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那么好 我想改个名

2015-05-12 08:37:07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赵一蕙

  更名究竟是实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水到渠成,还是合理释放预期,抑或仅仅是一个故事,这一切只有公司自己知道。但是,只要看看“一地鸡毛”的失败案例,投资者在掏出自己的真金白银之前,多多思量一番,还是很有必要的。

  P2P.com的“顶级域名”值不值10个亿人们不清楚,只知道要变成“匹凸匹”的多伦股份昨天一个涨停,市值就增加了3.75亿——若能再多坚持两个交易日,无疑会把“顶级域名”比下去。如果真这样,即使不需要任何实质性准备,哪怕顶着监管压力,也没有比上市公司改名成本更低、来钱更快、更轻松的“买卖”了。虽然并非所有改名公司都是“说的比做的好”,其中也不乏实至名归的“实干者”。但要是“改名风”成为时髦,就容易造成“不赶这个时髦等于吃亏了”的心理暗示,可能心思活络的上市公司会这样琢磨:市场那么好,我想改个名。

  前车之鉴:*ST云网已成“云烟”

  “多伦股份会成为下一个*ST云网吗?”股价涨停封板之后,昨天多伦股份网吧里投资者的疑问显得那么“不合时宜”。但是,回想起“大杂烩”的*ST云网,再对比多伦股份的“无业务、无人员、无可行性论证”的“三无”更名,其中呈现的各种不靠谱才是问题的所在,“先改个名再说”什么时候居然成了市场的风气?

  昨日涨停的多伦股份,用其超越前辈的“憧憬未来”能力,瞬间刷出了无法让人直视的存在感。在信披直通车资格被暂停、公司和实际控制人遭公开谴责后不久,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更改公司名称:“匹凸匹”比P2P更有眼球效应;官方网站只有一页,中文字幕没有几行,却不忘加上“价值1亿美金的域名”这样吸睛的注解;没有可行性论证,没有开展业务,人员还需要抽调和招聘,却说是“近两年转型研究后做出的实质性决定”。即便如此,股价涨停也并不奇怪,因为无论是“营销效果”、还是其“创意效果”,都为A股设立了新的“标杆”。

  而这样“什么都没有,也拿来讲”的更名,并不令人陌生。现在的*ST云网,曾经的中科云网,更早的湘鄂情就是一个最佳的案例,更名之前股价异动,之后危机爆发,而所谓的“云网”转型如今已成“云烟”。

  在2012、2013年业绩大幅下滑的背景下,湘鄂情“跨界”动静整个市场皆知。公司从起初看好环保行业,到后来寻觅绿色能源、影视、新媒体、大数据等等,在经历了一番什么热门搞什么之后,公司在去年7月2日终于宣布将定位大数据发展,改名为“中科云网”。但是,更名不等于业务有实质转型。所谓的“大数据”影子也没能看到,公司却很快因为以往一系列投资行为中的股价异动、敏感股东减持而被监管层关注,并在去年10月因为涉嫌违规违法遭到立案调查。随即,公司的负面消息全面爆发:定增搁浅、高管团队动荡、董事长遭查、*ST湘鄂债兑付危机、多笔对外收购均告吹。如今的*ST云网已是千疮百孔:新业务停滞、原业务亏损、实际控制人长期境外未归,公司可能面临易主等等。回头看,其所谓“转型”恐怕也就是改了一个名字而已。

  尽管*ST云网触犯哪些法规还需要等待调查结果,但其借转型之名行市场炒作之实可谓“登峰造极”。其中,“更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利用更名贴合热点,“名号先改,转型再议”,堪称 “画饼”模式的典型。然而,即便有了这样的案例,“画饼式”的更名照样流行不衰,多伦股份更是对此进行了一番最新演绎。

  找风口巧造势 “熊猫”的改名功夫

  上市公司更名的另一个特点是,只有同“风口”扯上关系才事半功倍,一个简单的更名公告如果运作得宜,足够股价风光一阵子,停牌中的熊猫金控(原名熊猫烟花)就是最佳实践:去年下半年开始,以券商为代表的金融股风起云涌,互联网金融概念更是市场的最佳风口,“熊猫金控”的更名功夫可谓十分到位。

  再看这只“熊猫”的转型路:去年3月14日,公司发布购买重组方案,拟收购华海时代100%股份进军影视业。与此同时,熊猫烟花陆续发布了成立熊猫资本公司、设立银湖网络并开发P2P平台“银湖网”、成立融信通商务顾问公司等一系列公告。9月13日,公司突然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宣布考虑终止前述影视资产购买方案。9月27日,公司发布复牌及终止重组说明会内容公告。值得一提的是,在回应投资者答复时,公司用相当多的篇幅阐述了将“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务”,而其在重组进程中推出的“银湖网”的筹备进展,更是“喧宾夺主”地成为投资者提问的焦点。公司如此详细的表述,使其股价即使在终止重组后,也没有被打回停牌前的“原形”,而是在小幅调整后,迅速走出一波行情。

  今年3月9日,熊猫烟花创下股价阶段新高之后迅速停牌,并且于3月24日宣布了经过“铺垫”的更名消息和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公司当日宣布,以互联网金融领域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同时拟变更公司名称及经营范围等,证券简称由“熊猫烟花”变更为“熊猫金控”。为了和“金控”相匹配,公司当天宣布将设立熊猫金融信息、熊猫众筹、熊猫小贷等公司。

  “如果没有对于金融新兴业务的表述,一般终止重组后股价肯定会下挫比较厉害,而经过这种预热之后,反而炒高了市场预期,股价也明显拉升。”一位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

  尽管股价表现不俗,但包括监管部门在内,都想搞清楚公司的金融“成色”到底有多少。毕竟,“金控”这两个字实在是没有两把刷子都不敢用的称呼。为此,公司接连收到了监管部门的问询函。据4月2日的公告,上交所要求公司就进入金融领域的“阶段性成效”做出更具体的说明。而通过回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除2014年运营的银湖网络和融信通之外,公司其他的各种尝试都处于创办期。同期,监管部门在针对2014年报的审核意见回复函中,再度要求公司就业务转型的风险作出说明。根据公司披露的最新重组进展,此次重组计划购买的金融资产对应为上海你我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51%股份和嘉银征信51%股权。

  综上,尽管公司名字最终还是改成了,但其“成色”几何仍取决于未来——目前实质运营项目的占比并不高,未来还要看重组购买的资产到底行不行。

  不可否认的是,贴近风口的更名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这也是为何“金融”、“TMT”、“工业4.0”风格最近大行其道的原因。例如,去年由泛海建设更名而来的泛海控股,其去年5月起告别了“过气”的房地产概念,带金融控股色彩的名字加之收购民生证券73%股份的大手笔,暗示了“全金融牌照”的野心所在。更名后公司涉足金融动作不断,股价屡创新高。又如今年4月29日宣布由松德股份更名的智慧松德,去年公司8月发布重组方案,宣布以定增加现金方式收购大于精雕100%股份,进军机器人业务。今年1月完成重组后,公司提出更名,其理由是“为更好地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和实施战略规划”,在创业板上下一片红、工业4.0关注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样的更名自然同股价走势十分合拍。

  “洲际”纵横“天神”降临 名不惊人誓不休

  无论是风口上的更名,还是纸面上的画饼,此类行为背后无非是四个字,投其所好。既然市场喜欢,上市公司的更名也力求振聋发聩,否则两市泱泱2700多家上市公司,怎么能脱颖而出,吸引关注呢?

  这种“极致追求”可谓信手拈来。例如,今年一季度更名的神州高铁,公司本来的名号“宝利来”在资本市场多年都未见波澜。2014年9月,其发布重组方案,通过定增加现金方式以18亿元收购北京新联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并于2015年1月全面完成实施,借此公司主业由酒店旅游业转向轨道交通安全运维行业,整体发展战略方向也发生变化。为此,公司在今年3月13日起告别沿用多年的原名时,并没有选择“新联铁”这样平淡无奇,过目就忘的名字,反而大有同未来的“中国中车”一较高下的意味——“神州高铁”——狂炫酷拽的程度让还没有合并完成的南北车都有点“汗颜”。

  有意思的是,这种对“霸气纵横”的追求通常并不出现在“中字头”公司身上,因为他们已经足够知名,恰恰越是中小公司,越喜欢通过这种方式彰显“进取之心”。例如,4月初刚刚从“科冕木业”更名的“天神娱乐”。本来,其实施资产重组,完成天神互动借壳上市,更名是正常程序。但是,其玄机在于英文简称由原来的“KMMY”突然转变成了“ZEUS”(宙斯)。虽然有了点意译的意思,但是从汉语拼音缩写到古希腊的众神之王,“穿越”的跨度着实有点大。

  再如之前正和股份更名“洲际油气”、百圆裤业拟更名“跨境通宝”、远东电缆更名“智慧能源”等等,只求更牛、更大的意味浓厚。跨境收购项目就成了“洲际”;买个跨境电商业务就可以叫“跨境通”;电缆业务占比还挺高,就又想“智慧”又搞“能源”——上市公司有如此雄心壮志固然让人欣慰,但是并非所有公司都有这个现实基础,更名究竟是实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的水到渠成,还是合理释放预期,抑或仅仅是一个故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呢?这一切只有公司自己知道。尤其是看看“一地鸡毛”的失败案例,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家心里都明白得很。

  反正,对很多市场参与者来说,趁牛市还在,既然更名本身是一件合法合规甚至还可能是投资者喜闻乐见的事,效率高、成本低、效果好、费用省,不利用实在是说不过去。至于更名风潮过后剩下的是什么——算了,且等改了名之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