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徐征:培育新兴业务 让传统企业不传统

2021-05-12 07:47: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良

  □近年来,上海建工培育了六大新兴业务,分别是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

  □上海建工希望做到“传统行业不传统”,通过新兴业务的培育,助力公司业绩实现持续增长。目前上海建工的六大新兴业务增速都比较快,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等业务的年增长率均超20%。

  □从绝对数额看,城市更新业务增长最好,从增幅比例看,生态环境和水利水务居于前列。预计“十四五”期间六大新兴业务营收规模占比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

  在浦东开发建设中,少不了上海建工的努力与担当。它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浦东的开发开放中发展壮大,此后又在全国化布局中,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战略,它在用精品建筑成就别人“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飞速发展的传奇。

  2003年营收100亿元,2013年达1000亿元,2019年又突破2000亿元,上海建工的“加速度”,既是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侧影,也是该公司长期服务与融入国家战略的成果,这是上海建工安身立命的发展秘籍。

  “一家企业的成就最终体现在它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的价值。上海建工2020年营收继续两位数增长,净利润有所下降,但下降的绝对数额不大,经营订单的合同额保持两位数增长,这3个数字表明公司的发展依然稳健。”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如是说。

  2020年,上海建工经营规模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手订单进一步充实,公司首次稳步迈入世界500强,排名第423位。在财富中文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中,徐征成为上榜的唯一一位建筑行业企业家。

  及时果断布局海南市场

  从一家地方国企成长为中国建筑行业龙头企业,从地方性工程承包商逐步转型为全球一流的建筑服务商,上海建工在发展中不断强化“国家队”意识,积极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对市场时刻保持高度敏感,努力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

  从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到建设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自由贸易港,海南再次站在了发展新起点。近日,上海建工与中国旅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在参与海南自贸港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在投资开发、建筑设计咨询与建造、商旅服务等相关领域与产业方面多渠道、多维度的合作。

  “早在海南建设自贸港政策尚未发布的时候,上海建工就在海南做前期的市场调研。在国家宣布海南建设自贸港后,上海建工对海南进行了战略布局。”徐征告诉记者,首先,上海建工在海南成立公司在全国市场上唯一的区域总部,公司的所有产业链所属的子公司都已完整地进入海南市场,形成产业链联动;其次,根据海南的政策,上海建工在当地成立了属地化公司,近期公司还将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全面参与海南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保障房建设;再次,上海建工旗下建材科技板块将在海南设立工业化制造的生产基地。

  “事实上,上海建工海南业务布局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显效,到今年一季度,合同规模大约200亿元。未来海南市场将成为上海建工业务增长的重要一极。”徐征说。

  希望做到传统行业不传统

  资本市场的生生不息,除了不断有新公司上市,也离不开传统产业的“老树发新枝”,上海建工是个典型案例。

  徐征表示,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但上海建工希望做到“传统行业不传统”,通过新兴业务的培育,助力公司业绩实现持续增长。目前上海建工的六大新兴业务增速都比较快,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等业务的年增长率均超20%。

  “这些业务未来可能都会作为上海建工在市场上的新载体,与资本市场进行对接,为公司的业绩提供成长空间。”徐征说,“只要符合分拆上市条件的,我们都会进行准备,前提是首先把自己做好,把事情做好,纯粹炒概念的事情我们不做,无论以什么形态出现在资本市场,它们都应该具备一个特点——可成长。”

  事实上,自A股公司分拆上市新规发布后,包括上海建工在内的诸多大型国企跃跃欲试。2020年6月,上海建工旗下“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建工建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举行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徐征将建材科技的分拆上市视作上海建工继1998年A股上市、2011年整体上市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然而,好事多磨,今年1月,上海建工宣布终止建材科技分拆上市方案,并撤回相关上市申请。

  “我们不会就此打住。”徐征表示,上海建工旗下的建材科技虽然撤回了申报材料,但公司上下将建材科技分拆上市的决心依然坚定。公司将对建材科技在业务结构、科技水平方面进行一些优化,然后适时向监管层提出分拆上市的申请。此外,徐征还透露,上海建工正在就其他一些业务进行内部梳理整合,对于潜在的可分拆上市的资产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待条件成熟后推向资本市场。

  新兴业务占比未来有望提高至25%

  上海建工的新兴业务并非凭空而出,其发轫于公司雄厚的建筑全产业链这个生态丛中,发展后劲不可小觑。

  据介绍,近年来,上海建工构建了五大事业群,分别是建筑施工、设计咨询、房产开发、城建投资、建材工业,培育了六大新兴业务,分别是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上市公司将五大事业群与六大新兴业务有机联动,推动协同发展,实现建筑全产业链的增值效应。

  “从绝对数额看,城市更新业务增长最好,从增幅比例看,生态环境和水利水务居于前列。”谈及这些新兴业务,徐征不禁喜上眉梢,他预计“十四五”期间公司的六大新兴业务的营收规模占比可以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

  四行仓库、和平饭店、上海音乐厅、大世界修缮及锦沧文华等成为城市有机更新典范,老旧住房春阳里、承兴里石库门以“留改”模式改建,商业建筑百联世茂、第一八佰伴等实现焕新升级。南京科举博物馆、南昌万寿宫、百年济南成丰面粉厂保护性加固修缮等项目,推动上海建工“城市更新专家”品牌走向全国。

  徐征介绍,上海建工的城市更新业务主要分三块:一是旧改及保障房建设,现在许多主流房地产企业都进入了旧改领域,对上海建工而言,旧改更是企业的一份责任;二是参与城市风貌修复保护,保持城市肌理文脉,比如上海建工旗下一建集团承建的黄浦区123、124地块项目中的比乐中学旧址,在数字化精确控制下,整栋7500吨建筑转向60度,移动65米,创造了上海保留建筑位移的又一新高;三是上海建工有自己的城市更新研究机构,拥有许多专利,其中一些科研成果有望获得产业化发展。

  在土壤治理业务方面,有个项目让上海建工引以为傲。作为上海污染体量最大、治理难度最大的修复项目,前身为染化八厂的桃浦603地块已基本完成污染修复工作,进入收尾阶段。桃浦603项目建设之初,上海建工土建及环境修复技术团队集思广益,通过仔细研究项目详细数据制定施工方案,提出了“土壤修复+开发建设”的创新理念,以及“修复工厂+智慧管理”的集约化数字化新修复模式。

  据了解,“修复工厂+智慧管理”这种集约化数字化的修复模式,是上海建工在此类大型复杂环境修复项目上的首次尝试,公司项目团队以信息化为辅助,利用现有的旧厂房等设施,建立起区域污染“修复工厂”,并开发了“智慧化管控平台”。在项目现场,“智慧化管控平台”相当于项目部的AI大脑,有效提升了公司项目安全管理水平和综合管控能力,做到土壤修复全过程可追溯。

  “目前公司土壤治理业务的产值规模在8亿元左右,这个行业不在于大,在于能力优。”徐征表示,“土壤治理业务不能只做简单的事情,我们希望能将这项业务尽全力做好,并打造出成长空间。上海建工一定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己研发的设备和产品。从桃浦603地块可以看到,上海建工的土壤治理完全是一种工厂化生产流水线式的治理。如果我们的探索成功了,对整个行业的进步会大有好处。上海建工未来要成为这个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

  坚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

  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时代将至,全面向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众多建筑企业的核心战略。建筑产业链上的设计、建造、设备、制造、采购、运维、更新等环节,如果能得到数字化、工业化、智能化、智慧化、绿色化的赋能,建筑行业将开启新的成长空间。

  上海建工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实践出真知。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定来自业务需求。”在徐征看来,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创新业务模式,“当前,数字化技术路径的选择很多,成本也不低。一方面,我们认识到数字化首先是满足业务需求,根据需求寻找技术成本与数据分析价值的最佳结合点,满足工程建造需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是创造业务需求,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业主提供附加值服务,与业主共创经济和社会价值。”

  徐征举例称,针对医院建筑专业机电系统繁多、运维难度高的现状,根据上海东方医院需求,上海建工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基于BIM的智慧运维系统,犹如建立了一座“虚拟医院”,一部手机就可以看到医院大楼30多项系统是否运行顺畅,实现在线报修服务管理,在医院智慧运维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再如,针对上海音乐厅文物建筑保护需求,上海建工在1年的修缮中,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基于5G+BIM的历史建筑全生命期数字孪生平台,对这座建于1930年的音乐厅进行了实景逆向建模,为历史建筑数字模型整合、历史信息集成、传统工艺传承、特色部位保护、健康安全监测、智慧运维管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在行业内尚属首次,极大地提升了修缮效率和效果,拓展了文物和历史保护建筑等城市更新业务的发展空间。

  此外,上海建工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的整体钢平台爬升模架装备安全智能监控技术、钢结构现场焊接机器人、小型智能化拆除机器人、设施设备智能巡检机器人、地下污水厂巡检机器人、全尺寸3D打印人行景观桥等,不仅提高了建造效率和质量、扩展了应用前景,也促进了业务创新。

  “上海建工在20年前就确立了‘建筑,成就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提出了要以无限智慧和辛勤劳动构筑完美空间,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望,它一直激发着我们的改革和创新热情。我相信,只要抓住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建筑业必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徐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