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居民美好生活 沪市公司“耕织”丰衣足食图景

2022-10-14 07:54:4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林淙

  郭晨凯 制图

  “金九银十”,丰收季里攒下人们对“仓廪实”的期盼,也拉开了传统消费旺季的帷幕。

  “耕织”于衣食领域的上市公司,既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创造者,也是消费市场不断扩容的受益者。今天,居民“丰衣足食”的美好图景,正与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同向而行。

  数据显示,中国作为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相较2020年增长24.6%。与此同时,国内循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去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显现。

  在新兴消费及群体需求驱动下,近年来,食品农牧和纺织服装等相关领域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产品种类多元化发展,细分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反过来,其又进一步服务于百姓的民生需求与幸福向往,服务实体经济,拉动消费增长。

  衣:国潮成风,休闲崛起

  服装纺织行业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服装纺织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国潮”文化蔚然成风。

  根据欧瑞数据,2021年中国服饰鞋帽零售额为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7.1%。

  上市公司中,太平鸟便是“国潮”大浪下的“弄潮儿”。公司强调聚焦“中国设计”力量,联名合作各类中国相关IP、国潮国漫及国内新锐设计师,并注重原创力量,打造品牌矩阵。2019年至2021年,公司分别实现收入79.28亿元、93.87亿元和109.21亿元,同比增长2.8%、18.41%和16.34%,业绩稳步增长。

  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展开,也开启了相应细分领域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如2020年逐步走入大众视野的露营产业,近两年热度持续提升。在政策支持下,露营正成为大众户外生活休闲的一种选择。得益于此,国内露营帐篷龙头牧高笛手握充裕订单,迎来业绩爆发。2019年至2021年,公司分别实现销售收入5.29亿元、6.43亿元和9.23亿元,2022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61.34%。

  食:门类齐全,细分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品制造作为重要的传统民生产业,在全国工业体系中保持底盘大、发展稳的态势。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门类不断发展齐全,预制菜、方便速食、速冻食品、休闲食品等细分行业的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行业进步带动相关企业加速走向资本市场,2017年以来,已有安井食品、广州酒家、绝味食品、紫燕食品等12家食品公司登陆上交所。以安井食品为例,上市5年多来,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达28%,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33%,两项关键指标均远高于行业增速及公司上市前增速。

  美好一天,常由一杯热牛奶开启。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奶类产量已达3778万吨,同比增长7%;乳制品产量已突破3000万吨。目前,我国乳制品上市公司以伊利股份、蒙牛乳业为双龙头,二者2021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01亿元和885亿元。此外,光明乳业、三元股份、天润乳业、妙可蓝多等公司也相继进入资本市场。

  同时,乳业上市公司也在通过并购实现快速成长。如伊利股份于2019年收购新西兰Westland 100%的股权,2020年收购港股公司中地乳业,并在今年宣布收购港股上市公司澳优乳业。蒙牛乳业则于2017年收购现代牧业,于2019年收购新西兰乳业49%股权、圣牧高科奶业51%股权等。

  农:规模稳增,提档升级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种植业又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具有重要意义。

  以沪市种植业为例,相关上市公司以国企为主,且上市时间普遍较长。2021年,11家沪市种植业公司实现营收约409亿元,实现净利润约18亿元,同比增长约六成。

  如致力于常规麦稻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苏垦农发,已形成集农业科技研发、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与规模化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贸易物流、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为一体的“苏垦模式”,公司持续稳定种植100余万亩优质耕地。反映在财务数据上,苏垦农发去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6.40亿元,较上年增长23.43%;实现归母净利润7.37亿元,较上年增长10.06%。

  再如,2002年即登陆资本市场的北大荒,在上市20年间,粮豆单产已由平均每亩300公斤左右上升到超500公斤,年粮豆总产由200余万吨上升到600万吨。通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等举措,公司实现了稳健发展。

  另外,生猪生产也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主营生猪养殖的傲农生物,正在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21年3月,公司完成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净额9.82 亿元;2020年和2022年,公司先后完成两次定增。这些都为推进生猪养殖项目投产、释放产能等业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