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资产创始合伙人朱超:寻找“资本盲盒”中的确定性

2022-06-27 14:29:16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林淙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林淙)2022年,港交所引入了SPAC这一全新的上市路径。“资本盲盒”的快速走红,看似是对“想象力”的激情押注,本质上却更像是一种对于“确定性”的胸有成竹。

  SPAC全称为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与传统IPO不同,SPAC上市主体并没有任何业务,而是一个只有现金的空壳公司。其主要通过IPO的形式集资,并以募集资金对未上市实体企业进行并购、整合,使目标公司通过和SPAC合并重组完成上市。因“靴子落地”前的诸多不确定性与博弈意味,SPAC亦有“盲盒游戏”的形象类比。

  6月10日,由嘉御资本创始人兼董事长卫哲、DealGlobe易界和Opus创富投行联合发起的Vision Deal HK Acquisition Corp.(下称“Vision Deal”)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是首个由个人发起人主导的港股SPAC,也是第二家在港交所上市的SPAC。

  Vision Deal之名,取自“有远见的交易”。而“远见”的背后,站着的是最大承配人AP资产基于经验积累、赛道分析、时点把握和市场洞察所做出的坚定判断与选择,投资3000万美金,占Vision Deal本次港股IPO发行规模超过20%。

  诚如卫哲所言,“在2022年的资本市场起伏不定和持续变化中,SPAC为部分拟上市企业降低了上市发行和定价的不确定性。”AP资产合伙人朱超给出的“入局”理由是,“SPAC是一个新兴的、拥有前景广阔的投资机会;AP资产又是一个正值壮年、朝气蓬勃的经济团队。二者的相遇,恰逢其时。”

  相信“人”

  投资就是“投人”的理念,构成AP资产选择Vision Deal的关键要素。

  官网信息显示,嘉御资本由前阿里巴巴CEO卫哲于2011年创立,管理美元及人民币基金资产总额约150亿人民币,是一家专注于新消费、跨境电商和出海品牌、技术驱动的企业服务、以及前沿科技领域的投资基金。

  朱超表示,“我们和卫哲团队结识很多年,同时非常了解他们整个投资的逻辑和理念。他个人的投资能力大家都很认可,我们认为他做SPAC后续带来或找寻的项目,在质量上会有一个不错的保证。加之,卫哲与易界的冯林团队在操作运营中的执行能力非常专业高效,这也让Vision Deal在上市过程中的流程走得相对顺畅。”

  对发起人能力的认同,与对其扎根赛道的看好相叠加。招股书显示,Vision Deal拟重点关注专门从事智能汽车技术;及具备供应链及跨境电商能力,从国内消费升级趋势中受益的中国优质公司。

  “香港的SPAC项目,很多还是以中国大陆庞大的市场作为支撑,面向全球寻找发展机会。”在朱超看来,无论是消费科技,还是新能源领域,未来皆大有可为。

  而对具体项目的甄别,最终仍要落脚于团队自身的“慧眼”。“专业化和国际化”,朱超如是介绍AP资产团队的两大标签。“目前,整个AP资产投研团队加上后台共有超过40位同事,核心团队拥有国际一线投行和顶级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管理经验。与此同时,我们又以中国背景作为AP发展的核心力量,从而实现对中国和海外信息的双向掌握。”

  “对新趋势拥有敏锐的嗅觉与捕捉能力”朱超形容AP资产是一家正处于青春期的公司,“每当有这种创新性、先驱性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们相对更加容易看到它、了解它,并最终抓住它。”

  另一方面,赢得背后LP的信任,维护投资人的核心利益,亦是AP资产立足、行远的应有之责。“术业有专攻。通过资管团队,一来免去了自己做投资搭建的过程;二来在风控上,我们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相当于建立‘防火墙’;最重要的一点是,投资一直是了解行业、了解宏观重要手段,我们具有产业赋能的可能。”

  相信创新

  始终相信创新本身的力量,以及创新所能激发出的无限活力,是AP资产求新求变的“动力源泉”。

  SPAC之“新”,毋庸置疑。“尽管在美股市场,SPAC已经走过了超过十年的发展历程。但对于港股市场而言,这完全是一个新事物。目前尚没有一家全部完成了De-SPAC,并看见资产装入后的涨跌情况。”朱超表示。

  其更“新”之处,则在于对传统上市方式与投资模式的突破。

  从投资人角度而言,朱超解释道,“SPAC大家先投的是挂牌上市的壳,之后这个壳再去找企业。这种模式在给了投资人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出一个二次选择的权利。待并购标的公布后,投资者既可以选择‘留下’,即持有股票;也可以选择‘退货’,即拿回本金。在这个过程中,可独立交易的权证,就属于投资‘盲盒’阶段可获得的额外奖励。”

  从企业家角度而言,朱超总结为,SPAC能让上市的流程变得省时省力。“经历过IPO的企业家应该都深有体会,从申报到排队到最终上市,是一个相对漫长且辛苦的过程。而SPAC在帮助企业完成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时间更快、成本更低、确定性更强。”

  “变”中,亦有“不变”。“SPAC并没有改变投资的本质”,在朱超看来,要达到投资人、创业者和发起人的多方共赢,最根本的要素还是基于企业基本面的良好发展,以及掌握资本市场的合适窗口,以做到各个维度的价值最大化。

  在此,朱超认为,在SPAC的运营里面,发起人既像是创业者,又像是投资人。“一方面,在寻找企业时,发起人充当的是一个长期陪跑企业的“伙伴角色”;另一方面,通过发起人的运作帮助企业完成上市,同时自身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企业的部分股权,所以这里完成的是投资人的动作。”

  “大家的初衷都是为了有机会投进一个比较好的企业,最后通过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升值,让全体股东分享更好的成长。”朱超表示。

  相信市场

  根据港交所要求,SPAC的并购目标公司须符合所有港股主板IPO规则。在Vision Deal上市前的108场路演中,被投资者问到最多的问题便是——如果一家企业能够IPO,为什么还要通过SPAC曲线上市?

  面对这个问题,朱超的解读是,“个人判断,目前整个香港市场正处于一个历史低位。很多标的当前的估值是很低的,蕴含的潜力是很大的。同时,中国还拥有新经济相关的包括消费、汽车等等大量的优质公司。这对于处在新产业链迭代过程中的创新企业而言,也是一个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而SPAC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为投资者资产配置提供的一个新选项,帮助他们更快寻找到具有潜在成长性的资产。”

  “我们其实早些年就已经开始关注美股市场的SPAC情况,对于它的机制和规则都较为熟悉。这也是我们能够较早参与项目,得到先行者红利的一个前情。”朱超告诉记者,在港交所确定于2022年初实行SPAC上市机制后,AP资产很快察觉到资产端、资金端对于港股SPAC的汹涌需求,并乐于来做“新玩法”的“推动者”。

  市场亦用实际行动“表达青睐”。仅在2022年首月,就有4家SPAC齐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0日,已有近12家SPAC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另外,普华永道估计,今年将有10家至15家企业以SPAC形式在港交所上市,集资规模为200亿至300亿港元。

  “当然,新事物在普遍市场上的推广和对投资者的教育,还是有赖于明星项目的辐射效应。”朱超信心十足地说,“SPAC投资真正走向常态化、普及化,我个人认为可能还需要1-2年的时间。但我们坚信人与趋势的力量,而Vision Deal很有可能就是那个里程碑式的明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