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八期 | 当我们谈委托理财时, 到底该谈些什么?

2020-01-13 13:59:3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文彬

  有人说,发工资后,嚣张一个星期,将就一个星期,节约一个星期,期待一个星期,这个月就完了。“嚣张”的日子里,有人挥金如土,月光啃老;有人炒股炒房,时赚时赔;有人定投理财,稳吃利息。不管怎样,大家都想用有限的工资,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上市公司也是如此,手头如果有了闲钱,一时又没有可投的心仪项目,买买理财产品、做做现金管理也是人之常情,这便是委托理财。

  委托理财这个词,以前不怎么受人关注。这几年关注的人逐渐多了。从数据情况看,委托理财虽无较大变化,但偶尔也会出现几单问题公司,不时引发热议。这背后,可能也是市场对委托理财本身缺乏了解。

  先来看看委托理财大体情况。2018年末,沪市530家公司披露了委托理财情况,未到期余额合计4400亿元,占货币资金的比重为6.5%。2019年至今,沪市发布过委托理财公告的公司有500家,总体理财规模大概维持在4000亿元左右。资金投向方面,绝大多数公司还是以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等作为主要理财渠道,安全性和流动性相对较好;也有一成左右的资金投在了信托等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上。去年以来,委托理财真正出现问题的公司只有12家,逾期金额合计10亿元左右。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公司的理财都还是比较安全可靠的。

  这样来看,上市公司多多少少都会做一点现金理财。在“现金为王”的时代,上市公司手头留存充裕的资金无可厚非,进行委托理财也属正常。委托理财年年讲,但来来回回似乎也没有讲明白。有极端者说理财是洪水猛兽,要坚决杜绝;也有乐观者称理财而已,何必大惊小怪。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知道:大家在谈论委托理财的时候,到底在谈些什么,或者说大家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最关心的还是理财投向的安全性。人人都向往高收益低风险的买卖,但要注意,宁可相信天上下刀子,也不要相信天上掉馅饼。从实践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公司也确实能守住常识,管好自己的“钱袋子”,投入理财的资金不多,也更偏向于安全系数高的产品。但也有个别公司的理财出现逾期。一旦出问题,对于单个公司来说,就是真金白银的损失,投资者自然不会买账。比如近期上海洗霸、康力电梯都遭遇购买私募基金产品到期未能兑付的情况。现如今,银行理财都打破刚兑了,那些五花八门收益高到天上的高风险产品还能随意购买吗?与其贪图那一点点高收益到头来后悔不迭,不如早早抓好风控,审慎投资。这方面,交易所也看得挺紧,近期还专门修订了委托理财公告指引,针对高风险、流动性差、非银行类的理财产品提出了更严格的披露要求。新近发布的监管问答也有专门篇幅针对委托理财。就是希望通过完善信息披露要求,对公司理财决策予以必要约束,倒逼公司决策一定要慎之又慎。

  大家还常谈论的是公司买这么多理财,是不是不务正业。这个问题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公司实际判断委托理财有没有合理性。有些公司委托理财金额看似巨大,但实际上并不奇怪。如近期有家公司披露,公司累计委托理财金额已达到数十亿。看起来金额夸张,但事实上,公司作为行业龙头,经营健康,下游回款良好,相比于激进扩张对外投资,进行委托理财可能是更保守稳健的一个选择。不少公司也存在相似的情况。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公司如果选择稳健的经营策略,白花花的银子空放着不去打理,也不符合经济人假设。但是,也有个别公司热衷委托理财,长期“买买买”,频繁“买买买”,巨额“买买买”,甚至买到理财收益超过了主营业务利润,买到单靠收利息就能保壳养壳,最后荒废了主业、丢失了本心,当然得不偿失。毕竟,投资者要的不是公司“慧眼识理财”的能力,资本市场也不需要这样的能力。公司依靠专业团队,在其专业领域为股东挖金、为社会造福,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也有人担心控股股东是否会借委托理财套取利益。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虽属个案,但影响恶劣,需严加防范。有的公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上看是购买了信托、私募投资基金、资管计划等产品,实际上底层资产却投向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等,变相进行利益输送,所谓的委托理财不过是一个为“关键少数”输血的“幌子”而已。例如,丰华股份被曝出购买的厦门信托理财产品到期未能收回4.8亿元本金,其最终投向的新兆投资是控股股东间接控制的企业。公司也因为无法解决资金占用而东窗事发,一时戴上了ST帽子。类似的情况在中珠医疗身上也有发生。揭开委托理财这一层遮羞布,其本质不过是大股东不当资金占用的新套路。

  大家还会谈到的是,委托理财那么多,这个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是不是失效了。“让钱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是资本市场最基础的功能之一。有些公司这边厢理财买得不亦乐乎,那边厢还在伸手向市场要钱。一边融资,一边理财,所谓“存贷双高”,不免为人诟病。事实上,这钱该不该要、财该不该理,还需辩证看待。一方面,有些公司频繁购买理财产品,但回头一看,却是“一通操作猛如虎,收益不到一毛五”,另一边却仍过度融资、随意融资,这样的行为应该及时制止;另一方面,在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大环境下,也有许多公司面临战略转型,募投项目出现变数,不再具备立即开工的可行性,在尚未寻找到合适的投资领域之前,持币理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不应一棒子打死,还是要视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理性看待。

  谈来谈去,归根结底关心的还是资金。资金是企业的命根子,牵动着投资者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委托理财就是把资金放出去,放得合不合理、安不安全,能不能让投资者放心,确实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但仅从委托理财这一个视角,就要窥见公司资金之“全豹”,并不现实。可能还需要更多角度,把伪问题变成真问题,把直觉问题变成专业问题。比如,关注公司是否具有“存贷双高”特征,账上资金是否属实;抑或是关注公司是否像当年的保千里一样存在不同寻常的对外投资;还有诸如异常的大额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等与资金有关的关键科目,也是可以注意的。近期,证监会适时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9号,列举了资金占用的种种套路,投资者不妨将其当作手边的资金避雷宝典,常看常新。

  【更多内容详见沪市监管锐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