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着波涛,织一张港通天下的“网”

2021-06-24 07:43: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林淙 吴正懿

  港口的温度总要比市里低一些。6月的海风裹着细雨扑面,让浪的咸湿在鼻腔里翻滚。

  港口的热度比周遭的气温还高上几摄氏度。远航而来的超大型集装箱货轮沿着码头岸线一字排开,近处集卡穿梭如流、吊臂上下翻飞,一派繁忙景象。

  置身宁波舟山港的码头,依山傍水的地理大环境,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微缩景观”:向东是大海,无数航线在此交汇再出发;背靠是青山,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堆得很高,将“天梁无尽青”的景色分割成两半。

  怎么形容大海与当地人的关系?一桌鲜掉眉毛的海鲜,一口带着海味的吴侬软语,一群走南闯北、劈波斩浪的人,无不在向初到这里的记者诉说着他们与海的深情。

  在一线当了24年桥吊司机的劳模竺士杰,对此最有发言权。1998年从宁波港技工学校毕业后,他亲眼看着桥吊一步步“长大”“变高”。“从28米到后来32米再到现在的42米、45米、49米,桥吊高了,港口接卸的箱船大了,进出的集装箱也更多了。”

  这种变化,被时间镜头进一步放大。

  在梅山港区,记者见到了1997年出生的小伙张科杰。他告诉记者:“最开始我们都是坐在20多米高的龙门吊司机室里操作的,一天在里面待12个小时,还得一直弯腰盯着看。现在,只用坐在办公室里远程操控就行了。”他把远程操控戏称为“抓娃娃”,还是“一个人可以抓三五台”的那种。

  科技创新对港口的改造,绝不仅限于把劳动力解放出来,更在于对作业精度和技艺准度的不断突破。

  在激光定位、远程操控等“黑科技”面前,有着“老手艺”的竺士杰也甘拜下风。“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远程操控笔来写字,这个连我也做不到。”

  “60后”的龚世杰眼里,盛着一部宁波舟山港从河埠码头到港通天下的发展全历史。“我在北仑矿石码头干了30多年了,见过很多变化,也有幸见证了一些始终没变的精神传承。”透过这双眼,我们看到了老一代建港人炸山填海、肩挑手拉、负重进取的精神内核,逐步沉淀为今天宁波舟山港“爱港敬业、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

  将宁波舟山港沧海桑田的变化史,浓缩成短短数天的调研路,记者看不完大海在这片土地上冲刷出的印记,亦道不尽这片土地对海的深深眷恋。

  不会说话的宁波舟山港,道出了一个最美妙的中国故事,书写了一段港通天下的传奇。它像一艘巨轮,驶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梦想和速度,运回了来自全世界的惊叹与瞩目。

  这,便是宁波舟山港的“硬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