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芯”力量

2022-02-24 07:52:3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兴彩

  张江“科学之门”效果图

  中国芯片看上海,上海芯片看张江。在这里,从晶圆制造到芯片设计,从设备材料到芯片检测,都一应俱全,完备的产业链正生发出强劲的双创聚集效应。

  为何张江的芯片产业能蓬勃发展,甚至成为上海硬科技的名片?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期陆续采访了芯片领域的创业家。

  提到张江“芯”事,集成电路圈人士感慨万千。在“硅工”眼里,这里是创业的沃土;在风投眼里,这里是掘金的热土;在全球科技人才的眼里,这里是最值得关注的“芯”高地。

  一个高瞻远瞩的开局

  近日,季丰电子完成了新一轮2亿元的融资。

  “非常抢手。”一家没有拿到份额的PE机构人士感叹,季丰的失效分析等业务是半导体极细分的领域,这充分显示了张江集成电路发展的纵深度。

  “1999年我来张江看房子,田野相连、荒草丛生。”提到跟张江的渊源,季丰电子董事长郑朝晖很是感慨,他那时怎么也不会料到,此后20多年,他会在张江工作、创业、安家,见证了张江崛起。

  北有中关村,南有珠江路。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子产业最红火的两个地方。那个时候,张江还犹如桃花源。郑朝晖回忆,“909”工程让张江迎来了华虹集团,但产业依然势单力薄。也正是在1999年秋天,上海启动了“聚焦张江”战略,后来这被视为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但张江集成电路真正开启大发展,源于中芯国际创立。

  2000年,离开了台积电的张汝京打算创业,在被最中意的香港拒绝后,他接受了上海的邀请,带领团队在张江创立了中芯国际。在当时,上马耗资10亿美元的大项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996年就进入张江集团工作的殷宏,见证了中芯国际的创立。据他回忆,张江打动张汝京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张江能够理解张汝京提出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理念;二是张江人务实的工作态度和提供的全方位服务。

  说到中芯国际,绕不过江上舟。时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江上舟,不仅深刻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性,其对中芯国际的引入、规划更充分显示上海高瞻远瞩、科学发展的战略眼光。在江上舟的主导下,中芯国际按照国际公司理念设立了股权结构及运营模式,大胆引入了美国高盛、风投基金华登国际等,这样的资本结构让中芯国际得以绕开瓦森纳协定的限制,更方便获得设备材料等,从而迅速切入竞争赛道。

  “那一代年轻人务实、吃苦,都憋着一股劲,为完成工作,连轴转24小时是常事,三五年后很多人就顶大梁了……”梁大松是最早一批进入中芯国际的“土著”,他参与了中芯国际三个厂的建厂,见证了张江和本土集成电路人热血沸腾的奋斗之路。

  仅仅用了18个月,中芯国际(一期)项目就建成。中芯国际在技术上紧跟国际主流,代工模式运营契合全球产业发展趋势。至此,张江确立了自己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模式,围绕中芯国际、华虹集团两大晶圆厂,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产业。

  一路自由奔放的成长

  中芯国际给张江发展集成电路铸造了一个桥头堡,但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才是张江面临的大课题。

  Boston Process Technologies,Inc(BPTI)执行总裁张健是最早一批回国的创“芯”人,他回忆道,那个时候,国内想发展集成电路的可不止张江,他经常带着各地考察团辗转在旧金山(硅谷)、波士顿。

  硅谷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宽容文化,迅速在张江生根发芽。张江崭露头角的产业前景吸引着全球人才、资本来到这片热土。张健在张江先后注册过波申光电通讯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等两家公司。“不用担心手续繁杂,张江管委会给予全程帮助。”

  “硅谷的风险投资人建议我回国创业,他说上海正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提及自己的创业历程,一位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董事长笑着告诉记者,2004年他到张江张衡路创业,最苦恼的事情是,一到下雨天不得不充当司机把员工逐一送到地铁站。“那个时候,张江软件、硬件都跟现在没得比呀。”

  一个强大的晶圆代工厂,犹如发动机,给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机遇,促使着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逐渐聚集到自己周围,芯原股份、展讯通信等一批明星公司犹如链上明珠,熠熠生辉。张江,逐步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芯”高地。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彭崧展示了一组数据:至“十三五”期末,张江高新区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备、综合技术最先进、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2020年集成电路行业产销规模达到1800亿元,占全市约87%,占全国20%。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1%,贡献全市98%的增量。

  记者注意到,在集成电路产业上,张江已成为孕育科创板上市公司的摇篮,目前已有16家集成电路类公司登陆科创板,还有更多的公司在冲刺IPO的路上。

  一直以人为本的坚持

  20年前,看好集成电路产业的不止张江。但回头看,张江一马当先,成为了全国产业链最完备的产业集聚区,并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张江集成电路成长的秘诀是什么?

  “张江和上海是不可分割的,上海有比较好的工业基础、便利的水路交通、水电能源丰富,还有上海交大、复旦等多家全国著名的高校……”提到张江发展集成电路的优势,作为上海人,张健深有感触。但他认为,张江集成电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以人为本”,海派风格的真抓实干、兼容并蓄、有所为有所不为精神充分体现在历任管委会领导身上,营造了一个可预期、长期稳定的营商环境,吸引、留住了那些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研发人员。

  万事开头难。上海刚刚开启“聚焦张江”战略时,中国本土的集成电路人才凤毛麟角、风险投资(PE/VC)也不成熟,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初期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怎么办?“别人去硅谷招商,我们去硅谷招人!然后政府牵头组建基金,对初创公司持续投资。”彭崧介绍,这说起来简单,但在那个时候,都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创新,全凭着一股闯劲、干劲。

  “一时冒尖的招商政策确实非常有吸引力,但企业更需要的是长期持续的稳定环境。”提及张江集成电路的“以人为本”,从硅谷回来的杨帆感慨万千。杨帆在回国创业时,他同时接到了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多个地区的邀请。最终,杨帆选择了政策“平平”的上海张江,他的小伙伴选择了另外一个“补贴”更多的地方。数年过去了,那个地方的扶持政策朝令夕改,小伙伴的公司早已成明日黄花。

  借鉴硅谷发展经验,张江吸收了硅谷的产业逻辑、投资模式、创新文化,并结合本土情况,进行了适应中国产业发展需要的机制创新,在战略定位上超越新竹,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重心由晶圆制造延伸到芯片设计、乃至更上游的设备材料,构建了更为多元化的产业创新链。

  一以贯之的硅谷精神

  最近两年来,一场此起彼伏的缺芯大戏在全球上演,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再度凸显。进入“十四五”,张江在集成电路产业上又有怎样的新追求?

  “促进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两极协同,力争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全市占比达90%以上。”2021年底,上海科创办发布《推进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到力争到2023年,涌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等。

  对此,杨帆分析称,张江在走硅谷的路,变得更软、更硬。在张江,集成电路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产业,而成为整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底座和核心,在驱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的同时,演绎自身的创新、成长故事。

  硅谷的秘诀是,每隔十年都会发展出一个新产业。自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仙童半导体制造出第一个集成电路后,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半导体和计算机硬件一直是硅谷的支柱产业,诞生了Intel、AMD等国际大公司。之后,硅谷进入软件时代、互联网时代,集成电路成为“幕后英雄”。

  张江“进化”的动力是什么?彭崧介绍,创“芯”,张江已将目光再度前移,站在全球科创中心的高度,开启科学城建设,在更基础的光学、材料等领域,铸造集成电路等产业更底层的成长力。杨帆补充说,张江更内在的驱动力是已融入骨血的“硅谷精神”。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硅谷,但硅谷的精神从来都是那一个:鼓励创新、宽容叛逆、容忍多样性。杨帆告诉记者,从肖克利实验室出走的“八大叛逆”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其中的戈登·摩尔、诺伊斯、安迪格罗夫再度叛逆,离开仙童创立了Intel。此后,仙童半导体人开枝散叶,硅谷和硅谷精神就这样诞生了。

  背负更宏伟的使命,张江还需要什么?

  一位芯片设计公司高管强调,张江集成电路产业之所以成功,源于张江站得高、看得远、早布局、持续支持;任何高科技产业、基础研究都适用这个规律,需要持续积累,不能大干快上。未来,张江还可以充分发挥区域龙头作用,通过溢出效应,带动周边乃至全国有产业潜力的区域,协同发展、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