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求:三十年 三座丰碑

2020-11-03 08:10: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祁豆豆 朱文彬

  中国资本市场树立了三座丰碑:

  第一座丰碑是开天辟地——沪深交易所的设立,标志着新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金融现代化的征程。

  第二座丰碑是股权分置改革,意味着新中国资本市场制度规范的时代来临。

  第三座丰碑是试点注册制,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市场化的时代。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沪深两个交易所设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运行了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市值从23亿元到现在约80万亿元,上市公司数量从12家增加到现在超过4000家,投资者开户人数达1.6亿……

  具体而言,中国资本市场为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金融资产、社会财富总量得到迅速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让上市公司更加遵循法律法规,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职责,让社会明白透明度的重要性。

  资本市场的基础是透明度,现代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础也是透明度。如果没有透明度,什么事情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不符合一个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而资本市场告诉我们:透明度特别重要,透明度是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为什么把公开放在前面?就是因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是制度上的一个根基,对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非常重要。

  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发展究竟做了什么?在我看来,中国资本市场树立了三座丰碑。

  第一座丰碑:沪深交易所设立

  沪深交易所的设立,开启了中国金融脱媒的新时代,有了脱媒的力量,资本市场发展就会生生不息。

  第一座丰碑是开天辟地。

  上世纪90年代初,沪深两大交易所开始营业,标志着新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金融现代化的征程。用学界的话讲,就是开启了金融脱媒的新时代。

  在没有资本市场之前,企业的融资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特别商业银行的融资。实际上,商业银行有它的重大缺陷——“嫌贫爱富”。当你非常好的时候,所有的银行都愿意提供授信;当你不好的时候,或者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所有的银行都去封你的账。这是一个非常有风险的制度安排。

  所以,很多人、很多企业希望到资本市场融资。资本市场融资有一定周期的安排,不会因为货币政策周期的变化而使得融资受到影响,我们将此称为金融脱媒。一个国家金融的现代化是从金融脱媒开始的。

  为什么资本市场发展会如此生生不息呢?就是因为有脱媒的力量。

  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想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整个金融活动,才造就了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尤其是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完全可以覆盖消费的支出后还不断有剩余,这些剩余部分构成了存量部分,有着投资的需求。

  在早期,因为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总值也很少,很多人在收入剩余之后把钱存到银行,希望通过储蓄存款的方式,来防范未来的不确定风险。

  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人们会发现,把越来越多的收入剩余存进银行,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储蓄存款的收益非常低,而且,银行利息这种收益并非投资形式所得,该收益和经济增长没有直接关系,只是现金消费约束后的一种补偿。所以,社会要创造一种机制,让越来越富裕的人群进行投资。正是基于这种需求的不断增长,资本市场的出现和运营也就具备了条件。

  当然,新中国资本市场的出现,并非是直接出于这一目的,而是要解决当时企业融资非常困难的现实问题。随着市场的诞生和不断发展,市场化竞争不断提升,资本市场也陆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金融资产和产品组合,以满足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所产生的需要。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两个交易所的出现,对中国金融现代化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座丰碑:股权分置改革

  股改之前,资本市场的平台是“倾斜”的。在倾斜的平台上“跳舞”,那是非常危险的动作。股改就是把这个平台纠正扶平,让上市公司等主体在平台上“把舞跳好”,把公司发展好。

  两个交易所设立后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把资本市场定位为融资的市场、融资的平台,对这一定位的固有认知持续了20多年。

  然而,这对资本市场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也造就了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基因上的缺陷。

  不太重视金融财富成长平台的作用,不太重视企业选择标准的改变,不太重视企业成长性这一重要的选择标准,正是由认识的误区所导致。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由于对资本市场定位的差异,也导致了后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演变,也促使此后很多基础制度的改革,包括IPO发行上市制度由行政审批制变革为核准制等。

  到2000年,我们学界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资本市场没有任何的成长性?总市值一直徘徊在一两万亿元,最高不超过3万亿元,这其中,约1万亿元是流通市值,约2万亿元为非流通市值。

  后来我们发现,这是制度平台存在问题,制度设计有问题,而且从一开始就有问题,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但是,娘胎里面带出的先天性问题,必须要在后天进行改革。由此,股权分置改革拉开大幕。

  股权分置之前,对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市场的平台是“倾斜”的。在一个倾斜的平台上站都站不稳,还要去“跳舞”,那是非常危险的动作,而且倾斜的平台上还藏着诸多陷阱和漏洞。

  所以,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平台纠正扶平,修正成一个好的平台,让上市公司等主体在平台上“把舞跳好”,把公司发展好。这就是推动股权分置改革的内在原因。

  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要让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诉求最终达到一致。在改革之前,流通股股东不仅享受着分红,还有流动性带来的资本溢价,而非流通股股东只享受分红,最多是通过增发等方式实现资产增值,两者在风控方面的诉求显然不一致。

  在这轮改革之初,我写了一本书,叫《股权分裂的十大危害》,系统地列出了两类股东长期存在下的危害性。

  要奔向大海,就要有一致的目标,否则到不了大海深处。为什么必须推动股权分置改革?答案就是要造就一个制度规范的时代。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意味着新中国资本市场制度规范的时代来临。2005年5月到2007年3月,将近两年时间,我们基本上完成了98%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

  当然,我们彼时还处于一个过渡期,从以融资为主逐渐过渡到财务管理和风险分散并重的时代。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激励机制,上市公司才有动力把市场做好,把经营做好,只有公司的股份、资产与市场的股价产生密切联系时,上市公司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增长企业的利润、市场份额等。而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前,作为控股股东的非流通股股东,对此是并不关注的。

  第三座丰碑:试点注册制

  推动注册制改革,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市场化的时代。市场化才是资本市场本来的面目。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们又逐渐发现,虽然资本市场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增长仍然有限,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在这背后,是资本市场的发行标准、指引、理念等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改革思路开始进行调整,才有了今天的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进而在创业板改革中也进行了注册制的更大范围推广试验。

  推动注册制改革,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市场化的时代。市场化才是资本市场本来的面目。

  事实上,并购重组也是市场发展的一大核心动力。注册制推出之后,也要更加重视并购重组的作用,与此同时,推动监管重点由事前向事中、事后转移。

  过去,监管是前移的,注册制之后,监管开始移向中后台,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信息披露、内幕交易加强监管,重点关注是否达到上市标准,是否严格执行退市等。而在以前,监管是全覆盖的,这实际上并不符合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

  监管的核心是把透明度监管好了,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监管机构只有确保制定的各项规则标准得到贯彻落实,信息披露充分,才能开始向公众说“投资有风险”。

  为什么要进行投资?投资是财富的唯一来源。投资为什么能够使财富迅速增长?因为收益和风险相比较,收益是更高的。通常来看,财富积累大都是通过投资来完成的,无论是实业投资,还是股票投资等,都是如此。

  所以,既然监管重心要移到透明度上,就要保证投资者的起点是公平的。而至于结果会怎么样,我们不能保证。在起点公平的基础上,投资风险需要投资者自负。

  构建新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

  一个伟大的制度,一定要让所有人产生积极性,让所有人有梦想。构建新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金融的梦想所在。我们必须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关键一招,没有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创立三座丰碑之后,我们的资本市场发展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

  构建新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中国金融的梦想所在。我们必须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关键一招,没有开放,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开放让我们有了信心,开放让我们有了国际视野,开放让我们的

  产业有了巨大的提升,我们在开放的竞争中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开放也让我们在世界舞台上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前行。所以,我们一定要走继续开放的道路,特别是在金融和资本市场领域。

  近期,大家都在热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认为,“双循环”不是要回归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而全、大而全,都不是我们的目标。中国有远大的目标,不是走计划经济的老路,不要与计划经济相混淆。一个伟大的制度,一定要让所有人产生积极性,让所有人有梦想。中国现在的成就来自于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人的所有积极性。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向前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40年来最宝贵的经验。

  完善三大硬条件 增强三大软实力

  没有科技创新能力,市场是无法健康成长的。市场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来自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对产业的渗透和制度的推动。当前,有些企业业绩很好但市值上不去,主要就是因为缺乏科技的力量,缺少了市场对科技部分的定价,只有装上科技的翅膀,公司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价值重估。

  梦想有了,就是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然而,国际金融中心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经过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完成。如何达到梦想的彼岸?我认为,需要有三大硬条件。

  第一,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要激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让其释放自身的能量,这很重要。市场化改革,是保持中国持续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第二,坚持走开放的道路。所有国际金融中心都是和它的国际贸易连在一起的。无论是早期的威尼斯,还是16世纪的阿姆斯特丹,还有17、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叶的伦敦,以及后来的美国纽约,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均与其国际贸易地位密切相关。

  第三,要有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没有科技创新能力,市场是无法健康成长的。市场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来自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对产业的渗透和制度的推动。当前,有些企业业绩很好但市值上不去,主要就是因为缺乏科技的力量,缺少了市场对科技部分的定价,只有装上科技的翅膀,公司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价值重估。

  在不断改善上述三大硬条件的同时,还要不断增强三大软实力。

  一是坚实的法治基础。让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特别重要,因为要外部投资者来,法治基础不筑牢,外资是不愿进来的,他们是要有预期的。这个市场预期的第一保障就来自于法治,现在境外投资的占比约为3.5%,未来要实现15%左右的外部投资者。但法治基础不坚实,就无法吸引外部投资者来中国。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在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开始向国际接轨。相对而言,目前我们距离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法治环境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下,我们要不断改善法治基础,让全世界投资者相信中国的发展,努力地朝着依法治国的道路前行。

  二是契约精神。契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公平的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中国要想真正走向现代社会,契约精神非常重要。

  三是透明的信息披露,这是市场的基础。

  当然,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但是道路很清晰。要构建新时期的国际金融中心,上市公司等各市场主体对实现这个目标均负有很大的责任。

  (本文由记者 祁豆豆 朱文彬 整理编辑)

  ■作者简介

  吴晓求

  吴晓求,江西余江人,1959年2月生。著名经济学家,金融证券研究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吴晓求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研究,是中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

  著作包括《金融危机启示录》《中国资本市场: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梦想之路——吴晓求资本市场研究文集》《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中国资本市场分析要义》《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资本市场》《市场主导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在中国的一种比较研究》《证券法篇.海外证券市场案例(上、下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国的战略选择》《现代金融:理论探索与中国实践(第五辑)》《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变革》《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