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俞章法:加快创新中心建设 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

2021-03-11 08:01: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乔琪

  作为先进装备制造“国家队”的一名掌舵人,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长俞章法一如既往地关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加快我国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等建议。

  加快我国创新中心建设

  在装备制造业打拼了30多年,俞章法对制造业如何高质量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关于加快我国创新中心建设的思考》中,俞章法表示,创新中心作为新型创新载体,对突破“卡脖子”技术,推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跃升等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体制机制更加优化和运营机制更加完善等问题,需要持续关注和不断评估改进,以达到更好效果。”

  俞章法介绍说,针对我国产业创新资源分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加快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要加快建立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分别提出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并相应给出了指导意见。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认定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7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3家。

  俞章法认为,创新中心建设的初衷是通过政府引导,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起来,整合创新资源,力争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形成新一轮创新发展格局。“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谁来主导、如何运营等问题。”俞章法解释说,根据相关要求,创新中心的主要参与方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通过自愿组合、自主结合的方式,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

  为此,俞章法建议,对目前已建成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进行一次全面认真、客观公正的评估和考核,总结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优化完善评估考核机制。在评估和考核基础上,结合国家最新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改革举措,在保持创新中心相对独立的原则下,进一步优化完善组建方式、运行体制机制,包括股权结构、政策资金支持、创新团队持股等,确保制造业创新中心可持续健康发展。

  “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如能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改革充分结合,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建设涵盖基础理论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创新中心。”俞章法说。

  促进储能发展 助推能源转型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俞章法也围绕能源转型、储能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思考。

  俞章法表示,近年来,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尤其是提出2030年风力、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目标后,可再生能源有望成为主体电源。“由于风电、太阳能发电的间断性和波动性特性会对电网造成冲击,要想实现大范围的调度消纳,就必须配置储能系统以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俞章法说,储能是可再生能源晋升为主力电源的必经之路,也是能源转型的关键。

  在俞章法看来,在政策和市场激励下,国内储能行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面临着储能系统建设成本较高、发展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运行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

  对此,俞章法建议,首先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成本疏导问题,秉持“谁受益、谁承担”原则,建立发电、电网、用户共同承担成本的疏导机制。同时,可借鉴国外经验,允许独立储能设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电力市场和租赁市场,适当提高辅助服务市场补偿标准,优化独立储能设施充放电电价机制。

  在建立健全储能标准体系方面,要尽快研究制定储能设施设备在并网、计量、安全、消防等关键环节的标准,明确并网安全技术要求,面向全行业积极推广,引领电源侧、用户侧储能设施安全发展。

  在储能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应成立储能产业联合创新研究机构,联合高校、企业等储能研究团队形成合力,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推进储能先进技术的工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