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特气体石平湘:27年只为争一口“气”

2020-06-16 07:23: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小军 李兴彩

  清瘦、谦逊,说话不徐不疾,但恬淡的语气透出一种骨气,这是华特气体董事长石平湘给记者的初印象。

  做了8年农民,好不容易端上了公务员的“铁饭碗”,但只因为听到一句“气”话,石平湘便一个猛子扎进了完全陌生的领域——气体行业,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而这一猛子,石平湘就扎下去27年。

  回首过往,石平湘在做客上海证券报和约珥传媒联合打造的《直面掌门人》节目时,对记者说得最多的却是“不要着急,慢慢来”。

  “气”从何来

  当初,是什么拨动了创业的那根心弦?这是很多优秀企业家常被人问及的话题。

  对石平湘而言,仅仅是因为一句话——“中国的化工人是吃素的吗”。穿过悠长的回忆,石平湘复述这句话时,语气仍然带着激动。

  上世纪90年代,改革春风浩荡,建设如火如荼。彼时,佛山正准备上马中国第一个集装箱项目——广船集装箱项目,不过,由于缺少二氧化碳这种配套气体,项目无法立项。

  石平湘回想起自己还在下乡做农民时,曾在佛山三水观摩过二氧化碳气井喷发的现象,于是主动献计。在一番牵线运作后,上述项目很快就有了进展,佛山市和广州造船厂对气井进行开发改造,最后保证了项目的二氧化碳供气。

  此后,佛山市加大了对二氧化碳气体的重视,组建了二氧化碳研究所,并将石平湘调入研究所工作。自此,石平湘开始真正接触气体行业,并结下不解之缘。

  之后,石平湘又调入佛山市科委工作。有一次,科技部一个调查小组来佛山调研集成电路的产业状况,石平湘参与陪同调研。在一次小组会上,一位高级工程师突然一拳头砸到桌子上,愤然道:“中国的化工人是吃素的吗?”这句“灵魂拷问”,震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石平湘。

  这句因缺气而生的“气话”,让石平湘深刻认识到,中国制造业水平发展得越高,工业气体和特种气体的需求量就越大。然而,彼时有能力进行气体生产的中国企业却寥寥无几。而且,不仅是集成电路所需的各类高纯度特种气体,就连大宗的普通工业气体,国内也几乎依赖于外资厂商。

  石平湘没有光生“闷气”。1993年,他放弃了政府部门的工作岗位,走上创业之路,创立了广东华南特种气体研究所,即华特气体的前身。

  “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激励着我前行!”思绪回到现实,石平湘说得仍然激动。

  十年磨剑

  一开始,华特气体做的是普通工业气体的充装与零售,创立当年,就开发出第一款气体产品——氩气。

  提起氩气,石平湘又笑呵呵地讲起一个故事。当时,华特气体想动员一家国有摩托车厂将铅焊改为氩弧焊,使用公司的氩气,但未果。孰料,几个月后,该厂又主动找上门来要买氩气。原来,这个厂家去巴黎参加车展,看到先进的同行都在采用氩弧焊的技术,不仅能节省一半钢材,还能让车架卖出贵一倍的价格。

  “中国的工业一定是往高技术加工的方向发展。”这件事之后,石平湘下定决心,华特气体要以普通气体为重点,以氩气为主导,开发多种混合气体。

  不过,人才是一个难题,彼时材料领域的科班人才少之又少。由于历史原因,石平湘自己也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石平湘于是先从自学开始。

  “为了开发焊接保护气,我看过的材料垒起来有一尺半厚。”石平湘用手比划着说。哈工大焊接所是国内焊接领域的权威,其出版的专业材料,石平湘一本接着一本地啃。遇到看不懂的英文,他就写信给焊接所的研究人员,请他们帮忙翻译成中文。最后,华特气体成功开发出焊接保护气。直到现在,石平湘还保持着阅读专业资料和做笔记的习惯。

  石平湘介绍,华特气体以普通的工业气体开局,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包括电子特气、混合气、高纯气体、有机气体、标准气体、照明气体、医用气体、稀有气体和其他混合气等在内的多产品线,产品超过200多个品种。

  化难为机

  如果说跨入气体行业是一大挑战,那么从普通工业气体跨入特种气体,则是挑战的升级版。

  在华特气体成立的第四个年头,石平湘又瞄准了特种气体。2000年,华特气体开始致力于特种气体研发。

  与“量大面广”的普通气体不同,特种气体是一个“小众市场”,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以半导体用电子特气为例,现有单元特种气体260余种,可配制成25000多种混合气体。其中,主要的品类包括清洗蚀刻类、光刻气、外延气体、掺杂气体等。

  “在半导体的几百个制程工序中,几乎每个工序用到的都是不同品种、不同纯度、不同含量的特气。”石平湘介绍,半导体对特气不仅要求纯度高,还要及时的供应,一系列的标准近乎苛刻。更为重要的是,特气产品进入晶圆制造厂的验证周期很长,这是一项需要坚持的漫长工作。

  乐观豁达的性格下,别人眼中的困难成了石平湘的机遇。他告诉记者,华特气体之所以敢进军特种气体,就在于有长期的技术研发积累优势。从做工业气体开始,石平湘就有意识地要求研发人员将所有的工艺、数据进行整理保存,这些数据用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减少了犯错,大大缩短了研发的进程和难度。

  在飞秒技术替代了眼科准分子激光器技术后,华特气体将该项技术从医疗市场转入了集成电路领域,开始研发光刻气。

  “两种气体都含有微量的氟,工艺基础是相同的。”石平湘告诉记者,因为有技术积累,华特气体很快研发出光刻气,不仅成本低,可靠性还高。“目前,全球有4家气体公司的光刻气通过了阿斯麦(ASML)的验证,华特气体是唯一一家中国公司。”石平湘说。

  “难归难,但能解决‘卡脖子’的难题,就值得去做。”对于选择做“出大力、挣小钱”的特气生意,石平湘笑呵呵地说。

  在电子特气领域坚守20余年,华特气体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对此,石平湘如数家珍:2005年,公司的第一个特气产品高纯二氧化碳进入了日本TDK子公司东莞新科电子;2007年,公司的一氧化氮进入了三星;2012年,公司的四氟化碳打入台积电;2013年,公司的六氟乙烷开始供应中芯国际……

  据披露,截至2019年底,华特气体获得了101项专利,参与制定了30项国家标准,逐步实现了高纯六氟乙烷、高纯三氟甲烷、光刻气、高纯四氟化碳、高纯二氧化碳、高纯一氧化碳、高纯八氟丙烷、高纯一氧化氮等近20个产品的进口替代。

  慢就是快

  “不要着急,慢慢来。”在采访过程中,石平湘多次说。

  回首27年的气体从业经历,石平湘最大的感悟是做事情不能着急,看准了方向,然后持续投入,板凳坐得十年冷,终归会有收获。

  华特气体走过的27年过程中,普通工业气体的市场在急剧膨胀,快速“催肥”了一批气体类公司。如果华特气体选择继续在普通工业气体的道路向前发展,或能更快地达到现在的企业规模。不过,华特气体选择的却是一条“纵向”的发展道路,即不断向更高水平的技术领域挺进,以时间换取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坚守20多年后,华特气体又迎来了国产半导体的重大发展机遇。石平湘说,有市场,有了政策支持,华特气体接下来会跑得更快。

  “下一步,往产业链上游走,解决原材料问题。”石平湘告诉记者,相对于工艺的复杂,当前国产半导体特气公司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多品种”的问题。

  “我的想法是,在维持一定的企业利润下,华特气体有责任担当持续投入特种气体,这不仅是公司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国家解决难题的需要。”27年“扎猛”气体产业,石平湘不会忘记那位总工喉咙间的“气话”,在他看来,只有不断实现国产替代,才能不断减少自己作为化工人的“羞愧感”。

  谈及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前景,石平湘信心满满地说,毫无疑问,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大机遇之下,只有选对技术路线、稳打稳扎的公司,才能最终获得成功,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