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将海南自贸港这篇文章做大、做长、做实、做好

2021-04-13 08:05: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潘林青 朱文彬 黎灵希 张雪 罗茂林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从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到建设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自由贸易港,海南再次站在了发展新起点。

  “海南曾错失不少发展机会,建设自贸港是海南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在海南开启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3周年之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向已经铺开的自贸港建设蓝图,迟福林表示,只有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加快制度集成创新,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海南才能把握机遇,跳出发展“怪圈”,把建设自贸港这篇文章做大、做长、做实、做好。

  明确大方向为长远建设打基础

  上海证券报:2018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您如何看待过去3年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取得的建设成果?

  迟福林:岛屿经济体的发展出路在于开放。过去3年,首先的变化是,海南在如何扩大开放方面找到了一条根本性出路。即以自由贸易港为载体,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以面向东盟为主,建立海南对外开放新格局,使之在我国打造重要开放门户上发挥独特的作用,成为区域性重要开放门户。

  这也改变了外界对海南未来中长期发展的预期。过去海南给大家的印象就只有旅游业,现在这里将成为中国适应内外投资的重要区域,成为中国市场与东盟市场的交汇点,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市场。

  同时,海南自上而下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近年来,海南在如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一定进展,比如企业自主登记制度等。

  我认为,过去3年海南吸引了多少家企业、签订了多少项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海南明确了发展大方向,这为未来的长远建设打下重要基础。

  上海证券报: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海南应如何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实现高水平的开放?

  迟福林: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海南能否成为中国市场连接东盟市场的一个战略枢纽,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市场。

  首先,海南能否建设成一个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商品交易市场。2022年1月1日RCEP协定正式生效后,海南农产品价格优势将明显下降,那海南能不能成为一个热带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运输、冷冻的基地?既可以对外出口,也可以向国内输送。这样就需要建立面向东盟、以各类热带农产品为重点的相关交易市场。

  其次是旅游市场。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都希望将海南设为游轮目标地,彼此结成“南海旅游经济圈”。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能否利用中央对海南建设邮轮母港的支持,快速建立面向南海,尤其是面向东南亚各国的旅游市场?

  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例如金融市场的建设,以及人才市场的建设。海南和东南亚国家的交流离不开人才的引进,海南能否和相关国家签订人才引进协议,成为人才交流市场,同时率先建立劳务市场,这也值得期待。

  自由贸易港建设离不开制度创新

  上海证券报:您此前提到过“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应努力在制度创新等方面实现大的突破”。怎样的创新算是大的突破?海南应该如何在制度体系创新方面实现突破?

  迟福林:在我看来,制度创新的核心要有这几条:第一是以高效运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行政区划体制的调整和改革。第二是立法体制的调整。在全国人大出台自由贸易港法的同时,建议调整省一级的立法体制,建立专门立法机构,在省人大的直接领导下,借鉴世界各国自贸港的立法经验,让海南自贸港立法高效、专业。第三是司法体制创新。国际化的、权威的、公正的仲裁,是司法体制中的重要环节。司法体制创新要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经过权威的、高效的司法调解解决问题,减少企业的各类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资金成本。

  制度创新涉及的问题很多,实现制度集成创新的重要载体,就是行政体制、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的调整。只有这样才使得制度创新和自贸港建设进程相一致,才能给自贸港建设提供一个制度性的重要保障。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海南建设自贸港需要怎样的金融体系和资源相匹配?

  迟福林:要相信市场是配置金融要素的决定性力量。当然,为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海南需要加快培养各类金融人才。

  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资金自由流动、跨境资金流动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人才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在的关键是如何逐步采取措施,鼓励各类资本进入海南。

  看海南金融市场发展,既要看到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思考如何改变这一局面,更要看到市场对于迅速改变这种金融基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发挥海南优势 把握开放机遇

  上海证券报:与新加坡、迪拜等国际知名的自贸港相比,海南如何去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竞争优势?又可以有哪些独有的发展之处?

  迟福林:首先,要学习借鉴新加坡、迪拜等在自贸港建设的一般经验以及成功做法。

  其次,发挥海南的独特优势。海南应通过实现全岛同城化,充分利用全岛资源优势,形成合理的布局。而海南要做到“特”,就要充分利用好海洋资源,比如旅游、油气资源开发、渔业发展等。

  环境是海南的鲜明优势。海南一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如果能够率先实现低碳生活、碳达峰,使绿色发展走在全球前列,就会明显增大海南的吸引力。

  上海证券报:海南建省33年来,曾经历多次重大改革,但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您认为有哪些经验教训可以总结?

  迟福林:从海南开始提出建立特别关税区,到国际旅游岛,到洋浦自由工业港区,再到建设自贸港,中间经历了许多曲折。从33年发展历程看,海南最大的机遇是开放。

  海南建省之初是全岛开放,但是没有抓住机会,再加上某些条件的变化,区域大开放错失重要机遇。后来又研究产业开放,产业开放的突破口在旅游,所以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可是国际旅游岛产业开放政策和区域开放不结合起来,产业开放政策就难以落实到位。例如免税,为什么国际旅游岛时期免税的市场规模只有一点,建设自贸港后免税迅速发展起来?就是之前的优惠政策、具体政策和管理权限不一致,所以产业开放政策,一定要和区域开放的制度创新连在一起。

  上海证券报:对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您还有什么建议?

  迟福林:我认为海南一定要把自贸港这篇文章做好。

  首先,自贸港是篇大文章,不能做小了。建设自贸港首先是一件国家大事,海南不能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一定要把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目标相结合,才能把事情做大。

  其次,自贸港这篇长文章,不要做短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南自贸港建设提出了3个重要时间点:202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分阶段、分步骤建设海南自贸港。这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

  再次,自贸港是一篇实文章,不要把它做虚了。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南仍有差距。海南一定要敢于直面问题所在,不能仅仅是喊口号,而要采取实际性步骤将每一个政策真正落地。

  最后,自贸港这篇好文章,不能做歪了。比如之前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时,国家批准海南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但有人就想借机搞赌场。有时候如果急功近利,就常常容易把一件好事做歪。

  海南要主动有为,将自贸港这篇文章做大、做长、做实、做好,才能够不错过这次重大的历史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