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陈春霖:一位新加坡人和他的中国制造情结

2019-01-29 07:44: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碧玉

  上世纪末,飞利浦新加坡公司的一纸调令,开启了新加坡人陈春霖20余年的中国职业生涯——从引入国际化流程管理理念,到培养一流人才;从提出二次创业,到带领公司在深交所上市;从掌握核心技术,到布局汽车智能时代……德赛西威的每一次腾飞,都有陈春霖的身影。

  “专业、担当与倔强的工作态度是德赛西威成功的关键。”近日,德赛西威董事长陈春霖做客上海证券报《直面掌门人》节目,并在留言簿上写下这句话,一语道出德赛西威的成功奥秘,也映照出陈春霖性格的底色。

  当年被派驻中国惠州,陈春霖接到的任务很简单,把公司管理好即可,可他并未止步于此。短短几年的外派生涯结束后,陈春霖选择留在中国。“虽然我代表的是外方,但一家公司的成功,应该以这家公司的总利益作为考量,而不仅仅是区分中方跟外方。”

  在陈春霖的带领下,德赛西威凭借过硬的产品与技术,成为中国汽车电子行业的领头羊,也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与发展。

  一家加工厂的三次腾飞

  作为中国第一批汽车电子企业,德赛西威的前身是广东惠州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主打汽车音响业务。上世纪90年代末,这家企业的外方大股东连续更换,从飞利浦变为曼内思曼威迪欧,后又变为西门子。正是在此期间,德赛西威与其日后的灵魂人物陈春霖产生了交集。

  1998年,陈春霖被中欧电子(德赛西威前身)的外方股东任命为公司总经理。初来乍到,陈春霖一眼就发现了商机。“中国的车市刚开始起步,1998年时还不到10万辆汽车,中国汽车消费的潜能十分巨大。”

  在很多人眼中,来料加工行业不够“光鲜亮丽”。陈春霖决定从此着手,把出口产品做得更好、更高档。“这家公司(德赛西威)过去的底子不错,员工很勤奋,也愿意学习。我们需要把国外的管理经验引进来。”正是看准了这一点,陈春霖下定决心,“要把中国的中层管理人才提拔起来,培养起来,当作核心管理团队。”

  “要发展,就要有真本事。”一个个清晰的发展目标摆在了德赛西威人面前: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增强研发实力、提高出口品质、巩固出口地位、培养己方管理人才……陈春霖与他的员工,开启了企业的第一次奋力腾飞。

  第一次腾飞,德赛西威是主动为之,第二次腾飞,陈春霖则是顺势而为。

  2007年底,西门子决定将德赛西威卖给德国大陆集团。交易谈判过程很漫长,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中方股东有意将其持有的30%股份也出让给外方,临近谈判达成前夕,呼啸而至的金融危机打乱了一切安排。

  “外方说我遇上金融危机了,之前谈的那个价格各方面都不作数,要重新谈。”陈春霖回忆着当年的谈判。最终,中方股东决定由中方来收购外方所持德赛西威70%股份。2010年1月,德赛西威彼时的中外双方股东签订了《股权转让合同》,外方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70%的股权以2.61亿元的价格转让给中方股东,双方同意终止合资公司合同、章程。

  从中外合资完全转变为中方独资,成立24年后,德赛西威终于有了全新的身份。公司身份的转变也顺应了行业发展东风。2010年至2014年,汽车产业井喷式增长,带来了汽车电子行业的爆发,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15.28%。

  自主发展7年后,德赛西威再次走到了腾飞的路口。得益于优秀的业绩表现,德赛西威于2017年12月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谈及对上市一年来成绩单的看法,陈春霖连声表示“满意”。“上市首先是自我认可,其次是行业对我们的认可,让我们更自信了。通过资本运作,我们得到更好的平台,发展机会也更多了。”

  “领头羊”的制胜之道

  身份转换之后迎来高速成长,德赛西威究竟有什么制胜法宝?

  陈春霖给出的首个答案是“人”。“中方收购了外方股份之后,公司所有管理层,都因对中国汽车行业前景的信心和对民企灵活管理机制的信赖,而选择留下来。这对德赛西威后续发展非常重要。”

  德赛西威“人和”方面占尽良机。这不仅体现在自身员工方面,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客户优势。德赛西威刚完成中资化时,企业身份的改变引起了客户的观望。“他们担心我们过不了两年就活不下去。”陈春霖坦言。但最终,凭借坚韧的斗志和主人翁心态,客户选择接受德赛西威的新身份和新业务。

  在留住客户方面,德赛西威可谓不遗余力,也因此攒下了不少忠实“粉丝”。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德赛西威比拼速度,比拼开发成本,还比拼客户服务。“我们非常注重对客户的服务。会主动跟客户探讨对方的需求,主动告诉对方我们认可的技术趋势。而且我们愿意跟客户一起开发新产品,为客户做定制化的服务。”陈春霖自豪地表示,“客户说,只要我们能做出来,他们就愿意要。这就是我们的竞争优势。”

  专业化的流程管理也是德赛西威腾飞的重要因素。“企业发展不能只靠努力,而是要有完整的体系,要有流程,在流程当中要形成闭环,从研发、采购、制造、质量一直到交付,一定要基于科学的流程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这是兑现对客户承诺的基础。”

  在陈春霖看来,德赛西威成功的另一个要素是核心技术。“在中国开拓市场一定要有研发能力,要掌握核心技术。”

  早在合资时期,德赛西威就积极争取外方的支持。1992年,德赛西威组建本土的研发队伍,到2004年时,德赛西威已经拥有100多名研发人员。“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很少见的,因为外方一般只把中国公司定位为加工厂。”

  到了中方独资时期,德赛西威继续坚持投入技术创新。近几年研发投入都占到营收的6%以上,研发人员也从2010年的300多人增长到今天的1800多人。“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企业要成功,一定要对核心技术有掌控。企业不投入研发,就掌握不了核心技术,而没有核心技术,产品就达不到高性能和高质量。”

  德赛西威还有一个核心优势在于“整合”。陈春霖介绍称,“我们能够把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产品化、商业化,这是我们的强项。”

  首先,在技术上德赛西威选择与主要的合作伙伴,特别是芯片厂等,开展紧密的配合,甚至形成联盟。其次,德赛西威利用平台把芯片厂上游的技术引进来,再通过跟客户的紧密交流,把技术平台化、集成化,最终完成技术的商业化。“这是我们的核心。”陈春霖语气中透露着自豪。

  大力布局智能化

  “不做发动机,不做车身,那些都不是我们的主营业务。”做汽车音响系统起家的德赛西威,在早年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将业务范围扩大到了空调控制器、汽车仪表、显示屏等。“我们专注于汽车内饰电子,特别是智能驾驶方面,这是我们当前的核心业务。”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和一系列鼓励政策的出台,德赛西威加速布局智能驾驶领域,新业务模块囊括了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车联网。

  “智能驾驶就是车与车之间的通讯,其中5G技术、天线技术扮演着关键角色。对我们现有的技术来说,ATBB的技术部填补了一块空白,加快了我们对智能驾驶技术的部署。”陈春霖说。

  2018年11月,德赛西威宣布收购德国先进天线制造公司ATBB的100%股权。德赛西威看中的,正是这家公司深厚的底蕴和先进的天线技术,以及其对德赛西威智能驾驶布局的助推。

  在陈春霖的描述中,智能驾驶将极大地拓展汽车驾驶员的眼睛,减少交通事故。倒车时,全景环绕系统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甚至还能够实现自动泊车。此外,在车辆快速行驶时,车道偏离警示系统、盲区监测、前向碰撞报警系统给驾驶员最及时的提醒和保护。

  而对车联网的布局,则是源于德赛西威对商机的精准洞察。陈春霖表示,“汽车现有的信息系统,本身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我们的客户作为车厂,对于数据库的使用不是他们的强项。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迫切希望能够取得这些数据,但对于车载硬件的使用,他们不熟。需要一个中间人,把双方连接起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德赛西威恰好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

  近年来,德赛西威大力投入研发智能化的产品,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投入非常大。以2018上半年为例,德赛西威的研发费用超过2.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8.5%,同比增加28%。“我一直认为,不能等到市场技术成熟了,才进入某些领域,到那时已经太迟了。”陈春霖有句话常挂嘴边,“我们的愿景是高效创新。”

  德赛西威在研发投入方面一向慷慨。“即使在业务还没有很大起色的时候,我们的研发投入就很大。我一直认为,汽车电子行业不能够看短期,一定要看中长期的效果。研发团队由2010年的300多人,后来我们自主发展到拥有1800名研发人员,这都是源于我们一贯的坚持。”陈春霖说。

  谈及未来,陈春霖表示,以2025战略为方向,公司会持续加大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持续提高技术实力。“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德赛西威能够达到百亿元的营收规模。更重要的是,德赛西威能够进入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排榜前十。终极目标是进入奔驰、宝马、奥迪等系列车型。”

  对于未来,陈春霖充满信心,“如果按照战略规划去发展,进入世界主流、成为主流的汽车供应商不会只是一个梦,它是能够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