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集团朱建民:科研狂人 化工王者

2018-09-04 07:43: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小军 刘向红

  轰!一声巨响,烟雾弥漫,人被掀翻在水泥地上,下肢电击般剧痛发麻,手下意识地摸过去,黏糊糊的,右大腿从膝盖部位被切断,血在汩汩地流淌……

  1991年7月24日中午12点36分的这一幕,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至今记忆犹新,一闭眼便清晰地浮现出来。在这次环氧特种聚醚合成放大科研试验中,身高1米80的他虽然幸运地捡回一条命,但永远失去了右腿。

  “难能正可图大功”。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朱建民没有倒下,抱着残疾之躯继续踏上科研创业之路。

  从大学老师到著名企业家,27载风雨兼程,他不仅完成几十项科研成果,填补多项国家技术空白,获得70多项发明专利,荣获了中国化工界最高荣誉“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同时,还成为化工业的王者——领衔创办的奥克集团,实现了销售收入两千倍的增长,连续11年进入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减水剂聚醚和晶硅切割液的制造商。

  大学立志

  1978年,全国高考恢复。此时朱建民刚满18岁,幸运地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高考生,并被沈阳化工学院辽阳分院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录取。

  怀揣梦想和激情,朱建民踏进了大学的校门,但不久,兴奋劲就被简陋艰苦的学习环境和变动不定的学校以及学籍关系所吞没,“住的宿舍是以前农村生产队留下的,非常简陋,连厕所都没有。大冬天,上一个厕所要跑很远。”朱建民回忆道,“更何况,学校和学籍关系生死未卜。”

  就在同学们情绪低落之际,一缕灿烂的阳光照耀进来。1979年12月的一天,朱建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一篇“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文章,顿时热血沸腾,感觉整个人都快燃了起来。

  文章中“没有伟大的自信,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滴水穿石”“天生我材必有用”“难能正可图大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立志是事业的大门”等一些经典名句,开启了朱建民奋斗的发动机。

  “这是影响我一生最重要的文章。每次给大学生讲课、给公司青年骨干培训时,我都会推荐给他们阅读、学习、励志。”朱建民说。

  在看到这篇文章后,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很快就确立人生目标,矢志以化学改变世界。

  朱建民制定了5年学习奋斗的计划。起早贪黑,挑灯夜读,“甚至连牺牲的精神都有。”朱建民说,由于劳累过度,他和另外一个同学感染了胸膜炎、肺结核。“住院期间,我们依旧坚持天天学习。”

  在朱建民的人事档案里,至今保存着一份大学毕业时的总结。朱建民在上面用钢笔工整地写道:“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理想,应该有自己的意志和进击的目标,而且更应该扎扎实实地为之奋斗乃至献身。这就是我四年大学生活中索悟到的一条人生真谛。”

  大学毕业后,朱建民留校任教,但学习与奋斗从未中断。连续两次报考中科院某研究所研究生失利后,第三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金子林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承担了轻工部“七·五”攻关项目“脂肪醇窄分布聚氧乙烯醚”,开始了环氧乙烷窄分布聚合催化技术的研究,也开启了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事业的航程。

  3年研究生下来,朱建民在环氧乙烷窄分布聚合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在国内表面活性剂学术会作了2次报告,通过了2项部级科技成果鉴定,并和导师一起在国内率先推广应用环氧乙烷窄分布聚合催化技术,引领了我国环氧衍生产品升级换代。

  突遇爆炸

  1988年9月,朱建民回到辽阳石油化工专科学校,领导创建了精细化工教研室,并担任了教研室主任。

  热爱是最好的驱动力。朱建民发起并邀请研究生时的同学、同教研室的同事刘兆斌(现为奥克集团高级副总裁、总工程师)等三名老师加入了聚乙二醇20000课题组,继续开展环氧乙烷聚合催化合成研究。3年中,几乎所有的寒暑假,他们都“泡”在实验室,设计分子结构、研究试验方案、筛选催化剂、优化合成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会、技术成果转化……

  就在他们陶醉在这样的工作乐趣时,一场大难突然袭来。

  1991年7月24日中午12点36分,朱建民和助手刘兆滨顾不上吃午饭,继续埋头做着环氧特种聚醚合成放大试验。突然,一个2升暖水瓶般大的高压反应釜剧烈震动起来。朱建民顿感不祥,就在去拧动阀门的瞬间,“轰”的一声巨响,反应釜爆炸了……强大的冲击波将他掀翻在地,右腿电击般剧痛发麻,下意识地用手一摸,黏糊糊的,右大腿从膝盖部位断开,仅剩下一点皮连着骨头,血在汩汩地流淌……

  此次爆炸的威力堪比炸弹,反应釜炸裂后的一块铁片在切断朱建民的右腿后,又穿破厚实的墙壁,落到隔壁办公室。由于失血过多,朱建民多日徘徊在鬼门关边缘。在医院的努力抢救下,他才死里逃生,但被炸断的右腿已无法接上。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刚毅的东北汉子,腿被炸断时没掉一滴眼泪,却在见到前来病房看望自己的4岁女儿时,眼眶瞬间涌满了泪水。“我觉得对不住女儿,腿断后就不能再抱着她到处走了。”朱建民说。

  失去右腿后,朱建民并没有悲观抱怨,“开发环氧乙烷是我热爱的事业,是我生命的组成部分,我无怨无悔。”躺在病床上,他一边反思事故的原因,一边思考未来的路如何走。

  最后,朱建民想清楚了,爆炸事故的原因主要由于实验室条件太差和自身经验不足,但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产业科研与产业化前景非常广阔,不能因为一次意外事故而夭折,必须目标始终如一、持之以恒走下去。

  冒险创业

  没有人能想到,朱建民会重新站起来。更没有人会想到,朱建民会义无反顾地继续为环氧精深加工产业而奋斗拼搏。

  1992年初春,朱建民回到学校。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刘兆斌去江苏海安一家化工厂完成课题组转让的技术试车工作。刚刚戴上假肢的朱建民正处于肉体与器械的艰难磨合中,走几十步便皮开肉绽。此时去千里之外做危险的环氧乙烷聚合试生产,学校领导十分担心,坚决不同意。但朱建民执意要去,“不到现场,怎么能完善开发的技术?怎么能服务好企业?”最后,朱建民立下了“生死状”——在外一切责任自负。

  一路上,朱建民步履艰难,吃尽了苦头,好在试车取得了圆满成功,让他颇感欣慰,同时更加坚定了他为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这一年,全国创业潮起。尽管远在辽阳,朱建民还是敏锐地察觉到“早春”的气息,那个深藏心底的梦想终于迸发:用自己的科技成果创办企业!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刘兆滨、董振鹏(现为奥克集团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和盘托出。三人一拍即合。

  1992年8月,学校批准了他们以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建立校办企业的申请。次月,辽阳奥克化学品公司(即“奥克化学”,名自英文OXIRANCHEM的读音,意为环氧乙烷化学之意)正式成立。这一年,朱建民32岁,刘兆滨30岁,董振鹏28岁。象牙塔的几个老师就这样走上了科技创业之路。

  “企业办起来后,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更大的困难,没钱!”朱建民感慨道,学校开始承诺的投资并没有到位,他们只好向学校借了8万元启动资金,但厂房改造、安装调试和化工原材料等近百万元的投资无从着落。“当时的感觉是上天无门,入地无孔,连跳楼的心都有。”

  天无绝人之路。对环氧乙烷科研事业的热爱,让朱建民等创业者动力无穷,大家几乎是豁出去了,想尽了一切办法。设备厂家、施工单位、原材料供应商等均被朱建民身残志坚的奋斗精神和团队成员的真诚执着所感动,最后赊给了他们价值近百万元的设备、土建安装和化工原材料,银行也特批给他们70万元的贷款。

  “一个好汉三个帮”。1993年初,朱建民动员了另一名研究生时的同学仲崇纲(现为奥克集团高级副总裁、工会主席)也加盟了奥克,使奥克的研发实力更加强大。

  1993年3月23日,奥克的第一批环氧乙烷衍生的精细化工产品——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面世,并且当年实现298万元的销售收入和30万元的利润。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创造出利润,朱建民和三位伙伴半年多的昼夜劳累顿时消失。

  为了这一天,朱建民付出了太多,伤残之躯饱受折磨。尤其是冬天,路上结冰,戴着假肢的他,多少次滑倒,爬起来继续前行。一些同事看到后,都心疼得直掉眼泪,多次劝他回到教研岗位。

  老天不负有心人。在朱建民和他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校办企业蒸蒸日上,每年上缴的利润也越来越多。可就在这时,他们的创业走到了十字路口。1999年下半年,由于学校隶属体制的变化,校办企业面临剥离或关停的抉择。是放弃企业,回到熟悉的大学教学岗位,还是辞掉公职继续艰苦创业?

  最后,朱建民和三位搭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并掀开了奥克的新篇章。

  产品超前

  2000年1月1日,伴随着新世纪第一缕阳光,一个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全新的奥克诞生。从校办企业蜕变为民营企业,奥克继续走着环氧乙烷精深加工科技创业之路。

  此时,公司已有环氧乙烷衍生品200多个,虽然景象繁荣,但效益不高,一年销售额只有2000多万元。“这种‘中药铺式’的产品研发与经营肯定做不大。”朱建民说,一次出差途中听到比尔·盖茨的成功之道,他茅塞顿开,结合奥克的创业历程和发展困惑,他总结出9个字:“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

  而要做到这9个字,一定要有超前的市场眼光。朱建民和同事盯上的第一个产品是要用到环氧乙烷的太阳能晶硅切割液。当时,国内有单位少量进口这种产品,一年约有100多吨。朱建民预感这里面藏着巨大商机,“作为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在发达国家兴起,到中国是早晚的事。”他果断拍板,开发晶硅切割液。

  事实证明,朱建民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自2004年起快速发展,奥克的晶硅切割液销量持续暴增:2003年80多吨,2004年438吨、2006年8651吨、2008年4.8万吨、2010年跃升至12万吨。这7年间,奥克的晶硅切割液销量增长了近1500倍,一度占其主营收入的85%,并占据着国内75%的市场。

  靠着晶硅切割液,2010年5月20日,奥克集团控股的奥克股份成功上市,不仅成为我国环氧乙烷精深加工行业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二家创业板上市公司。

  市场波谲云诡,产品也有生命周期,仅靠一个主打产品,企业发展后劲肯定不够。2006年,在晶硅切割液市场火红之际,朱建民又把目光瞄准了第二个环氧乙烷的衍生品——减水剂聚醚单体。当时,意大利一家企业找奥克代工这种产品,但具体用途没有透露。朱建民通过广泛查询资料才知道是用于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由于技术和价格高昂,国内只有三峡大坝等少数重大工程在使用。

  “用不起只是暂时的,未来,减水剂在中国一定会有大市场。”朱建民果断决定上马聚羧酸系减水剂用聚醚单体,为此,他缓建了办公楼等非生产设施,全力推进减水剂聚醚生产线的建设。

  市场再次验证了朱建民的超前眼光。2007年,中国高铁开始发力,聚羧酸减水剂成了高铁混凝土必用产品。奥克的聚羧酸减水剂用聚醚单体迅速占领市场,并逐渐成为公司的主导产品,目前占公司营收的80%以上,并占据国内45%左右的市场份额。

  如今,朱建民正在布局第三、第四个符合“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新产品,并开始向高端化和高质量进军。

  2018年7月24日,也就是试验发生爆炸整整27年后,朱建民领导的奥克股份万吨级碳酸乙烯酯中试装置投料试车,一举成功。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离子液体固载化的工业化应用,不仅取得了科技重大突破,具有国际首创和世界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为我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企业未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新空间。“这是我们和中科院张锁江院士共同合作的科研成果,对奥克未来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持续快速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朱建民说。

  而耐高温无色透明聚酰亚胺(CPI)则是另一个爆款产品。CPI薄膜是应用于柔性OLED显示器、柔性照明、柔性光伏太阳能电池、智能穿戴等高端电子品的核心材料之一,是国家航天航空、军事领域里不可或缺的核心战略材料之一。今年7月4日,在国家2018年工业强基工程招标中,奥克集团的CPI项目顺利中标,成为辽宁省唯一进入国家2018年工业强基工程的企业。

  “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许多科技创新与战略管理工作,可能要几年甚至十年以后才能看到效益和效果,特别是新产品开发和新工厂的建设。”朱建民神秘地笑道。

  共创共享

  在奥克集团的每一个基地,醒目之处都镌刻着“共创共享、共和共荣”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来自朱建民和他的团队的深思熟虑。

  早在奥克创办前的1990年,朱建民领导的课题组的一个技术成果转让获得了3万元收入,按照规定,课题组获得了1万元奖金。“当时,我认为,组长朱建民会多分一些,但最后,他和课题组另外三人每人都只分了1000元,其余的钱都用于答谢各个关心和支持课题组的相关方,包括实验楼的打更的师傅和学校仪器药品库的保管员。”刘兆滨说。

  事实上,这正是奥克核心价值观的雏形。1992年9月的一个上午,奥克化学开始筹建。在学校图书馆借用的一个不足12平方米的小办公室里,朱建民和刘兆滨、董振鹏围坐一起,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创业,如何创业”。讨论下来,一致认同朱建民的看法,“依靠科技,共同创造财富,共同分享成果。”

  2000年,奥克化学有限公司成立。在股权的分配和结构设置上,朱建民本着“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原则,提出了“班长20%左右,领导班子集体控股,所有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和忠心耿耿的员工均有机会自愿成为股东”的方案。朱建民坚持不控股,最后只拿了21%的股份,其他股份全给了创业团队和一起前行的奋斗者。

  有的员工拿不出钱入股,朱建民就借钱给他。奥克股份副总裁王树博,当时是一名业务人员,家庭困难,连5000元都拿不出来,决定放弃入股。朱建民知道后,反复做他工作,并借给他几千元。

  2010年,奥克股份上市。上市前的股改,更让奥克员工感受到了朱建民的博大胸怀。此次股改,奥克集团股东数从28人扩大到82人。一些资本市场的朋友劝朱建民:“作为奥克的创始人和董事长,应理所当然地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但朱建民拒绝了,“如果我直接在上市公司持股,另外3个创始人怎么办?如果4个创始人直接持股,其余的78个股东怎么办?如果这样做,就等于大家分乘了两条船,有悖‘共创共享’的企业文化。”

  朱建民最后决定,创始团队和员工同舟共济,集体在奥克集团持股,再通过奥克集团控股奥克股份。

  财散人聚。靠着“共创共享、共和共荣”的文化,奥克聚集了一大批英才。20多年来,不管风吹雨打,还是艳阳高照,奥克的核心管理团队始终不离不弃,至今无一人离职,这在民营企业中非常少见。

  “以奋斗者为本,依靠科技创新,为客户、员工及股东等创造价值,追求员工、企业、国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创共享物质成果与精神财富。”朱建民说,这是奥克的企业文化,也是奥克的持久竞争力。

  专注实业

  路走得直,才能走得稳。

  30多年来,朱建民的事业从未离开过环氧乙烷,奥克的主业也从未偏离过环氧乙烷。“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才能滴水穿石!”读大学时的豪言壮语在朱建民的专注下逐渐成为现实。

  奥克集团销售额从2000年不到1000万元,到2010年实现20亿元,再到2017年突破60亿元,一直是稳健快速发展,连续11年跻身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2017年排名254位)和中国民营化工百强企业(2017年位居54位)。

  企业发展过程中,面对一股股房地产、矿产资源和金融投资开放的热潮,朱建民不赶时髦,拒绝诱惑,坚持在环氧乙烷行业打拼。奥克股份上市后,账上有20多亿元资金,一些地方领导和朋友劝他做房地产,有的甚至表示拿地和他合作,都被他谢绝。“只有专注实业,企业才能获得长远发展,才能为投资人持久创造价值。”

  为了更好地靠近资源、贴近市场,2006年,奥克开始走出辽宁,“国内哪有环氧乙烷,哪里有市场,奥克工厂的就布局在哪里。全国环氧乙烷的原料主要分布在华东,奥克股份的生产经营重心也在华东。”朱建民说。12年下来,奥克已累计投入二十几亿元,完成了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五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建成了以江苏为核心,以四川、辽宁、湖北、广东为支柱,以吉林为补充的奥克百万吨环氧乙烷精深加工集群。如今,奥克不仅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制造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减水剂聚醚和晶硅切割液的制造商。

  对一些跨界投资和高杠杆资本运作,朱建民更是避而远之。奥克股市上市8年,持股比例达53.39%的奥克集团并没有大举进行股权质押融资,也没有偏离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主业方向发展,而是始终致力于环氧乙烷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与并购重组。2017年6月,奥克以2.64亿元收购同行四川石达66%股权,创立了四川奥克石达。

  “奥克集团可能在未来30年、50年,会有第二主业、第三主业、第四主业,但是我相信,环氧乙烷永远是第一主业。”朱建民坚定地说,“环氧乙烷未来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5000多种可开发的精细化工产品,不仅包括日常洗涤剂、香皂、牙膏、减水剂等,还能在顶尖的生命科学中用于生命蛋白的修复。”

  27载岁月荏苒,奥克集团旁的龙鼎山依旧郁郁葱葱,从爆炸中走出来的化工王者朱建民,屡创辉煌之后,又向环氧衍生化工新材料下一个巅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