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三期 | *ST锐电:一家“明星”企业落幕的背后

2020-07-07 07:53:4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徐锐

  不久前,华锐风电因触及面值退市指标,黯然挥别了A股市场。对于一家“明星”企业的落幕,市场自然有不少讨论,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如行业长期不景气、管理低效等等。但回顾华锐风电九年来的A股之旅,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公司在资本工具的使用上煞费苦心,但在企业经营上却节节败退。这背后的“根子”是什么,耐人深思。

  2011年,华锐风电头顶“风电第一股”和“首发最高价”的光环登陆资本市场,是当时各方瞩目的“明星”。公司开出90元/股的高发行价,但上市当天即跌破发行价,收盘价下跌9.59%,市场一片哗然。是什么给了华锐风电勇气去定下这么高的价格呢?可能还是当时“新股不败”的神话,让公司在定价时无所顾忌,定出公司本身价值无法支撑的价格。实际上,公司在发行之初,也有一些询价机构表示,风电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将其与同行业的金风科技相比,华锐风电的估值明显畸高。孰对孰错,市场最终给出了答案,公司股价再也没有回到首发的高点,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定价时的过于自信,也体现在公司风险提示的流于形式。招股说明书里,公司风险提示的内容大都不痛不痒、轻轻略过,对风电市场当时已经有所讨论的重大变化和下行趋势鲜有提及。

  有了IPO高价发行,公司募集到了巨额资金。按说,这些资金投到公司的重大项目上,公司生产经营怎么也要稳定一段时间。没料到,募集资金一上来就发生多次变更。公司首发预计募资34.47亿元,实际募资94.6亿元,超募58.7亿元,却基本都没有投在公司上市之初言之凿凿、论证充分的项目上。上市不足3个月,公司便将超募的58.7亿元永久补流;半年后即变更两个项目10.3亿元募资投向。之后,又多次发生变更,到了2014年2月,几乎所有的募投项目都被取消或缩减,最终仅有5.68亿元募集资金实际用于项目投资。这些募集资金最终去了哪里?后文还将分析。就这还不够,公司仍然资金饥渴,上市当年即发行了合计28亿元公司债券,用于置换银行贷款、补充营运资金。实际上,公司最后连兑付这两只债券都困难,还是引入第三方,通过复杂的安排完成了债券兑付。

  上市后的华锐风电不仅持续缺钱,股价也在持续下行。这种情况下,公司维持股价、市值管理的冲动愈发强烈,当时 “流行”的工具也就用上了,那就是高送转。上市九年,公司搞了三次高送转,两次“10送转10”,一次“10转5”,股本从上市之初的10.05亿股到后来变成60.31亿股,整整翻了数倍。这几次送转中,短期内股价确实有所抬升,但是效果却不能持久,没多久就跌回了原样。在公司业绩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少了基本面的支撑,其虚胖的身体撑不住沉重的业绩下滑压力,也为后来面值退市的命运埋下了祸根。可以说,其高送转也完全背离了送转制度的本意。

  资本工具一用再用,公司经营却不见起色,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其现金流情况是一个可以用来观察的关键指标。公司上市前一年至上市后四年内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100亿元。也就是说,公司日常经营中的现金在持续流出,其实际含义是采购付出了真金白银,销售得来的却是纸上富贵,没有真正的现金流入。公司为了支撑下去,上市前靠的是银行贷款,上市后用的就是前面高价发行募来的资金了。前面提到的公司多次募资项目变动,多半就用来偿还银行贷款或填补营运资金的窟窿,更遑提用来增厚公司业绩了。这一点也可以用公司的营收变化来得以印证。上市前四年,公司实现400多亿元的营业收入,上市后9年合计才实现约250亿营收,到退市前,被计提坏账或以其他方式处置没有收回的应收款合计就有30多亿元。2013年,公司还因曝出上市首年财务造假,被证监会予以顶格处罚。如此种种,公司的经营质量甚至业绩的真实性,难免让人心生疑虑。

  这么看下来,华锐风电上市之后的轨迹,大体上是在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后,更多地希望用资本工具来予以缓解或者化解,反倒是在如何练好内功、改进经营上所做的功夫不够。之所以如此,恐怕也与公司的股权结构有一定关系。华锐风电在上市前就披露为无实际控制人,其股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偏向产业和经营的,如大连重工;另一类则是各具背景的私募基金。这样的股东结构,在公司遇到困难的时候出现的情况就很值得回味了。起初,由职业经理人韩俊良担任公司董事长,但他很快就因主导财务造假被迫退出;紧接着西藏新盟的控制人登上舞台,仅2个月就退出公司管理层。此后,萍乡富海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也曾派出董事长,但其也无心恋战。最后,老东家大连重工再度接手公司,却也无力回天。九年时间里的这些变动,大体上来看,就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博弈的一个侧影。

  这样一个博弈中,谁获益,谁受损呢?公司经营举步维艰、高管“走马观花”,但股东们却好像都没做亏本买卖。有统计显示,韩俊良控制的天华中泰是公司第二大股东,前期投资7500万元,上市后分红就拿了2.9亿元,退市前持有的市值还有3.46亿元。西藏新盟前期投资成本1750万元,算上分红和减持所得,回报率高达32倍。哪怕是当年为了解决公司债券兑付问题出现的“白衣骑士”萍乡富海,媒体估算也拿到了1.4倍的收益。反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其损失不可谓不大,公司市值从上市时最高的900亿元,下跌到退市前的15亿元,还从资本市场合计拿了122亿元资金,最后都打了水漂。

  资本市场上,资本短期逐利和企业长期经营是需要均衡好的一对利益关系。无论是华锐风电IPO前的盲目扩张,还是登陆资本市场时无视风险的高位定价,抑或为了掩护资本退出套利的种种招式,恐怕都是短期逐利的冲动超越了稳健经营的需要。要防范出现这样的情况,微观上无非是要压实各方责任,做好市场监管,但从整体而言,更多的还是需要通过制度的优化,实现不同利益方合理的约束和均衡。这方面,坚持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推动市场供需平衡,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让过度逐利的市场主体有所敬畏,知所进退,如华锐风电这样的“明星”变“流星”的剧情才会不再重演。

  【更多内容详见沪市监管锐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