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类并购:低谷中的穿行路径

2017-08-01 10:10:46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吴绮玥

  增速滑坡叠加股价深调,作为2017年最“落寞”的板块,影视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却未见停歇。仅6月以来,就有光线传媒、当代明诚公告对外投资布局娱乐生态圈及影视制作,此外,华录百纳也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停牌进展,其重组标的确定为上海嘉娱文化(主营影视制作)。在市场低迷、监管审核趋严的大背景下,影视类上市公司的并购逻辑有何变化,其中又会新生出哪些“爆发点”,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业内资深投资人士。

  2016年,国内电影票房增幅仅3.57%,2017年亦未见明显起色。对于涉足影视业多年的孚惠资本董事长胡明(曾任华谊兄弟副总裁)而言,目前的个位数增长与其早已“习惯”的30%至50%的年增速相差太远。而同时,影视板块不可避免的“跌跌不休”也让胡明感到无奈:“一夜之间,影视板块的公司从资本市场的宠儿滑落为边缘群体。”

  与此同时,影视类、明星IP类资产的“双高”(高估值、高业绩承诺)问题也已引起监管关注,审核逐步趋严,相关重组计划(特别是跨界并购)频频生变。

  那么,在行业、股价、监管的多重压力之下,影视产业的投资机会又在哪里?

  对此,孚惠资本首席投资官狄斌斌指出,就内容而言,资本开始瞄准“网生”(由网络平台生产),而在产业投资方向上,看好那些“业绩好又能顺应发展潮流”的企业。虽然目前影视行业的高增长不再,但其他行业同样也没有较高的增长率。反之,优质影视传媒公司的利润基数并没有降低,这是许多传统企业无法达到的。

  并购重组方面,狄斌斌指出,当前的监管氛围并不宽松,但“同行业的并购重组接下来还是必须要往下走的,而跨界并购会越来越少。”狄斌斌表示,跨界并购案中,交易双方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三年以后即使完成业绩对赌,被并购方也会套现撤离”。其中,对于被并购标的来说,影视文化行业的特性通常是三年为一周期,标的公司原股东完成套现的话,“三年后再做起一个平台太容易了”。但对上市公司而言,被并购方原股东(通常也是核心人力资源)的离开,将会给公司带来商誉减值的巨大风险。这正是市场和投资者不愿意看到的。

  不同于跨界并购的风险,“同行业间的并购将继续”。公开资料显示,目前A股市场与影视相关的上市公司有30多家,新三板的影视公司则超过100家。传媒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内生性增长痛苦而缓慢,影视、广告、互联网无一例外。比如一两个导演光靠自己很难有阶段性的持续产出,更不用提人才方面的培养。因此,就需要靠外延式增长来带动公司发展,而对外并购是实现外延式增长的重要手段。

  对于体量不等、资质不同的影视公司,狄斌斌表示,在产业资本化的过程中,一批成功抓住互联网内容的公司将有望崛起,另一些公司则将被传统的大型上市公司整合并购。狄斌斌称,当前IPO监管审核的趋严将会进一步加强“优胜劣汰”的法则,一番筛选过后,更多优质公司得以进入资本市场。且其坚信,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未来五至十年内,社会与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会因为“资本”、“资金”或是“监管导向”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胡明表示,电影产业目前并非遇冷,而是降温,归根结底是前些年电影发展过快、过热,当前处于一个归于平衡、沉淀消化的阶段。“目前,真正的高品质电影太少。影视项目通常是三年为一周期,三年后,或许电影的创作方式也会改变,不再是今天这样由几个导演闭门‘拍脑袋’。”胡明进一步补充道,将来的新电影,将会成呈现为大屏幕打造的奇幻画面、配上高科技,用户将会有不一样的体验。相信到那个时候,电影还是会有自己的春天。

  对于目前的投资热点超级网剧,胡明的看法是:“从播放量上看,一部网剧的全网点击量可以实现800亿次,这就甩出电影好多条街。”如今年大火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民的名义》等,大多属于台网联播,且产生了最热的社会话题,成为一种现象。在胡明看来,这意味着娱乐细分产品的变化,跟过去相比,用户消费观也在相应改变。据相关统计,2016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增长了12%,用户年龄层次进一步降低。同时,用户在移动端和PC端的消费时间达到其在媒介上的整体用时的55%,超过了电视端的用时。

  就专业从业者而言,当今的影视公司几乎无一不在布局网剧相关产业。“过去许多大导演往往都看不上‘网生内容’,但今天,他们都频繁出现在各大视频平台的发布会上,宣布要跟视频平台战略合作。”胡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