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例引入战投案获放行 定增监管边界或趋明晰

2021-03-19 07:59: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邵好

  去年一波三折的定增引入战略投资者(下称“战投”)选项,在今年悄然落地。日前,德邦股份、先导智能定增方案先后获放行。

  “目前没有获得任何来自监管方面的口径,但从已有交易和市场反馈来看,我们认为定增战投选项已经进入了实操阶段。”有资深投行人士表示,这对定增市场的影响巨大,不少投行和专注定增的机构正深度研究先导智能、德邦股份的交易细节,希望从中找到适用战投选项的边界。

  边界究竟在哪里?是36个月限售、派驻董事,还是产业协同?目前市场上几乎无人知道准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先导智能等方案过会的同时,仍有一些案例因“战投”标准而撤回定增申请。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过会案例无疑会刺激市场,随着更多交易尝试战投选项,这条边界将逐渐清晰。

  “应该不是一事一议”

  德邦股份3月9日公告称,公司定增方案已经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批文。这意味着,德邦股份可以择期启动并实施定增。

  对定增市场来说,德邦股份这一交易非常具有典型意义。按照公告,公司计划按照锁价发行的方式,向韵达股份发行6673.91万股股份,募集6.14亿元资金用于转运中心智能设备升级、IT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在此次交易中,韵达股份被视为战略投资者,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战投”这一表述在2020年的定增市场中备受关注。2020年2月14日,证监会发布实施再融资新规,对多项核心条款作出调整,其中最为市场关注的创新点,是“引入战略投资者”选项——符合该选项的投资者,可享受“锁价八折”和“18个月限售”条件,明显优于其他财务投资者的“待遇”。

  由于“优惠”力度大,该新规推出后很快获得上市公司和机构追捧,宣布引入战投的预案层出不穷。然而,有关方面很快意识到,“战投”标准表述过于模糊,可能存在套利的空间,便“口头指导”相关方案撤稿。一时间,使用战投选项的定增或改或撤,连被视为标杆的凯莱英引入高瓴一案也宣布调整。

  就在锁价定增方案几乎匿迹,战投选项无人问津之时,先导智能却在3月11日宣布,公司引入宁德时代作为战投的定增项目,获得了深交所审核通过,后续将报中国证监会履行相关注册程序。

  如果说先导智能定增获得深交所通过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德邦股份引入韵达股份的定增拿到了批文,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监管的态度。

  “我们很关注这两单交易,也到处打探了监管讯息,可以明确的是,这应该不是一事一议。”有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基本要求明了

  怎样才能像先导智能、德邦股份一样,用上战投选项并获得监管通过呢?上述投行人士建议,对照再融资新规中的表述逐条分析,虽然不能保证一定对,但方向应该是明确的。

  先来看2020年3月20日发布的监管问答,问答对战投列出了几点要求:具有行业战略性资源,愿意长期持有大比例股份,能够委派董事。基于官方表述,逐条来分析先导智能、德邦股份的交易细节。

  首先,持股时间。再融资新规要求战投“18个月限售”,而先导智能、德邦股份的定增方案中,宁德时代、韵达股份均延长持股锁定期至36个月,相当于在新规要求上翻了1倍。

  其次,派驻董事。上述监管问答要求,战投应委派董事实际参与公司治理,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在德邦股份的定增方案中,韵达股份明确将提名一名非独立董事。在先导智能的方案中,宁德时代也表示将向公司委派一位董事。

  再次,战略协同。监管问答要求,战投应具有同行业或相关行业较强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宁德时代、韵达股份均为与公司能形成协同的产业龙头,从其表述来看,能够提供的战略资源也经得起推敲。

  最后,战略协议。先导智能、德邦股份的方案中明确提到,上市公司与战投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甚至明确了合作细节。

  上述投行人士认为,36个月限售、派驻董事、战略协同应是使用“战投”标准的基本条件。其中,36个月限售和派驻董事比较容易操作,而究竟什么样的合作算是战略协同,仅从两个方案尚难以找到明确的界限,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仍需更多尝试

  使用战投选项的条件是否只有上面几个?有投行人士认为,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3月18日,万达信息宣布终止定增,并称是“基于政策原因”。回看万达信息的定增方案,中国人寿拟以战投身份包揽20亿元定增,并承诺锁定36个月;中国人寿已是万达信息的第一大股东,并派驻了多名董事;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已经展开合作。

  仅做上述对比,万达信息的定增方案与先导智能、德邦股份的方案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为何万达信息撤回了方案呢?

  上述投行人士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究“过”与“不过”方案的差别,除了再融资新规和监管问答中提到的内容,战投的身份、资金的来源、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经营状况等指标均会系统考虑。

  “先导智能这样的标志性案例一出,市场已经有了反应,一些上市公司和机构已经开始打听如何操作了。”上述投行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