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公司监管锐评第三十八期 | 业绩说明会怎么开? 老模式有了新变化

2020-08-11 07:54: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祁豆豆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重塑了每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常态”。居家隔离的日子里,人与人之间全靠互联网的光纤维系,普通的生活场景也迸发出不少奇思妙想,其中不乏一些老传统演变出的新花样。就拿上市公司的业绩说明会来说,以往主要以现场会议为载体,疫情发生后,两市上市公司纷纷依托线上平台,彻底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用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资者参与,颇有百花齐放之势。单就沪市而言,今年就有600余家公司举办线上年报业绩说明会。

  谈起业绩说明会,其实是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老模式”,在年报披露后开得最普遍,是对财务信息、经营状况、战略规划补充解读的重要渠道。梳理今年沪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可以发现不少新变化。首先,上交所更加主动,市场组织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意识更强,以公司年报业绩为核心,搭建起公司与投资者线上沟通交流的平台。疫情防控期间,上交所多次发声,引导鼓励沪市公司通过线上模式召开业绩说明会,还为公司提供免费的平台和沟通渠道。依托互联网的便利性和交互性,今年的业绩说明会以更加生动、透明、有序的方式拓宽了互动沟通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其中的企业既有沪深300公司代表、A+H公司龙头,也有中小市值的排头兵,涵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覆盖31个省区市,公司资产体量从亿级至几十万亿级不等。

  其次,上市公司的主动性和重视度显著增强,投资者等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大大提升。上市公司层面,八成以上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亲自率领高管参与互动。“级别”高了,与投资者的距离却更“近”了,原本囿于参与范围和沟通模式的“刻板”之感消于无形。以往不少惯常使用第三方平台、仅邀请机构投资者的沪深300指数成分公司,或只在香港召开说明会的A+H公司,也在今年着力优化了相关安排。其业绩说明会主动对接平台支持多地分别举办或同步直播。这些公司还专门邀请中小投资者参与,提前发布公告向全市场征集问题,对全体投资者做到了“一碗水端平”。为了更便于投资者直观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很多公司还丰富交流形式,精心准备海报、视频、音频及PPT。

  参与主体层面,投资者及市场多元力量高度参与,重塑原有模式。统计显示,今年沪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参与投资者数十万人。值得一提的是,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也参与沪市公司业绩说明会。在中信证券、海天味业、新泉股份等公司的业绩说明会上,投服中心代表中小投资者积极发声,发挥专业作用,与公司深入探讨重大焦点事项,提升了业绩说明会的质量。券商行业分析师、主流媒体等也没闲着,对其关心的公司结合业绩说明会的情况开设专栏深度点评。开得好、开出特色的说明会,还有不少媒体跟踪报道。

  今年业绩说明会开得确实与往年不一样,更加专业、红火。但看似热闹的背后,难免有公司半推半就,自发动力没那么强。个别公司报喜不报忧,光顾着谈美好发展和增长潜力,对遇到的困难和潜在的风险寥寥数语。与投资者沟通时,有些公司只是简单谈谈数据、聊聊过往,缺乏对业绩实质与变化原因的深入探讨,还停留在“数据播报”的层面。投资者这边,也有些不是那么关心,参与积极性参差不齐。其中,有些受限于自身的专业度、理解力,提不出真正切中公司、行业要害的问题,有些可能还是抱着跟风炒一把的心态,一门心思挖掘公司的概念、热点,对实际经营情况和发展规划兴致不大。

  如此这般,恐怕根子还是在市场机制上。业绩说明会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直接互动交流的平台,要取得实效不能光靠公司“一味输出”,或投资者“一厢情愿”,而是双方能各取所需。对投资者而言,要在业绩说明会上得到有用的信息,加深对公司的理解,以更好做出投资决策;对上市公司而言,召开业绩说明会,是希望投资者能对公司价值有更多的认同,为做好主业增添更大动力。要实现二者诉求的平衡,离不开公司价值与市场估值的动态均衡。当那些尊重投资者、充分交流的公司受到更多认可,那些关注价值、敬畏市场的投资者有更好回报,业绩说明会自然就能产生“说者有意,听者有心”的化学反应,开出火花、开出价值。

  凡事不可一蹴而就,今年的业绩说明会有了新的变化,再往深里走,可能还有不少文章要做。首先,要坚持在监管引导和市场推动下,一以贯之地办下去,把业绩说明会的“新变化”变成“新常态”。其次,还要讲专业。业绩说明会怎么才能开得好,还是有讲究的。出席的人员要有分量,讲述的内容要有深度,交流时要懂投资者,讲到投资者真正关心的事。投资者也要做好功课,提高专业分析能力。当然,说到底,还是要推动市场机制的持续优化,让业绩说明会真正变成公司传递价值、投资者发现价值的沟通桥梁。这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样式,市场的活力在不同参与方的互动中得以激发。

  【更多内容详见沪市监管锐评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