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创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机制 让更多“小巨人”驶入快车道
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杨铿
“‘专精特新’企业是实现国内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也是国家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建议,从资金、服务、人才等方面入手,通过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来推动核心技术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真正成为产业化的“小巨人”。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要配套支持
在杨铿看来,通过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可有效促进相关领域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如何创新“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机制?杨铿从金融支持、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专精特新”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在“专精特新”领域同样存在。为此,杨铿建议,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支持。“由政府牵头建立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分领域的融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企业与资本的对接,最大限度促进创新和创业的热情,便于中小企业的‘上规’、上市培育。”
针对“中小企业在产业化发展中管理水平、扩产能力有限”的问题,杨铿建议,相关部门可联合行业具有技术标杆作用的“专精特新”企业,统一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实现行业共享,以此减少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为中小企业的工业化赋能。
杨铿认为,“专精特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应注重‘专精特新’特别是国家急需领域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引导高校、科研单位培育专项领域的人才。”杨铿表示。
完善机制促进干细胞产业大发展
“由于干细胞产业生命周期长、技术难度高,从整体上看我国干细胞产业还不成熟。”面对如何更好推动干细胞应用转化的问题,经过充分调研,杨铿建议,成立国家级、服务于干细胞全产业链的促进平台,解决核心“专利技术池”问题,着力于关键技术攻关和上中下游行业产业转化,有效促进干细胞产业链发展。
杨铿表示,基于目前干细胞产业技术的分散性,单个企业较难独立突破研发的技术难点。“如果构建‘专利技术池’,形成国家级的专利技术共享平台,将针对性地解决干细胞产业化中企业面临的分散性技术难题。”
在“专利技术池”形成之后,杨铿建议,国家级干细胞产业促进平台还应加快引导产业链前、中、后各阶段行业标准的形成,将相关行业底层专利技术汇总并形成行业“金标准”,行业标准的完善可使企业能够将资源用于提升核心技术,有效加速干细胞应用的转化。
“干细胞企业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要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的整合配合。”杨铿建议,建立全行业跨多个部门的联动机制,对优质项目产业化所需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向干细胞企业提供产业化所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