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银行:十三年磨一剑 潜心筑“徽”煌

2018-09-03 07:41: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蕾 张玉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革的破冰之作,首单城商行主导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城镇化基金”“PPP引导基金”“调转促产业发展基金”的一次次创新……作为江淮大地上萌生的金融新生力量,自2005年至今,徽商银行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经营到在港上市后规范化发展的翻天巨变。

  在徽商银行董事长吴学民的眼中,破茧成蝶的13年蜕变之旅,恰是城商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面临的个体小、资金小、地域性强等生存压力下,如何找准自身定位的鲜活样本。“立足安徽,服务大局”,娓娓话语间,他一语道出这支金融“皖军”的定位,亦是担当。

  巧合的是,在接受上证报记者独家专访的当天上午,徽商银行召开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宣布省委关于该行新行长任命的决定。至此,徽商银行新一届领导班子落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站在新的起点上,吴学民直陈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新使命:“徽商银行将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致力成为区域产业金融服务领域的主办银行。”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贯彻政策要求,针对杠杆率较高的大型国有及民营企业,依法合规地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我们先后与多家大型企业进行了接洽,目前正在营销推进的企业有皖北煤电、淮矿集团和中煤新集等。”吴学民说。

  立命之本:

  紧扣地方经济脉搏

  徽商银行日前发布的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净利润42.73亿元,同比增长13.04%。同时,由于投资以及贷款和垫款等资产稳步增长,资产总额达9552.08亿元,较2017年末增长5.19%。

  在经营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徽商银行的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表现在其不良贷款率连续下降,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则稳中有升。截至2018年6月末,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02%,较2017年末下降0.03%,远低于二季度我国城商行1.57%的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较去年末上升1.29个百分点至288.74%,意味着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商行的根基在于地方经济、在于当地百姓,能否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产生良性互动,关乎城商行发展方向的选择。“金融繁荣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好的经济社会基础。金融是要跟着经济方向走的,要是跑偏了,就难发展起来。”吴学民表示,安徽这些年经济发展得好,给徽商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改革窗口期,城镇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伴随着《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政府融资方式得以进一步规范。管理职能方式转变、资金来源单一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也迫切需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保障和服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镇化基金”横空出世。为积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徽商银行近年来加大对安徽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

  吴学民说:“其中,为有效对接政府存量债务化解以及在建项目融资,进一步降低项目融资成本,我们在依法合规的原则下创新金融服务,适时推出城镇化基金产品,为区域城镇化建设提供信息、资金、技术等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持续改善。”

  类似的创新,在徽商银行不胜枚举。去年6月26日,徽商银行与皖北煤电集团正式签订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徽商银行、皖北煤电集团及关联方将设立30亿元基金,用于置换企业债务,实施市场化债转股。

  次日上午,徽商银行便成功投放皖北煤电集团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第一阶段流动性支持资金25亿元。“这既是安徽省内首单实现资金投放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也是国内首单由城商行主导开展落地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吴学民说,这次市场化债转股业务的落地,将有效降低皖北煤电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增强企业资本实力,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

  首单债转股项目的落地,激活了安徽省内企业降低杠杆率的创新途径。“启动首单以来,我们已先后与多个大型企业进行接洽,目前正在营销推进的企业有皖北煤电、淮北矿业集团和中煤新集等。下一步,我们将针对杠杆率较高的大型国有及民营企业,依法合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促进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降杠杆、降成本、调结构,并助力企业转型发展。”吴学民透露说。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煤炭、钢铁是去产能的重点行业。很多传统企业发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会不会“谈钢色变”“谈煤色变”,对相关企业停贷、压贷。

  “三煤一钢”(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皖北煤电、马钢集团)企业是安徽省经济支柱型企业,也是去产能的重点企业。“我们在对待一些行业上,并没有完全‘一刀切’,而是实行差别化授信。”吴学民说,尤其在服务安徽“三煤一钢”等省内优势骨干企业时,徽商银行始终坚持有保有压,有防有控。

  截至6月末,徽商银行对安徽“三煤一钢”的授信余额较年初增加30.6亿元,为上述企业调整债务结构、化解债务风险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应有的金融支持,为区域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紧扣地方经济脉搏,与实体经济共荣共生,这是作为地方一级法人银行的徽商银行的安身立命之本。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入推进,安徽的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深耕安徽的徽商银行的发展近年来呈现出良好势头。

  自成立以来,徽商银行业务持续较快发展,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年均增长在20%以上:资产总额年均增长28%;各项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4%;各项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2%。各项主要经营指标在全国城商行以及安徽省内银行业中位居前列。在日前出炉的《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中,徽商银行位列第325位。

  坚守定位:

  小微金融持续发力

  作为金融“皖军”的一张亮丽名片,徽商银行在服务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赢得自身的发展机会。

  2015年至2019年,是徽商银行经营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竞争环境,徽商银行战略性制定了5年发展规划。吴学民说:“新5年规划既是我们经营转型、二次创业的指南,也是全行员工共同的行动纲领。”

  成功背后,冷暖自知。5年发展规划行至当前,吴学民认为:“可以说困难比预想的大,成绩比预想的好。”

  在13年的发展历程中,徽商银行填补了当地金融服务的不足,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 ,我们共设立县域支行61家,徽农支行92家,徽农金融服务室140家,形成县域综合支行、乡镇徽农支行、村级惠农金融服务室三位一体的农村普惠金融渠道体系。其中,2.0版徽农金融服务室已开业30家,储蓄余额突破1亿元。”令吴学民高兴的是,不仅在省内实现县域网点全覆盖,甚至还走进了村镇,走近了农民。

  作为服务省内小微企业、“三农”发展的主力,徽商银行积极融入本地,深入了解小微企业、农民的金融需求,在支持地方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及“三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翻看徽商银行的数据发现,徽商银行的微贷业务,已为7.8万户小微企业主、个体经营户以及“三农”客户提供信贷支持;涉农贷款余额近700亿元,县域存贷比近70%,真正实现了“取之于县,用之于县”。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徽商银行持续深耕小微金融,通过创新与丰富产品体系,来满足小微企业、“三农”客户的多元化需求,逐步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所作出的努力。

  例如,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徽商银行大力发展小微数字金融,依托各地智慧城市发展契机,加强与工商、司法、税务、征信等外部机构合作,有效搭建小微数字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逐步构建了以“税e融”“微网贷”“信e贷”等为主体的纯线上小微融资产品体系。

  转型思变:

  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差异化、特色化是城商行立足的根本。近年来,通过在体制、技术、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徽商银行找到了突围之路,一条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错位竞争之路。

  科技金融是徽商银行眼下重点拓展的特色金融领域之一。通过设立大数据部、组建交易银行部,以及研究设立个人移动金融部,徽商银行正全面推进智慧金融数字化转型。吴学民告诉记者:“历经两年建设,我们已成功构建融合互联网金融基因、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新一代核心系统平台,奠定了金融科技创新的坚实基础。”

  为了加快业务技术融合,徽商银行持续深化渠道协同,创新产品应用。截至目前,徽商银行已推出应用生物识别、大数据技术的新版手机银行、个人移动金融门户、网贷平台,构建智能化业务产品体系;建设智能化网点,支持网点智慧化转型,建立线上线下协同化、移动化、智能化的运行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商行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传统的“规模红利”驱动模式的效应将大打折扣,不断探索业务及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正成为当下城商行的转型方向。

  可以说,徽商银行走在了大部分城商行的前面,走出了一条适宜中国城商行发展的独特道路。

  它坚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基本定位,凭借植根地方的地缘优势及与省内企业密切联系的亲缘优势,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有效地填补了地方金融服务的空白,勇当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新时代、新作为,作为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小微企业的中坚力量,包括徽商银行在内的城商行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表现,备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