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 苏州模式能否复制

2022-03-01 07:56:4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邵好

  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总是吸引着各方的目光。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企业人员到苏州取经,希望学得一些先进经验,回去如法炮制,迎头赶上。

  苏州的经验能复制吗?答案见仁见智。

  从资本市场视角看来,近些年迅速壮大的“苏州军团”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文化底蕴、天时、地利、人和,每一个因素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反复发酵,最终共同促成了“苏州现象”的出现。

  如果把这一结论告诉到访者,他们大概率会悻悻而归。毕竟,国内没有几个城市能够靠着上海,也没有几个城市有浓厚的亲商文化。没有了这些优势条件,怎能将经验快速复制?

  但深入了解苏州发展历程,剖析其发展模式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并非难以复制。

  以昆山为例,改革开放之初,其全年GDP只有2.4亿元,是苏州六个县市里最穷的“小六子”,“穷土、恶水、血吸虫”是当时昆山的标签。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在苏南大地萌发,昆山眼看周边县市慢慢过上了好日子,咬牙从财政中挤出一点钱,搞了一个工业区。

  有了工业区,更需要有鼓励政策。为了引入上海金星电视机厂在昆山设立分厂,苏州出钱出地,赚钱时只分35%。为了引入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昆山人自己去南京、北京跑手续,全部弄好后给合资企业一个批准证书。

  靠着唯实、奋斗,昆山如今已成为全国百强县之首,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标杆。

  昆山从“小六子”到“百强县之首”的发展历程,何尝不是苏州崛起的缩影?底蕴、天时、地利、人和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是思想观念,是踏实行动。

  各地学苏州,是希望将苏州经济的发展模式复制到当地,本质上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市场规律,发展市场经济。从理论角度来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就需要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那么,一个地方要想发展,明确了资源禀赋之后,就要因势利导,发挥主观能动性。

  改革开放之初,基础薄弱的苏州就意识到,自己的资源禀赋是靠近上海,而如何把资源禀赋变为优势,靠的是用一切办法,解决外来企业落地生根的困难。

  30多年过去了,苏州总结出了园区经验、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三大法宝”。透过表象,“三大法宝”归结于一点,就是良好的营商环境:企业可以全力向前冲,后面还有政府源源不断的助力。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现在提到苏州,其核心竞争优势已经不仅是靠近上海,而是多年来形成的“亲商”文化、营商环境和产业集群,这些都是一批又一批苏州人潜心培养积累的宝贵财富,“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慕名而来的到访者,总是容易被苏州的发展现状所震撼,总是想着跟苏州企业聊一聊,能不能到其他地方投资设厂。而一听到苏州工业园区把多个政府部门整合为一,就连连摆手,直言太难了,学不了。

  企业愿意在苏州发展,是因为这里能够提供舒适的营商环境、丰富的产业资源,而不是引进一家上市公司能发多少奖励。毕竟,奖励只是一时的,企业发展、产业兴旺,需要政企和谐,相辅相成。

  就此而言,苏州模式不是不可复制,而是不容易复制。这需要地方政府真正从企业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企业发展着想,把鼓励与支持落在实际行动上,切忌虎头蛇尾,始乱终弃。好政策一以贯之,好企业自然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