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十八洞村打出产业扶贫的“深井”: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也回来了

2020-06-30 07:46:4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礼文 夏子航

  “我杨英俊几十年一心一意种田,种成个贫困户。”不甘心被识别为贫困户的杨英俊,与妻子盘算着家底。两人一合计,人均年收入需要2850元才能脱贫,是他们实际收入的两倍多。看到这个数字,杨英俊一声长叹。

  电影《十八洞村》的这一幕,酸楚又真实。十八洞村,一个偏隅湘西的苗族小山村,村穷与民苦就像是“穷根”上结出的两个“苦果”。2013年前,在十八洞村,像杨英俊这样年收入仅千元的贫困户,占比高达56.76%。

  “穷,就得拔穷根”。2013年11月,“精准扶贫”的号令声响起,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征程全面提速。7年间,这座有灵气、有历史、有底蕴的苗族小寨,打赢了脱贫致富“翻身仗”,绘就了一张产业扶贫“新图谱”。

  十八洞村热闹起来了

  上证报记者抵达十八洞村梨子寨时,正当仲夏晌午。阵阵清新的山风,迎面扑来。放目远眺,在蜿蜒滴翠的青山里,一个个青瓦木屋的苗寨,似一幅幅历久弥新的水墨画。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笙歌唱晚。

  “开饭了。”民宿老板娘阿雅的轻声一唤,游客的目光被拉到了饭桌上。红苋菜绿色天然,苗族腊肉和猪蹄香味四溢……最近刚把民宿翻新的阿雅说,这是外来游客最常点的几道菜。每逢周五,她都要与丈夫提前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周末旅游小高峰。

  身为土生土长的苗族阿妹,阿雅是十八洞村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搜寻苦涩的记忆,十八洞村全村过去仅100多户,大龄单身汉就有37个;村里的女人生完孩子,甚至连红糖水也喝不上。

  曾因险远而人迹罕至的十八洞村,凭借着旖旎“身姿”热闹起来了。2013年“精准扶贫”战役打响,决心将优势资源产业化的十八洞村,将自然景观优势与淳朴民俗民风结合起来,把这里打造成精准扶贫教育基地和美丽乡村旅游胜地。

  眼见旅游的人与日俱增,不少村民像阿雅一样开始谋划致富路。

  外省媳妇孔大姐,就是第一批在苗寨经营农家乐的“尝鲜者”。“十八洞太穷了。”2012年,孔大姐来此相亲,“穷”是这个小山村留给她的唯一印象,亲事也因此搁浅。时隔3年后,十八洞村已小有名气,慕名再来此地的孔大姐,被这里的变化震惊了。

  “基础设施改善了,产业有了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看到十八洞村的改变后,孔大姐决定留下来,与丈夫经营农家乐。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孔大姐说,现在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接待130多个客人。

  2019年,十八洞村共计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民宿、农家乐、生态农产品换来了幸福生活,全村10多家农家乐年均收入达20多万元。

  八方来客,让千年苗寨升腾起了火热的生活气息。“以前,我们十八洞村,不仅本地人讨不到老婆,年轻人也不愿意留下来。现在,不仅外地媳妇愿意嫁进来,回到苗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阿雅笑着说。

  一汪“致富泉”留住年轻人

  31岁的隆忠奎,正是“回家”的年轻人之一。

  从前,群山环绕的十八洞村人均耕地仅0.83亩,还是从狭窄的山坳沟壑间“扒”来的。土地资源匮乏,交通环境闭塞,产业经济短缺,年轻人找不到出路,只能被迫外出务工。遵从“宿命”的隆忠奎,16岁便只身离开大山,在江浙地区闯荡。

  尽管在沿海地区务工收入可观,但长期远离家乡和亲人,隆忠奎倍感孤寂。2017年10月4日,隆忠奎找到了“回家”的理由。这一天,十八洞村山泉水厂正式建成投产,这让隆忠奎这样的年轻人决定留下来。“有了山泉水厂,我就能回到家门口工作了。”凭借多年在五金厂的技工经验,隆忠奎顺利成为了水厂的一名设备维修工人。

  如今的隆忠奎,月收入有4000元上下,遇到加班,能拿到七八千元。“重要的是,我可以照顾在家的老人和小孩,心里踏实多了。”隆忠奎说。

  十八洞村山泉水厂坐落在群山深处。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往下,在人迹罕至的河谷平地上,一座绿色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与环绕的绿茵交相辉映。

  “虽然水厂只有一条生产流水线,但每小时能生产1.2万瓶山泉水,投产次年全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在厂长王志勇看来,十八洞村山泉水厂是一汪“致富泉”。

  十八洞村有什么?能发展什么?需要什么?这3道题曾考验着十八洞村的智慧和能力。为了找到真正适合十八洞村发展的现代产业,小苗寨前后接待过多批扶贫考察团的调研。

  2017年,一支由身任全国人大代表的企业家组成的特殊考察团造访十八洞村,步步高集团董事长王填正是随团人员之一。在前往十八洞村的路上,王填与随行人员几番商讨,在十八洞村建腊肉厂、米酒厂的想法,都被一一否决。

  “十八洞,有洞就有水,有没有好的泉水呢?”王填转念提出疑问。时任十八洞村村主任的施进兰表示村里两口洞里有很好的泉水。王填立马提出实地考察。在崎岖的山路上,两人跋涉了1个小时,终于抵达目的地。尝到了清甜可口的泉水后,王填兴奋不已:“高山有好水,山洞酿甘泉。”

  很快,步步高集团决定斥资3000万元在十八洞村建设山泉水厂。从一纸“蓝图”,到2000余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落成,十八洞村山泉水厂的诞生仅用了161天。

  水厂正式投产后,十八洞村以“水资源”入股,除了每年获得50万元的保底分红外,水厂每售出1瓶水,就会为花垣县扶贫基金捐赠1分钱。仅2019年,山泉水产业便为十八洞村贡献了66.4万元的收入,占全村集体收入一半。

  “像隆忠奎这样‘返乡’的年轻人,水厂还有20多个。水厂建立之初,我们就优先招聘本地贫困户。”王志勇向记者透露。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麻辉煌是十八洞村所在的双龙镇镇长,他对十八洞水厂项目颇为感慨,“就像山泉水厂项目,十八洞村有大量的土地、优质的山泉水,以及充足的劳动力,但没有把山泉水转换成商品的资金、技术、设备和销售渠道。而借力步步高集团,十八洞的山泉水成功‘变身’为全国有名的‘致富泉’。”

  烂在山间的猕猴桃成了好生意

  2013年,十八洞村同时接到一个任务,即“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路子”。麻辉煌表示:“十八洞的扶贫经验就是可以复制的,我们的猕猴桃产业就是典型样本。”

  当时节来临,十八洞村漫山遍野长满了野生猕猴桃,但山高路陡,过去村民只能眼看着它们烂在山上。在“精准”上下功夫的十八洞村,把“因地制宜”的对象瞄向了这些“烂在山上的猕猴桃”,决定将猕猴桃产业化,组建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让全村所有农户,特别是特困户入股。

  按照入股政策,贫困户由政府补贴3000元,每人可入2股,自己交100元;非贫困户政府补贴1500元,每人可入1股,自己交50元。

  据村民回忆,起初对于村里的安排,大家都不支持。普遍的担忧是:“猕猴桃种那么多干什么,搞那么多卖不完怎么办?”

  道理讲千遍,不如亲眼见。彼时,四川浦江等地的猕猴桃产业已成规模,十八洞村村干部就领着村民代表去实地参观,这让不少村民吃了“定心丸”,十八洞猕猴桃基地的筹建有了眉目。

  “由于村里可用地面积太少,十八洞村开创性地在村外流转了1000亩土地,建设了精品猕猴桃基地。”麻辉煌说。2014年9月2日,千亩猕猴桃示范基地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600多万元。当地人称之为“飞地经济”。

  站在猕猴桃基地里,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志刚兴奋地说:“猕猴桃一年一熟,一般3年挂果,5年进入盛果期。2019年盛果期产出了600多吨,猕猴桃销售收入达1000多万元,为村民发放分红118万元,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人均分红分别是1600元、800元。”

  “现在,我们村里每家每户都入股了猕猴桃产业,并且拿到了分红。我们一家七口人,去年总共拿到了上万元分红。”十八洞村村民施老记笑盈盈地说。

  “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是十八洞村创新产业扶贫方式的生动实践。”麻辉煌表示,现在附近的朱朝村、辽洞村等4个村庄,纷纷参照十八洞的模式,先后种植了2000多亩猕猴桃。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2013年,亲戚朋友都追着阿雅问,是不是寨子里每个人都分到了一大笔钱。阿雅笑着答:“压根儿就没有他们想象的那笔钱,但我们十八洞人收获了比钱更宝贵的‘财富’。”

  与几名苗寨村民聊上几句,就能明白阿雅口中的“财富”所指。“从精准扶贫中所汲取的求新求变精神,这就是十八洞人获得的最大财富。”麻辉煌说。

  “精准扶贫,我是亲历者,更是受益人。”24岁的施林娇,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被识别为精准扶贫的对象。今年初,她与另外两位返乡的大学生,一起在村里拍视频、搞直播。

  苗族的特色文化和日常生活,成了她创作的灵感来源;做农活、烹饪苗族特色菜、唱苗歌,是她传播的主要内容。“回来既方便照顾家人,也能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现在家乡各种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了,希望能通过直播平台,帮助乡亲们的特色产品拓宽销路。”施林娇说。

  从“输血”到“造血”再到“反哺”,施林娇只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实践的一个缩影。十八洞村早已不再是“穷苦”的代名词,越来越多外出的人回来了,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即是最好的证明。

  有数字为证。从2013年到2019年,十八洞村全村939人,人均纯收入从1668元跃升至1.4668万元。2019年,十八洞村村集体收入达到126.4万元。

  “村里人切实感受到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麻辉煌说。

  据介绍,目前,十八洞村已因地制宜组建了苗绣、黄桃、猕猴桃、果桑种植、油茶种植、山羊养殖、养猪、黄金茶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确定了劳务经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乡村旅游五大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麻辉煌说:“山泉水厂、农家乐、猕猴桃……它们就像是‘精准扶贫’上的一个个点。每一个点都跟十八洞村相连接,形成一条条扶贫的线。这样的点、线组成面,共同绘就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图谱’。”

  如今,在十八洞村,村民口中在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鸟儿回来了,鱼儿回来了,虫儿回来了,打工的人儿回来了,人的心儿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