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因塑造新沪商群像 企业家精神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1-12-07 07:07:5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冬赋 刘礼文

  “一腔爱国情,赤诚映心房;一颗敬业心,追梦为图强;一条诚信路,大义肩头扛;一生进取心,家国情怀亮……”《沪商之歌》大气凛然、激情洋溢的歌词,将上海企业家赤诚激昂的精神面貌展露无遗。

  企业家精神,是具有时代感的符号。新中国成立后,以荣毅仁、刘靖基等为代表的知名沪商,诠释的是实业救国;改革开放后,在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上,开拓进取、敢闯敢试,成为新一代沪商企业家的显著品质,也造就了一批征战资本市场的行业龙头。

  今时今日,一群扎根于黄浦江畔的科学家,凭借着对科学技术的痴迷、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为企业家精神注入了独立自主、求真务实、国际视野的新内涵。这种新内涵,成为上海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

  画像:学霸们的创新之路

  高学历学霸、专注技术领域、全球视野、创新驱动……这些特质是上海民营科创板企业掌门人的粗略轮廓。

  记者梳理40多位上海科创板公司董事长的履历发现,其中有六成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公司主营业务专注高精尖领域。他们有的是具有全球视野的海归精英,有的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技术达人”;他们或是攻克了一项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或是探明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今年64岁的刘修才,拥有耶鲁大学医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双料”博士后背景。他所专注的合成生物学,是以生物质为原材料或运用生物方法进行大规模物质加工与转化,为社会发展提供低碳新材料和生物能源,生产过程绿色、条件温和且具备经济性。

  这名生物化学博士,并未把生物制造简单看成一门生意,而是将其置于一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的宏大命题之中。刘修才说,生物制造能够在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材料、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轻量化以塑代钢等多个方面为“碳中和”提供解决方案。“不要把‘碳中和’做成一个赚钱的事,它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在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驱使下,刘修才带领凯赛生物打破了跨国公司在我国尼龙行业的垄断格局。

  颠覆性创新的标签,同样适用于格科微。学霸赵立新用了18年时间,率领格科微一跃成为出货量全球第一、销售收入全球第四的行业领军企业。

  创新是赵立新骨子里流淌的东西。早在青少年时期,他便凭借全国青少年创新发明一等奖,被保送至清华大学。开启创业这扇“冒险之门”后,不走寻常路的性格,又让这个湖南伢儿一路披荆斩棘。“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创造的核心技术,不可能走得长远。”55岁的赵立新在忆及往事时侃侃而谈。

  最高级别的胜利是赢得对手的掌声。赵立新告诉记者,技术上的拔尖,让格科微赢得竞争对手的认可。在全球图像传感器芯片领域,索尼和格科微都是大玩家。但格科微在COM封装专利上的突破创新,实现了经济和性能上的双突破,索尼对此非常赞叹,为此双方在封装上展开了合作研发。

  因创立了国内首家“不休学、不退学”的大学生科创板上市公司,泰坦科技创始人谢应波的创业故事传遍了上海滩。早在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谢应波发现了国内实验室的科研物资存在采购价格高、周期长的问题。于是,以世界500强赛默飞等行业巨头为奋斗目标,他带领团队走上了国内科学服务的新赛道。如今,泰坦科技已形成科学服务领域的自主品牌矩阵和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认为,要打胜仗不能因循守旧,我们企业必须加大创新的力度。同时,创新是个革命性的变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一万辆马车还是马车,只有把马车变成了蒸汽机车,才是创新、才是发展。

  变化:从工匠精神到科学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变迁,科创板企业家与传统领域企业家的精神承载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有胆识、能吃苦的上海企业家茁壮成长,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企业家队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副院长朱宁认为,相较之下,科创板公司的企业家们具备三方面特点:知识水平整体较高、至少具备一项专业技术能力、对自身所处行业的国际化趋势捕捉敏锐。

  “由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相较之下,在早一批上市的上海企业创始人身上,更集中体现出了一种忍受艰苦的逆商精神。”荣正资本创始人郑培敏认为,在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内,国内经济水平、技术水平有限,这一阶段的创业者需要忍受技术短期、资金短期等困难。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让这批创业者在一次次磨练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年逾70岁的宏润建设董事长郑宏舫是浙江宁波人,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开始来上海,只是想过上比在农村更好的生活。随着改善生活的目标实现,企业也随之越做越大。”

  怀揣着养家糊口质朴初心的弄潮儿,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逐渐沉淀出“工匠精神”的企业家气质。创立了晨光文具的陈湖雄即是典型。创业之初,因金融危机失业的“销售大王”陈湖雄,选择了模仿的路子。完成“跑马圈地”的第一步后,陈湖雄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更宏大的目标——成为文具业的Swatch,这对晨光文具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锤炼技术的过程中,陈湖雄带领晨光文具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生产研发体系。“我们的技术一度精湛到能把笔的球珠做到0.38毫米,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生产设备的精密程度和生产欧米伽手表是一样的。”

  在朱宁看来,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强调动手实践和实事求是。两者的区别在于,科学精神更多了一份求是精神,即追求真理、自由探索、理性批判、严谨求实。

  “用我们圈内的话说就是,科创板让一群理工男有了成为企业家的机会。”优刻得董事长季昕华笑言,科创板的灵魂是“科创”二字,是技术专家的“圆梦地”。

  刘修才认为,科学家背景的企业家,更要用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家精神,作为企业发展的愿景。这一群体应具备在纷繁的表面下作出独立判断的能力。“公司管理层不能只考虑这个项目今天赚多少钱,明天能占多少市场份额。企业家的格局眼界,如果被财富裹挟,必然会毁掉这批高知群体。”

  思考:“科学家”型创业者短板待补

  “我们这个群体也有明显的短板。”季昕华告诉记者,科创板公司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技术很好,但商业化的过程比较难,“这也是大部分科创板企业的痛点”。

  季昕华进一步分析说,原因在于,科学家背景的创业者,研发能力强,管理能力却相对薄弱。“大部分科学家更热衷于和技术打交道,如何帮助这群科技人才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取长补短,是个重要的命题。”

  宋志平在定义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时曾表示,科学家和企业家都讲创新,但科学家的创新并没有短期的效益企图,企业家的创新则必须和效益紧密相关,因为企业是有硬约束的,那就是效益和价值,如果不赚钱,再好的技术也起不到作用,这是企业家的创新逻辑。

  事实上,这一冲突点也曾在上海科创板企业家圈层中引发讨论。一名上海科创板公司董事长向记者透露,此前,有业界人士提议,组建一个由科创板企业家组成的“浦江兴和联盟”,把科创板企业家聚集在一起,互相学习取经。“但这个想法最终没能成行,原因在于大家并不认同聚在一起就能把课补齐。大家认为,与其自学,不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就像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也是技术专家,但他们身后就有一群精通法律、管理、销售、金融的职业经理人,所以我们很希望国内培养出一批优质的职业经理人。”该科创板公司董事长坦言,自己一直很想寻找一名职业经理人担任公司总裁,但苦于这类人才稀缺,一直未能如愿。“如果国内能出现一支梯队完整的职业经理人队伍,那么,对于科创企业而言,必将‘如虎添翼’。”

  “中国并不缺好商人,但超拔出群的企业家屈指可数。” 朱宁认为,一名卓越的企业家,不仅要有前瞻眼光、领导力、社会责任感,也要具备管理才能,具有销售、人才培养、产品设计等全方位能力。“倘若能补齐这群科学家型企业家身上的短板,将有利于国内催生出一批卓越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