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好企业”抓住上市“好机遇”——专访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谢善鸿

2022-03-01 07:54: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邵好

  苏州工业园区

  与蔚为壮观的资本市场“苏州现象”相比,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办公地点实在是“其貌不扬”。穿过不大的门厅,记者乘坐电梯来到了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见到了局长谢善鸿。

  短短几年间,“苏州板块”为何能在资本市场异军突起?在支持企业发展中,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目标下,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又有哪些新举措?

  面对这些问题,谢善鸿畅所欲言,分享了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在助力苏州资本市场高地建设中的新角色与新使命。

  上海证券报:资本市场“苏州现象”备受瞩目,上市挂牌企业数量在全国大中城市保持前列,能否介绍一下苏州上市公司数量的变化历程?您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谢善鸿:苏州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速度与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密切相关。2015年末,苏州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0家,从0家到100家,用了20多年;而从100家到200家只用了5 年半。近3年,苏州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连创历史新高,2019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首次突破20家,2020年新增上市公司29家,2021年新增42家。应该说,是苏州良好的产业基础,加上近年来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让苏州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驶入了快车道。

  上海证券报:“苏州板块”制造业公司较多,尤其是电子、机械制造、医药生物等,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和未来走向?

  谢善鸿:苏州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历来是制造业重镇。改革开放以来,发达的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使得苏州拥有了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491个工业小类,产业配套能力强。近年来,苏州市委、市政府围绕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群培育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了“政府+中介组织+企业”的产业培育框架,针对薄弱环节开展补链行动,进一步加速新兴产业发展。2020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稳居全国城市前三,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51%和55.7%,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万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产值均突破万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近年来,苏州新增上市公司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主,是前期多年培育的一个结果。目前苏州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约75%,制造业企业占比约80%,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约85%,上市公司以一个企业集群形式侧面展示了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

  苏州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未来苏州将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集群,促进创新主体广泛聚合、创新活动高效协同、创新效益充分显现;同时,加快培育壮大新兴动能,做强重点产业集群,强化数字经“新赛道”布局。今年苏州的第一会提出,将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集群,相信未来资本市场“苏州板块”将有更加亮眼的表现。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资本市场“苏州板块”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并复制?

  谢善鸿: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苏州对产业的前瞻布局奠定了企业上市的坚实基础;其次,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为苏州带来了历史机遇。这两个方面前面都有谈到,两者的结合点是,苏州多年来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所培育的产业,与资本市场改革重点支持的行业导向高度匹配,由此碰撞出了资本市“苏州板块”的时代红利。

  近3年来,苏州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7月22日,在科创板首批开市25家上市公司中,苏州有3家,其中,华兴源创以688001的代码成为科创板第一股。目前,苏州科创板上市总数达41家,居全国第三。2020年8月24日,在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后首批集中挂牌的18家企业中,苏州也占据一席之地。去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首批登陆北交所的企业中有4家来自苏州,数量仅次于北京。可以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北交所设立等改革机遇,苏州企业都有效抓住了。

  最后就是苏州良好的资本市场服务生态体系。从地方金融监管局的角度来说,按照“五个一批”总体工作思路(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挂牌一批),持续加强梯队化的上市后备企业队伍建设,是保障资本市场“苏州板块”稳步壮大的重要机制。此外,沪深交易所、北交所、全国股转系统等均在苏州设立服务基地,可以为苏州企业近距离提供精准培育服务。目前苏州A股在审企业近50家,其中已过会14家,形成可持续的上市后备企业梯队。

  上海证券报:在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方面,苏州采取了哪些举措?至今收效如何?

  谢善鸿:近年来,在支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上,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积极牵头打造和完善体系化的支持环境,支持上市公司在规范稳健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做优做强,实现行稳致远、基业长青。一是,支持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进行再融资,支持企业发行新型公司债券、REITs 等创新融资产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奖补。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等产品和服务,提升对上市公司融资服务的精准度。三是,发挥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制度创新优势,运用各类金融创新政策为上市公司跨境融资、境外资本跨境投资提供便利。

  此外,苏州建立了综合金融服务体系,通过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地方征信平台和股权融资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和政府配套政策的综合运用,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目前,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已注册企业22万多户,为近6万多户企业对接超万亿元融资。我们各个县级市(区)也都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比如: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构建了“股权+债权”的投融资服务体系,针对上市苗圃工程推出的“苗圃贷”,依托园区风险补偿资金池,可给予基础企业、重点企业最高达2000 万元的贷款,拟上市企业最高1亿元的贷款。

  上海证券报:苏州有较多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苏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怎样支持这类机构的发展,从而间接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谢善鸿:苏州有证券公司及营业部240家,其中法人证券公司1家。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超400家,管理基金总规模超4600亿元。苏州的法人金融机构、私募基金等从数量到规模,与北上广深等头部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苏州真诚地盼望更多机构带领优质资本支持苏州、加码苏州、深耕苏州,近年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吸引“金融活水”滋养和灌溉实体经济。

  针对券商的扶持,一方面,我们鼓励在苏证券公司勤勉尽责开展优质服务,比如,对服务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的保荐团队给予专项奖励。另一方面,鼓励金融中介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对新落户及机构升格的证券公司给予奖励。去年,国泰君安证券、中信证券、东北证券、西南证券、国信证券等在苏完成新设立或提升为一级分公司。

  如果说券商的作用是助力企业打开资本市场大门的“临门一脚”,那么股权投资机构则在更早期发挥着帮助企业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应对创业风险等作用。去年,苏州推动出台《关于促进苏州股权投资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细则,对于股权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投资苏州企业、股权投资人才来苏发展等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措施,吸引股权投资机构在苏州进一步特色化、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上海证券报:面向“十四五”,“苏州板块”要更好地发展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补强?

  谢善鸿:近年来,苏州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可以说迈入了资本市场“一线城市”行列,但对标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资本市场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上市企业数量方面。至去年末,苏州A股上市公司总数175家,在全国排第五、全省第一,但与北京(423家)、上海(386家)、深圳 (372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二是上市企业规模方面。苏州上市公司大部分为细分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隐形冠军,属于“小而美”,只见高原不见高峰,500亿元以上市值的企业仅4家,42%的境内A股上市公司市值低于50亿元。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四标杆一中心”目标,其中一个目标是打造“产业资本集聚标杆城市”,未来将围绕这个目标,积极营造资本围绕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探索运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苏州模式。一是打造上市培育工作的苏州品牌。进一步完善分阶段、多层次、全面化的培育服务体系,夯实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建设,助力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不断提升资本市场“苏州板块”影响力。二是推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引导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水平,支持上市公司围绕产业链开展并购重组,促进上市公司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做强做优。三是推动私募基金集聚发展。优化“募投管退”环境,吸引境内外知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苏集聚发展,引导资本活水投早、投小、投科技,面向未来培育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在苏州实现高水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