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大戏经久不衰 寻找被市场掩埋的错杀者
【编者按】自牛熊转换以来,已有超过百家上市公司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后复牌,剔除一些因避险而停牌的个股后,停在牛市中,熊市中复牌的个股几乎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补跌劫”,尤其是在上证指数5000点一线停牌筹划重组的公司,复牌出来几乎都难逃腰斩厄运。
其中不乏携重磅并购重组计划、有望脱胎换骨的上市公司。而当股价泥沙俱下之时,难免有遭错杀者掩埋其中,或许只有待市场风平浪静,投资者回归理性时,方能重回估值正轨。
【最新报道】
不少机构人士在谈及重组之后涨跌标准时都提及了“资质”一词,即重组仅仅是资本运作的方式,市场用资金投票关键还是看重组给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将带来何种改变,好的标的无论牛熊都能引发市场追捧。
事实上,如将观察的视角拉长,不难发现,并购重组依然是产业升级、经济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只要重组能给上市公司带来货真价实的改变,因市场退潮而导致的下跌就只是一时之困,当完成重组后的那些质优公司脱颖而出,可能很快又会成为市场的领涨者。
【并购重组井喷】
在IPO暂停的情况下,今年A股的并购重组市场延续着以往的火热。随着中国远洋、中国中铁等一系列中字头央企在近期陆续公告运作资产重组事项,A股市场的重组并购热潮再度升温,呈现出火爆行情。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市场并购重组规模已逼近两万亿元,尤其是在9月份之后,A股迎来重组并购的高峰。
从以往历史来看,年底往往更是上市公司集中进行资本运作的时期,很多有重组预期的公司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落实,因此未来四季度可能再度迎来并购重组的高发期。今年截至10月12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共有3933起并购重组案例发生,其中已经完成的并购重组则共计1374起,正在进行中的则总共有2463起,而已经宣告失败的案例则达96家。
【概念股掘金】
结合多家机构的观点来看,资源类、装备类、主题类受益于整合环境的改善。资源类、装备类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存在恶性竞争、产能过剩情况,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存在一定差距,整合预期较强,A股的主要重组机会也蕴含其中。
从布局方向来看,以钢铁、建筑材料、军工航天、船舶航运、铁路基建等为主。尤其是航天军工一向被视作近年来兼并重组的高发地,也是重组概念中机构最为看好的主题。
在国企的改革过程中,并购重组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已先后有50多家国企披露了重组预案,最近一例就是招商地产的重组,交易完成后总市值为1897亿元,将超过万科与绿地成为A股第一大房企。
在业内人士看来,推动国企重组整合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监管层频繁发文,无疑将加速国企并购重组进程。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国家战略和市场规律的双轮驱动下,国企重组大戏将不断上演。
寻找错杀者
大盘连续上扬之际,却依然不断有复牌公司面临“补跌”的劫数,其中不乏携重磅并购重组计划、有望脱胎换骨的上市公司。而当股价泥沙俱下之时,难免有遭错杀者掩埋其中,或许只有待市场风平浪静,投资者回归理性时,方能重回估值正轨。
不过,至少在目前,市场的思维惯性依然强大,只要是高位停牌的个股,尽管携带着并购优质资产的计划重返A股,但仍无法抵御估值中枢的整体下移,复牌后的连续跌停似乎成为重组复牌股的统一待遇。
而事实上,如将观察的视角拉长,不难发现,并购重组依然是产业升级、经济前进的重要力量之一,只要重组能给上市公司带来货真价实的改变,因市场退潮而导致的下跌就只是一时之困,当完成重组后的那些质优公司脱颖而出,可能很快又会成为市场的领涨者。
市场挤泡沫“掩埋”错杀者
自牛熊转换以来,已有超过百家上市公司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后复牌,剔除一些因避险而停牌的个股后,停在牛市中,熊市中复牌的个股几乎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补跌劫”,尤其是在上证指数5000点一线停牌筹划重组的公司,复牌出来几乎都难逃腰斩厄运。
.......................................................................................................
“5月份的时候,如果谁持仓中有股票停牌,大家还都觉得不错,拿出个方案来上涨不是问题,而到了6月中旬以后,谁手中还有停牌的股票,处境就非常尴尬了。”沪上某私募合伙人对记者表示。
以新民科技为例,公司在4月30日宣布,控股股东正在筹划可能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因存在不确定性而停牌。
停牌对彼时的新民科技还算是利好消息,要知道在停牌前的四个月中,新民科技相较于指数来说涨幅并不明显,毕竟,控股股东筹划的重大事项相较于公司传统产业的属性更容易获得资金的追捧。
然而,就在新民科技停牌之后,市场风向却发生了陡然变换,热火朝天的牛市变成跌跌不休的熊市。待新民科技9月10日复牌时,上证指数已经经过了一轮过山车,在5000点晃荡一圈后,回落至3000点区间。
受此影响,携带电商借壳方案回归的新民科技直接被市场抛弃,其股价再复牌几日稍作抵抗后,便连续下跌,跌幅一度超过30%。
“南极电商借壳新民科技的方案虽称不上惊艳,但也中规中矩,公司股价在前期涨幅不大的情况下,却依然连续跌停,更像是市场情绪的宣泄。”上述私募合伙人分析称。
事实上,新民科技远算不上最惨的,同样是在高位停牌,金城股份在拿出借壳方案后,股价却几乎遭到了腰斩。
金城股份8月28日公布重组方案,拟向神雾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江苏冶金院100%股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交易完成后,江苏冶金院将实现借壳上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也将变身为神雾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自然人吴道洪。
按承诺,江苏冶金院2015至2018年扣非后净利润将分别达1.5亿、3亿、4亿、5亿元,远高于金城股份最近两年的业绩表现。然而,金城股份在复牌之后便直接四个跌停,股价也停牌前的17.04元每股,一度触及9.66元每股的低点。
穿越牛熊的试金石
在采访中,不少机构人士在谈及重组之后涨跌标准时都提及了“资质”一词,即重组仅仅是资本运作的方式,市场用资金投票关键还是看重组给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将带来何种改变,好的标的无论牛熊都能引发市场追捧。
.......................................................................................................
尽管重组出炉难敌市场骤冷,但在泥沙俱下的弱势行情中,仍有极个别重组个股风景独好,丝毫不受市场温度影响,表现出了令人侧目的赚钱效应。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当属七喜控股。
今年5月4日,七喜控股在一片火热的行情中低调宣布,因正在筹划重大事项而停牌。在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七喜控股在时隔四月之后拿出了羡煞旁人的借壳方案,此前曾与宏达新材定下“婚约”的分众传媒成了公司的座上宾,拟作价457亿元借壳七喜控股。
头顶“中概股”光环的巨无霸借壳直接打开了市场的想象空间。尽管所处市场环境与新民科技极为类似,但七喜控股复牌后非但没有下跌,反而连续拉出七个涨停,股价直接翻番。
“类似分众传媒这样的明星公司,无论借壳哪家上市公司都会引发市场的追捧,毕竟,谁都明白如此优质的资产置入,三年总计百亿的业绩承诺,对上市公司意味着什么。”某投行人士坦言。
事实上,不仅是重组,只要能对上市公司运营产生深远影响的动作,也均会在股价上有所体现。例如,华资实业9月19日发布公告,拟9.14元每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4.66亿万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16.8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对华夏人寿进行增资,交易完成后,华夏人寿将成为华资实业的控股子公司。
从一家制糖企业变为华夏人寿的控股股东,华资实业的定增方案直接将公司业务提升了数个层次。资本市场显然明白其中逻辑,华资实业复牌后,连续拉出四个涨停,并创下八年来的新高。
在上述投行人士看来,市场有着清晰的投资逻辑,在牛市之中,重组标的或许有些瑕疵,但市场仍会给予其相对的溢价空间,只是这些重组仅仅是获得市场平均估值,一旦市场转向,这些公司股价也会随之下跌。与之相对,优质的重组标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则是超额溢价,一旦业绩释放,即使市场陷入低迷,公司股价也会持续攀升。
例如,智慧松德在本月10日发布了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1至9月净利润为4192万至4291万元,同比增长11.6倍至11.9倍,主要由于公司收购大宇精雕100%股权导致合并报表范围增加所致。这一消息直接引发市场追捧,智慧松德次一交易日股价直接封于涨停。
重组大戏经久不衰
纵观A股二十余载跌宕历程,并购重组向来是最亮丽的色彩。或许有些时候因为市场风向变化,不同重组展现出的颜色有浓淡多寡,但从长期来看,并购重组对上市公司资质迭代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不仅如此,在推进产业升级换代上,重组也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多个传统行业目前面临着需求不振、产能过剩的阵痛,而代表创业创新的新兴产业将在整体经济结构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此消彼长之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有动力通过并购重组向新兴行业转型。
例如,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世纪华通2014年收购了上海天游软件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和无锡七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实现了汽车零部件和互联网游戏双主业发展,进军互联网。原本依赖于运营商、主营增速下滑的朗玛信息,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完成了对广州启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收购,进军互联网医疗和移动医疗领域。
统计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的并购标的主要集中在传媒、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子等新兴行业中。在以实施多元化战略为目的的并购中,传媒、非银金融、电子、计算机占被收购资产的45%。而且,新兴行业中的多个子行业目前已经完成了从萌芽期向成长期的过渡。
从现有公布2015年三季度业绩预告的公司来看,代表新兴行业的文化传媒、医药、计算机和环保行业公司仍保持较高业绩成长性,而通过并购外延扩张正是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在业内人士看来,经过前几年的积淀以及牛市行情的助推,2015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主旋律之一。
同时,“随着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深入与加快,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在顶层设计正式出台的催化下,国资改革概念有望获得市场的长期青睐。”在采访中,多位市场人士认为,在国企改革大潮涌动之下,并购重组下一阶段的突破口将在国资旗下上市公司。 (上海证券报)
近300家公司停牌重组 年内并购重组规模近两万亿
在IPO暂停的情况下,今年A股的并购重组市场延续着以往的火热。随着中国远洋、中国中铁等一系列中字头央企在近期陆续公告运作资产重组事项,A股市场的重组并购热潮再度升温,呈现出火爆行情。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市场并购重组规模已逼近两万亿元,尤其是在9月份之后,A股迎来重组并购的高峰。
在业内人士看来,与此前国家下发实施的关于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相比,近日发布的新政策强调简政放权,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和活力。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今年A股的并购重组热潮还将继续。
近300家公司停牌重组
自“6·15”大调整引发千股停牌后,目前又有近455家公司高挂“免战牌”,停牌原因大多和资本运作有关,其中有287家公司“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占了停牌数量的三分之二,另外160多家则多在酝酿非公开发行股票。
以万达信息为例。因定增价格严重倒挂撤回定增申请后,万达信息9月30日公告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公告称,鉴于公司2015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预案因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及认购方认购意愿不强等情况不能顺利进行,而公司主营业务医疗健康互联网服务已蓬勃开展,亟需资金支持。为快速推进公司相关业务,公司与某投资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由其提供20亿元的资金支持。公司获取相关资金后将投放于健康云、医疗云、医药云、保险云等业务板块。具体方案及细节有待进一步谈判确定。由于交易金额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达到重大资产重组标准。
而在此前一天,金马股份公告称,接公司实际控制人铁牛集团通知,铁牛集团正在筹划涉及公司购买资产的重大事项。交易对手方为浙江众泰汽车,交易标的为浙江众泰汽车持有的杭州益维汽车100%的股权。
市北高新、黄海机械等重组题材股也在近期备受市场青睐。其中,市北高新本轮暴涨始于9月7日,当日上涨4.65%;次日开始公司股价进入涨停模式,9月8日至9月16日股价连续七日涨停。统计显示,9月7日至22日的短短12个交易日期间,市北高新上涨约1.2倍。此后的9月23日,市北高新公告称正在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并于当日起停牌。
重组规模逼近两万亿
虽然上述几家公司所反映的现象只是冰山一角,但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沪深两市停牌中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逃不脱“资产重组”四个字。上市公司兼并重组活动日趋活跃,大量优质资产通过并购重组进入上市公司。
据上交所统计,2015年初至8月31日,沪市上市公司共有143家进入重大资产重组(包括发行股份购买资产),52家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较2014年同期分别增长25.44%和100%。合计完成重组交易金额超过2473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186%。
在9月份之后,A股更是迎来重组并购的高峰。因重大资产整合事项、自9月14日起双双停牌的中国中铁及中铁二局近日发布公告称,重大资产整合事项的方案初步确定为:中国中铁拟将工业制造板块相关子公司股权注入中铁二局,用以置换中铁二局目前拥有的资产和业务。这也是自中国远洋、中海发展表示公司控股股东正在筹划的重大事项可能涉及资产重组之后,又一组同业中字头央企上市公司明确资产重组事项。
除了参与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规模令人瞩目以外,9月以来介入资产重组事项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仅在9月第三周,证监会便审核了浙大网新、传化股份等12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创今年6月份以来单周审核数量之最。而9月以来公布重组预案或重组获得重大进展的上市公司数量更是高达193家,相关公告达到了1138份,同样为年内月度最高水平。
伴随A股市场在9月迎来并购重组高峰,今年以来A股并购重组数量也迅速攀升。据同花顺统计,今年以来共有安徽水利、青岛海尔、联创光电等上市公司发生了3159件并购事件,涉及资金达到了1.89万亿元。而在2014年全年,该数字为1.45万亿元。
此外,目前共有金城股份、汉麻产业等24家上市公司的借壳上市正在进行中,宏达新材、*ST新都和汇源通信3家上市公司的借壳上市因种种原因失败,湖北金环、江苏三友和雅百特3家上市公司则在今年完成了各自的借壳上市事项。
并购重组热还将继续
申万投资顾问王超表示,今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持续火爆,即便是在年中的大调整后,重组热度也并未大幅受挫,主要是得益于政策层面不断扫清流程障碍和制度阻力。
记者注意到,在去年的一系列政策修订中,就取消了上市公司收购报告书事前审核行政许可;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购买、出售、置换行为,除构成借壳上市外,全部取消审批;简化要约收购义务豁免审批的情形等。今年4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在介绍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部分适用意见的修订情况时,其中就包括将募集配套资金比例从25%扩大至不超过拟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100%。
8月31日,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银监会又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下称《通知》),旨在建立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促进结构调整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并明确提出要“简政放权,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兼并重组”。
针对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改革,《通知》提出了五方面措施,其中之一就是鼓励支付工具和融资方式创新,在现金支付、股份支付、资产置换等方式外,推出定向可转债作为并购支付工具。
“《通知》释放制度红利,提升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和活力。”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王德伦表示,《通知》对A股重组的影响有三方面。首先,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得到改善。与此前国家下发实施的关于兼并重组相关政策相比,新政强调简政放权,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扩大并购重组取消行政审批的范围,通过各种安排提高审核效率。其次,投资者回报机制得到优化。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现金分红制度,通过完善税收政策降低现金分红成本。此外,政策还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投资者回报机制得到优化。
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董德志表示,《通知》提出要大力推进兼并重组市场化改革,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加强资源整合。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未来国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将可能提速。
此外,证监会有关负责人日前答记者问时也特别强调,“加快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证监会抓紧做好的工作之一。(信息时报)
新故事助小市值股翻倍 并购重组4季度望井喷(附股)
从以往历史来看,年底往往更是上市公司集中进行资本运作的时期,很多有重组预期的公司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落实,因此未来四季度可能再度迎来并购重组的高发期。今年截至10月12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共有3933起并购重组案例发生,其中已经完成的并购重组则共计1374起,正在进行中的则总共有2463起,而已经宣告失败的案例则达96家。
9月份国内并购重组审核明显提速的背后,是今年国内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整体并购重组案例的井喷。
根据上交所统计显示,仅仅在沪市方面,2015年初至8月31日,上市公司共有143家进入重大资产重组(包括发行股份购买资产),52家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较2014年同期分别增长25.44%和100%。合计完成重组交易金额超过2473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186%。
而根据多位券商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以往历史来看,年底往往更是上市公司集中进行资本运作的时期,很多有重组预期的公司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落实,因此未来四季度可能再度迎来并购重组的高发期。
并购重组井喷
自2014年7月份,证监会为重组“松绑”之后,国内资本市场上并购重组热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而在进入2015年之后,并购重组的热潮一度有所平静,不过从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并购重组案例仍较去年有极为明显的增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前7个月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2685亿元,为去年全年的87.5%。
而从最新数据来看,国内资本市场上的并购重组热潮仍在持续升温。根据统计显示,今年截至10月12日,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共有3933起并购重组案例发生,其中已经完成的并购重组则共计1374起,正在进行中的则总共有2463起,而已经宣告失败的案例则达96家。
另一方面,从官方数据来看,根据上交所统计显示,仅仅在沪市,2015年初至8月31日,上市公司共有143家进入重大资产重组(包括发行股份购买资产),52家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较2014年同期分别增长25.44%和100%。合计完成重组交易金额超过2473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186%。
除此之外,根据证监会于10月10日公布的最新《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许可申请基本信息和审核进度表》显示,截至10月10日以来,今年以来沪深两市总共有163家上市公司正在“排队”申请并购重组。
“自去年7月份重组松绑之后,并购重组就一直是资本市场上备受追捧的热点,通过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的业绩往往能够得到极为明显的提振。”一位兴业证券研究员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除此之外,证监会对于兼并重组审核上的提速,也成为今年兼并重组升温明显的重要原因。”
今年8月31日,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银监会又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下称《通知》),旨在建立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促进结构调整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并明确提出要“简政放权,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兼并重组”。
实际上,今年9月份是证监会对兼并重组审核提速最显著的一个月,根据公开资料显示,9月前三周,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已经审核通过了26家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而在整个9月至少将有36家公司的并购重组接受审核,除此之外,9月以来公布重组预案或重组获得重大进展的上市公司数量更是高达193家,相关公告达到了1138份,是2015年内单月最高水平。
而多位上市公司董秘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均表示,今年兼并重组在证监会审核这一块上有着非常明显的提速,“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确感觉到审批速度和节奏在加快,按照我们原来的估计,从对反馈意见进行回复到最后获批至少需要20天的时间,现在整个时间提前了大约一周。” 安科生物(300009.SZ)董秘姚建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从具体行业来看,根据统计显示,在上述已经完成并购的1374起案例中,来自申万一级行业的医药生物行业板块的并购案例共有131起,是并购完成数量最多的行业板块,此外,房地产行业板块的并购案例共126起,计算机行业板块的并购案例100起,机械设备板块的并购案例107起,化工行业板块的并购案例101起。
“今后在房地产板块,并购重组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而拥有多种低成本融资渠道的一些规模较大的房地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收购获得优质资产或地块,房地产企业将在大并购时代中加速转型。”一位国内上市房企工作人员严先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重组助力公司市值翻倍
兼并重组之所以一直为市场所关注,其对公司股价所形成的巨大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原因。而在近期市场上,一些牵涉到重组题材的上市公司也均受到市场的火热追捧。
华泰证券研究员楼栋在研究报告中分析指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模式已发生变化,第一代并购模式主要表现为押宝ST股并购重组,第二代并购重组模式则为产业并购与市值良性循环,而现在的并购重组已经变成所有上市公司提升市值的利器。”
其中市北高新(600604.SH)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根据公司9月23日的公告显示,当前公司正在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公司股票自9月23日起停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停牌之前,9月7日,市北高新开启了一轮暴涨,9月8日开始,公司股价进入涨停模式,9月8日至9月16日期间,公司股价连续七日涨停,其中,还有五个“一”字板,而从9月7日到9月22日,公司股价更是在短短12个交易日内上涨了1.2倍。
“从消息面上来说,市北高新9月份的一轮暴涨,很可能是受到了当时上海市闸北、静安两区酝酿合并的消息而引起的,不过根据公司当时的公告声称,并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上述券商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过从整体来看,消息面所引发的重组预期的确是导致公司股价暴涨的重要原因。”随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试图与市北高新方面取得联系,不过截至发稿前,并未获得回应。
而除了市北高新之外,今年8月12日,由ST超日重组更名为协鑫集成(002506.SZ),上市第一天股价从1.22元上涨至13.25元,涨幅最终达986.1%,在随后的3个交易日更是连续涨停,一度达到19.40元,最大涨幅达到了15倍。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10月12日,公司股价涨停,报收8.84元。
而正在转型生物医药的黄海机械也在近期同样表现抢眼。今年6月30日,晚间发布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股份转让及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的一系列交易,实现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春长生”)借壳上市,从而转型生物医药产业,作价55.01亿元。而自6月30日晚间消息披露之后,公司7月14日股票复牌,当天报收23.06元,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公司10月12日股价报收42.09元,也就是说,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公司股价上涨了82.52%。
“随着时间来到年底,按照往年的经验来看,很有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逐步披露自己并购重组方面的计划。”上述券商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而且根据此前《通知》提出要大力推进兼并重组市场化改革,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加强资源整合,因此未来国有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将可能提速。”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继南北车整合完成、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合并重组、中远集团和中海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集体停牌后,中国中铁和中铁二局(600528.SH)近日也停牌谋划资产整合。(21世纪经济报道)
三维度掘金并购重组概念
结合多家机构的观点来看,资源类、装备类、主题类受益于整合环境的改善。资源类、装备类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存在恶性竞争、产能过剩情况,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存在一定差距,整合预期较强,A股的主要重组机会也蕴含其中。
从布局方向来看,以钢铁、建筑材料、军工航天、船舶航运、铁路基建等为主。尤其是航天军工一向被视作近年来兼并重组的高发地,也是重组概念中机构最为看好的主题。
资源类
涉及行业:水泥、玻璃、钢铁、煤炭、有色
钢铁行业是机构在掘金重组时最为关注的一个行业。招商证券认为,中报显示带有冶炼产能的公司普遍业绩同比下降。有冶炼产能的公司半年度业绩普遍不甚理想,同比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当前情况钢价不具备大幅反弹的基础条件,兼并重组和转型改革仍然是企业和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建议投资者关注有事件性预期的标的新兴铸管和八一钢铁、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等,以及业绩增速较高的新材料标的国瓷材料,新能源动力电池东源电器、中国宝安和金瑞科技。
建筑材料行业,海通证券表示,前期中材科技公告重组泰山玻纤的动作实质上反映了央企合并浪潮下中材集团面临的外部压力,需要做大做强旗下上市公司以在未来的整合中提升话语权。由于央企合并的优先批次是“一带一路”战略地位或者是亏损企业,因此“中建材”与“中材”整合的次序相对靠后,但在此预期下,中材集团资产整合,做大做强旗下上市公司的动力强劲,建议继续关注中材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国企改革带来的投资机会,如水泥资产同业竞争解决承诺下有资产整合预期的天山股份、宁夏建材、祁连山,小市值公司国统股份等。
国海证券则表示,近年来为数不少的建筑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投资参股的方式切入了产业链上下游和新业务领域。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外延式发展及多元业务扩张将有利于公司中长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行业的周期性风险并获得超额收益,看好积极在自身专业内开展并购重组,以及向新兴产业拓展业务的相关标的。建议关注苏交科、隧道股份、北方国际、宏润建设、金螳螂、亚厦股份。
对于煤炭行业,太平洋证券认为,目前煤炭行业的估值水平已经包含了对行业未来的悲观预期,继续维持煤炭行业“看好”的投资评级。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由于未来并购重组和国企改革将会成为行业的投资热点,推荐具有国企改革预期的中国神华、中煤能源。
此外,对于有色行业的重组机会,华融证券认为,有色金属价格出现触底迹象,目前全球有色生产企业均处于空前困境,换个视角看这也是重组整合的良机,虽不建议当下在有色行业做积极的资产配置,但应关注行业动态,对有整合能力的企业予以重点关注。
装备类
涉及行业:电力设备、海洋船舶、重工等
对于电力设备的重组机会,国海证券表示,国资证券化与整合重组将是两大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种梯队:第一梯队为央企改革试点,例如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旗下的启源装备;第二梯队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山东、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等热点省市地方国企改革,例如有资产注入以及整合预期的东方电气、上海电气,还有国家电网旗下的平高电气、许继电气、国电南瑞、置信电气,中国华电旗下的国电南自;第三梯队为贵州、云南、甘肃、西藏、新疆、内蒙、黑龙江等沿边省份地方国企改革,此类地区资产证券化率较低,国企改革有望效果明显,增添新增长动力。
就个股来说,在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中,国海证券从央企试点改革企业、资产注入企业、央企大集团小公司的整合重组企业以及地方国企重组并购企业几个角度出发,筛选出东方能源、福能股份、华光股份、国电南瑞、国电南自以及德赛电池等个股。银河证券则看好五大发电集团中资产证券化率最低的国家电投集团,推荐市值小弹性大的东方能源、吉电股份。
海洋船舶领域,央行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骨干船舶制造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这一表述再次引发市场对海洋船舶行业兼并重组的预期,中信建投看好南、北船内部军船资产证券化和南、北船合并,个股则推荐中国船舶、中船防务、中国重工和中集集团。
主题类
涉及行业:军工航天、铁路基建
航天军工一向被视作近年来兼并重组的高发地,也是重组概念中机构最为看好的主题。广发证券认为,今年上半年军工板块的中报向好,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并购整合,其统计范围内的军工重组整合动作较多,完成交割的重组整合金额已经超过百亿,将对后续业绩带来影响。航天军工的后续行业催化剂主要包括军队改革、航空航天行业的“十三五”规划、国企改革、周边局势变化等等。
不过广发证券也提醒,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风险偏好和市场估值水平下降,各类重组股黑天鹅不断,军工股的估值在逐渐回归,但从历史估值水平看目前军工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仍处于中高区间。个股方面,看好中集集团、大冷股份、上工申贝、东富龙,并建议关注海油工程、巨星科技、南方泵业、豪迈科技等。
华融证券和海通证券对航天军工板块则更加乐观。前者认为,在市场企稳之后,重组公司的复牌、军队和国企改革等相关政策的出台落地等标志性事件将成为军工板块再次上涨的重要催化剂。后者则表示,近期军工领域改革陆续展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军工列为7个试点领域之一;航天电子、风范股份启动重大资产重组;航空发动机板块国庆节前集体停牌等重大事项密集落地,预期军工国企改革将在四季度持续发酵,全面看好10月份军工板块行情,建议在反弹中超配。强烈建议关注航空发动机板块下已停牌的成发科技、中航动力、中航动控。
至于铁路基建领域,中银国际证券认为,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环境下,高铁建设维持高景气度,重点看好高铁零部件国产化及后市场两大方向,动车组零部件国产化空间大,存在纵横外延式的扩张机会。重点推荐关注零部件国产化的康尼机电、后市场的神州高铁。(信息时报)
国企整合成重组领域重头戏 六主线勾画投资路线图
在国企的改革过程中,并购重组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已先后有50多家国企披露了重组预案,最近一例就是招商地产的重组,交易完成后总市值为1897亿元,将超过万科与绿地成为A股第一大房企。
在业内人士看来,推动国企重组整合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监管层频繁发文,无疑将加速国企并购重组进程。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国家战略和市场规律的双轮驱动下,国企重组大戏将不断上演。
国企重组大戏将不断上演
就并购重组类型而言,国企重组无疑是今年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的主基调。从A股上市公司2014年以来的并购重组活动中,这一趋势正越来越明显。尤其是2015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的参与度快速提升。国企通过并购重组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浪潮延续至今,据记者粗略统计,今年以来已先后有50多家国企披露了重组预案。
最近一例就是招商地产的重组事件。重组方案显示,新的招商局蛇口将定位为“中国卓越的城市综合开发和运营服务商”,房地产开发不再成核心业务,取而代之的是园区开发与运营、社区开发与运营、邮轮产业建设与运营三大业务。在本次交易完成后,招商局蛇口总股本规模将达到80.37亿股,按照23.6元/股的发行价计算,总市值为1897亿元,将超过万科与绿地成为A股第一大房企。
除了招商地产的重组以外,中国北车与中国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 、石化油服与石油工程公司的整合、中船防务和广船国际的资产并购以及航天电子收购航天时代资产等国企并购事项同样令人瞩目。
申万投资顾问王超表示,今年涉及资产重组领域的上市国企数量虽然不算太多,但其重组体量却整体偏大。比如中国北车与中国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规模也高达762亿元。
此外,汽车系、南北船方面,也因领导相互调任引发市场关注,引起了市场关于其合并重组的猜测。钢铁行业中,宝钢、武钢也传出过整合的传言。
国企重组规模将再创新高
9月24日,《国务院关于国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发布,《意见》明确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要求分类、分层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这是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9月13日正式发布后的第二个配套文件。
证监会等四部委下发的《关于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的通知》中亦明确,鼓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加强资源整合,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条件的国有股东及其控股上市公司要通过注资等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业务整合,提升企业整体价值。
招商证券投顾谢国铭表示,推动国企重组整合已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监管层频繁发文,无疑将加速国企并购重组进程。
根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数据统计,国资背景兼并重组交易案(不包括关联交易),从2008年至2015年8月份,共发生2039起,其中披露金额的1860起案例共涉及交易金额2239.34亿美元,平均并购交易金额为1.2亿美元。从历年国企兼并重组的具体情况来看,国企兼并重组活跃度和交易规模整体上在波动中呈攀升态势,并购案例数由2008年的18起增长到2014年的481起,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2.9%。其中,2009年到2010年,国企并购案例数增幅高达325%,为历年增幅之最。
交易金额方面,2008年国企兼并重组涉及交易金额372.65亿美元,是2008年到2014年之间的最高值。而今年前8个月的国企兼并重组金额已达到了371.14亿美元。也就是说,今年国企重组交易额肯定会创出新高。
关注六条国企重组投资主线
招商证券投顾谢国铭表示,资产重组是国企改革必须要关注的投资机会,主要有四种形式:集团资产注入、央企之间的重组合并、困境企业的并购借壳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
清科研究中心将未来国企合并重组主要总结为三个类型:一是国企行业内合并重组,即业务处于竞争领域、主业有相关重叠或优势互补的企业进行合并,以避免恶性竞争、增强对外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例如,铁路建设行业的中铁和中铁建、船舶制造行业的中船重工和中船工业集团发生合并重组的概率较大。二是国企行业内兼并收购,主要发生在产能过剩领域,通过兼并收购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例如,宝钢集团和武汉钢铁 、中材和中建材集团可能发生此类资产整合。三是国企行业链整合,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力。整合行业集中度低、效益低下、分散在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在国企集团中,有色行业和军工行业进行此类整合的可能性最大。
民生证券则表示,混合所有制是重中之重,是国企改革重要方向,资产证券化是混改重要途径。短期看好区域战略版国企改革,中长期看好国企改革+“一带一路 ”、“中国制造2025”、油气、电力、金融改革相关投资机会,梳理出六条投资主线:1)区域版国企改革:关注具有区域战略和区域经济特点的国企;2)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关注基建行业龙头和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3)国企改革+“中国制造2025”:聚焦积极转型的传统企业、高端制造业龙头;4)国企改革+油气改革:关注中上游企业并购重组、研发型企业强强联合;5)国企改革+电力改革:布局具有成熟销售渠道的地方电网公司和发电企业,具有集团资产注入承诺且业绩良好的电力公司;6)国企改革+金融改革:聚焦具有转型预期、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 、具有转板预期、具有混改深化需求、人力成本高但仍未进行股权激励的国企。(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