,于刚及拍档刘峻岭将他们创建并独立出1号店的医药电商业务,发展成为具有B2C医药平台“1药网”、互联网医院平台“1诊”、B2B医药平台“1药城”三大业务板块的111集团。也是在这间原属于1号店的办公室里,于刚和刘峻岭潜心经营并将111集团带到了纳斯达克上市。

  腾讯创始人、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为于刚所著的《激情创业》作推荐时称:“从互联网技术到电子商务的发展,于刚博士一直在挑战未知。”而正如马化腾所说,从1号店到111集团,甚至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码YI,于刚怀着一股“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的志气,一干就是11年。

  除了在国内的创业项目与“1”的不解之缘外,于刚的履历也令人印象深刻: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武汉大学学生,留学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又因为兴趣转变转至沃顿商学院攻读管理;成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后,又不安分地转战商界。成就自己之后挑战自己,于刚总是在每一次证明自己后,就转换到新的赛道上迎接挑战。

  2010年,历任亚马逊全球供应链副总裁、戴尔全球采购副总裁等优渥岗位的于刚,与当时任戴尔中国区总裁的刘峻岭一起创立了中国网上超市鼻祖1号店。直到今天,无论是电商、还是新零售模式的很多玩法,包括虚拟超市的扫码购,快递中的当日达/次日达、甚至衍生出的1小时生态圈等,都被10年前的于刚“未卜先知”地玩儿过了,但故事的开始却没那么简单。

  那时的互联网模式刚刚起步,于刚和搭档在找风投时被一位资深合伙人“教训”了1个小时。“他说他们是职业经理人,只会从1到10,不懂如何从0到1。”于刚在自己的书里这样写道,“我和峻岭在回程时一路沉默,但我们心里不是挫折感,而是给自己打气,将来证明他是错的。”

  在这本名为《激情创业——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书里,于刚记下了这次创业的诸多心得和细节:从戴尔为自己租的豪宅中搬出来后,在地铁站、办公楼和小区发海报;拜访实体超市谈合作时被店长晾了两个小时;签约的仓库被业主无理由毁约……很难想象,这些都是一个年过50的海归教授创业者的亲身经历。于刚告诉自己,现在所遭遇的一切,将来都可以当成故事讲出来。

  而今面对记者,已经“告别1号店”的于刚却不再提起这些往事了,追求新梦想的他坐在原来1号店的老办公位上,开始了“111”的新征程。

  111集团再出发

  这次不仅是“互联网+”

  111集团的前身1药网曾是1号店的一部分,从2010年开始运营,2012年从1号店剥离。2015年,于刚告别1号店后和刘峻岭回到1药网。“医药健康是值得我们下半生投入的一个领域。”

  “不可否认,我们从1号店交了学费,学到了对企业的控制权是非常重要的。”于刚总结说,“我们想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创一个伟大而受人尊敬的公司,这个公司除了你做的事情有意义之外,还要真正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在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你必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掌握不了命运的话,会被资本左右,便很难实现自己的长远目标。”于刚坦言,新创业路上,团队对于这一点非常重视。

  基于对1号店的反思,于刚对111集团通过AB股设计来保障控制权。在他看来,如果说1号店赶上了互联网刚刚开始渗透的机遇期,让“网上超市”的概念成为互联网电商模式的标配,那么111集团则将下一个征程定位在了“互联网+医药健康”的新赛道。他告诉记者,这将是一个永远阳光、永不落日的行业。医药健康是刚需,将是教育、娱乐、文化等其他消费的基础。这个行业同时又很难,有政策壁垒,又有行业壁垒。“如何在深水区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于刚说,新一轮创业让他最兴奋的是,111集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以科技赋能,打造中国最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药健康平台”。

  回归1药网后的第一件事,于刚和刘峻岭开始拿全牌照,包括从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A、B证,到网络医院牌照等。之后通过将“医”与“药”、B端与C端、线上和线下、自营和平台进行整合,形成“求医问药”的闭环和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平台。“我们实际上是打造了一个生态圈,包含药企、医院、医生、保险、药店、诊所,以及各个医药流通商在内的完整生态闭环。我们为生态圈的参与者赋能,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

  于刚认为:“打造闭环最大的问题是,医药健康行业的消费者、决策者和买单者之间是割裂的——患者是消费者,医生是重要的决策者,医保是主要的买单者。”基于这样的关系,如何打造一个各方共赢的模式,成为于刚主要思考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探索,他们认为可以通过B2C医药平台“1药网”、互联网医院“1诊”、B2B医药平台“1药城”三大板块来打通产业链,连接医药流通的上、下游,同时整合“医”、“药”和支付。其中,“1诊”和“1药网”可以为患者提供问诊、开具处方、药品配送到家等服务;患者也可以提交在其他地方获得的处方,经过“1药网”的药师审核后,获得送药上门的服务。商业保险可以参与进来,进行结算、控费和健康管理等。此外,“1药城”服务下游的线下药店、民营医院和诊所,通过与上游药企建立直采合作,压缩医药流通的中间环节,提升流通效率。线下药店的患者可以在门店通过扫描二维码的形式,获得在线上问诊和电子处方等服务。

  就这样,111集团走出了一条新路。“我们的长远计划是做健康管理,希望在顾客康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控他的生命体征,随时保证他的身体健康,提醒他用药,提醒他饮食,提醒他运动,保护他的健康,真正成为health care而不是sick care。”于刚表示,“做事有先后,但整个完整布局必须是事先想好的,我们思考得很清楚。”

  要最终实现这些,于刚的选择是“科技赋能”,同时又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化”。例如,通过为消费者、零售终端打标签、进行画像,通过大数据描述解读消费行为,做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据财报,截至今年二季度末,111集团已经和124家国内外知名药企建立直采战略合作,服务超过19万家药店。

  此外,111集团还在与药企探索供应链管理、营销、产品设计等合作模式,通过对客户的数据积累和了解,反哺药企的生产流程,例如提供更适应市场需求的药品和包装等等。同时也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帮助线下药店拓展品类,进行组货管理,提供审方、金融、CRM、物流服务等。让产业链各环节在合作中“彼此需要、彼此成就”。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之本色”

  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业绩显示,111集团二季度净收入8.4亿元,同比增长109.2%,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营业亏损占净收入的比重相较上年同期的21.1%,下降至10.2%。在于刚看来,盈利只是时间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技术打牢、基础打好。

  曾供职于亚马逊的经历让于刚信心十足。“当年亚马逊的股价表现不好,那时贝索斯很清楚,他认为关键是要做好用户体验,如果顾客体验做好了、黏性强了,公司的价值迟早会被体现出来。我们现在也是一样。”于刚说,111集团的重心是聚焦顾客体验,聚焦在核心竞争力上,把企业的价值做出来。价值做出来了,资本市场上迟早会反映出来。

  谈到科创板,于刚坦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科创板面向科技创新型公司、特别是早期尚未盈利的公司,和纳斯达克一样,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根据财报,111集团二季度收入的翻倍增长主要源于B2B业务的爆发,同期B2B业务营收增幅达到253.4%,主要得益于111集团B端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订单量的不断提升。

  业务翻倍增长的背后,是近400人的IT团队来支持“科技赋能”。于刚告诉记者,相较于此前1号店的电商模式,这里的科技和研发投入占比要高1倍以上。他告诉记者,集团至今已经开发了30多套系统,包括品类管理、仓库管理、配送管理、库存管理、价格管理、智能采购、数字营销digital CSO(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等。“以DCSO系统为例,每一个商务拓展(BD)人员都必须用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告诉他们要去访问哪些顾客,怎么把顾客购买欲激活,怎么提高他们的购买深度和广度,怎么让不活跃用户变活跃。”

  “顾客到我们网站来,一定是有精准需求和清晰目的的,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要求肯定不同。”他说,“我们网站的转化率很高,就是得益于是我们对顾客了解很深,顾客黏性很高。他们一旦从我们这里发生购买,就会觉得我们非常专业,可信赖,药品种类齐全,质量也有保障。如果用药有什么问题,他还可以找我们的医生和药师咨询。这样的服务,用户就容易对你产生好感和信任。”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科技,在于刚看来,“投有所值”,未来以AI为医生助手,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还有更多作为,集团今天所做的一切也是通过科技赋能,来提高行业效能。

  “当然,这一切不可能一蹴而就。”于刚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之本色,正是因为难才需要你来做,不然一马平川人人都可以做的事,要么就是很容易被人复制,要么就是这个事本身没有太大价值。所以,我要做就一定是做难的事情。”于刚说,“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年龄依然保持在三四十岁,还有很好的心态来接受各种挑战。”

  近3个小时的访谈中,于刚始终充满创业激情,他说自己不考虑退休,再过一两年,111会取代1号店成为他新的标签。套用卓尔控股董事长、汉商集团董事长阎志为《岁月如歌》一书作序时的一句话:很多事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哪怕此前走了些弯路,只要你在思考,在校正,有胸怀,它就会成为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