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金洼地”构筑产业金融高地——专访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刘建俊

2019-12-10 08:11: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文彬

  广东东莞,素有“世界工厂”之美誉,是连接广州和深圳两个一线城市之间的重镇,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东莞市主动谋变,转型升级,朝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在此过程中,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创新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方面,不久前,东莞市A股上市企业总数突破3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即将突破50家,科创板上市也即将迎来突破,资本市场“东莞板块”已逐渐成形。

  “在金融方面,东莞将结合自身特色,实行错位发展,瞄准服务制造业,构筑产业金融高地。”日前,东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刘建俊在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构筑大湾区产业金融高地

  “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东莞核心竞争力所在。充分发挥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作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东莞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刘建俊表示。今年以来,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同时,东莞市金融局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从“点火启动”转入“加速推进”阶段。

  数据显示,截至10月末,东莞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6044亿元,同比增速达13.3%,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950亿元,同比增速达23.1%,存、贷款较年初增量均排在广东省第三位,较年初增速更均跃居广东省第一位。

  当前,东莞市正在抢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如何依托金融体系完备、产业基础扎实、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比较优势,高质量打造“地方金融竞争力强、产融结合度深、境外融资渠道畅通、金融生态优良”的产业金融新高地,成为东莞金融的新命题。

  刘建俊说,东莞市的存贷比长期处在56%左右的水平,说明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也侧面说明东莞是个“资金洼地”。而到今年三季度末,该比率已提升至62.2%,同比提升了5.1个百分点,东莞在着力改善金融利用效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活血”方面加大了力度。

  “当前,东莞市新增制造业贷款占各项新增贷款的比重从去年末的19%,大幅提升至49.1%。”刘建俊说,制造业成为银行新增贷款的首要投向领域,而东莞辖区各期限对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41%,较去年同期和今年年初分别下降0.53和0.34个百分点,信贷投放实现“量增价降”。

  据介绍,东莞市的银行机构纷纷运用风控模型、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为中小企业进行风险画像和信用评价,实现无需担保抵押的信用贷款线上快速审批放款,实体经济在融资方面的获得感正逐步增强。

  与此同时,东莞市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也降至1.14%,为近三年不良贷款率的最低值。

  资本市场“东莞板块”崛起

  今年来,随着宇瞳光学、佳禾智能、祥鑫科技的陆续上市,东莞市A股上市公司突破30家。此外,朝阳电子申请中小板IPO也在上个月成功过会,东莞市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将突破50家。

  “自全面启动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以后,东莞市先进制造业企业通过登陆资本市场转型升级的步伐正不断加快。”刘建俊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东莞市的后备上市资源储备优势明显,目前东莞有8家企业已申报上市材料到证监会或上交所,13家企业在广东证监局辅导备案,数量均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与省内先进地市的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

  2018年,东莞市金融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发展的扶持办法》,从加大企业上市挂牌扶持力度、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完善要素保障支撑等三个维度,提出了十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基本搭建起了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体系。

  刘建俊表示,随着各项重大发展规划及战略的深入实施,东莞市智能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足、成长速度快的优质企业。目前,东莞市有工业企业超17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790家,储备了源源不断的上市后备资源。

  科创板的设立,为东莞科创企业提供了一个走上资本市场的新平台。12月4日,开普云冲刺科创板上市申请正式过会,东莞科创板上市企业有望迎来突破,另有3家企业已经在广东证监局备案,拟冲刺科创板。

  刘建俊坦承,尽管近年来东莞市企业上市数量增长较快,但上市企业数量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不相符合。

  “土地、房产等历史遗留问题是主要影响因素。”刘建俊说,当前,东莞市金融局正紧抓国家设立科创板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强与上级证券监管部门,以及深交所、上交所等各大交易所的常态化合作,加强政策宣讲推广,积极发动辖区内优质企业申报上市后备企业,并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主动提供服务,切实协调解决企业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房屋产权等历史遗留问题,推动其通过上市挂牌、股权增发、发债等形式实现直接融资,形成政府政策扶持、职能部门贴身服务、园区镇街主动作为的强大合力,持续壮大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东莞板块”。

  积极为民营企业纾困排难

  “我们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纾困问题。”刘建俊告诉记者,去年10月,总规模17亿元的东莞市上市莞企发展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并开展运作,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首只成立并完成备案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

  刘建俊说,去年下半年,经过前期摸排,目前已经有6家企业得到了纾困基金的“驰援”,纾困基金前期到位的资金也已基本安排完毕。

  “今年9月份,我们又成立二号基金。”刘建俊介绍说,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前期纾困成果,又筹集了超过20亿元用于发起设立“上市莞企二号基金”,如按照1:1.5放大基金出资规模,形成最终目标50亿元规模的纾困基金。

  据了解,这是东莞市实施“2个100亿元”及“3个50亿元”的一部分。去年,东莞市政府出台扶持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50条”政策,计划帮助非公企业融资纾困。

  除纾困基金外,东莞市、镇财政还出资约2亿元,设立风险补偿资金,对合作银行提供贷款本金总额2%的风险补偿,覆盖约3.5万户企业,引导试点商业银行以保本微利原则投放不少于50亿元贷款。至2019年9月末,符合风险补偿要求的新增贷款金额97.15亿元,有效促成金融机构“敢贷”“可贷”“愿贷”。

  同时,由东莞市、镇两级财政出资4.3亿元,设立莞企转贷专项扶持资金,企业可申请资金额度为200万元至1亿元,力争三年内累计为辖区内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在莞法人企业提供不少于50亿元的转贷资金支持。

  至于“2个100亿元”计划,刘建俊介绍称,一是成立100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并购基金。目前,东莞市财政出资10亿元设立的市级产业投资母基金完成了10支子基金的遴选任务,7支子基金已注册落地,注册资本总规模38.15亿元。其中,4支子基金已开展对外投资,对东莞本地企业的直接投资金额占60.74%。二是督促地方法人银行将定向降准释放的超10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