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产学研合作 优化中国医药创新“路径”

2022-11-08 10:34:05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祁豆豆 王墨璞嘉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王墨璞嘉 记者 祁豆豆)11月6日,作为进博会的平行论坛之一第五届虹桥国际健康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本届论坛以“聚创新突破,筑健康未来”为主题,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的医药行业代表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如何以国际合作推动健康科技创新,谋求全球健康福祉。

  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司长何锦国致辞表示,当前人民健康需求和品质要求持续快速增长,慢性病负担日益沉重且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职业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不容忽视。“创新药需要瞄准中国式现代化需求,以人民健康需要为导向,促进健康公平。医学创新要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开放共享、互利共赢,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针对当前国内外创新药行业面临的问题,何锦国也积极建言,希望国际医药企业继续积极用好进博会平台,将创新、前沿、适宜的产品引进来,希望民族品牌企业努力走出去,以全球视野持续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优化研发管线 破解新药“内卷”

  近年来,我国医药创新面临冰火两重天。一边是国内药企创新转型升级“热火朝天”,一边是医药生产研发的管线“内卷”严重、靶点趋同。

  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表示,中国市场在创新药领域未来十年年复合增长率可能接近20%,蕴藏着很大的潜力,但当前创新药“内卷”较为严重。“过去几年里,国内创新药产品技术的对外授权交易数量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但面临着‘内卷’的问题,以PD-1药品为例,国内多家公司入局,药品重复度较高,药品的价值下降。”陈启宇说。

  中国医药企业在CAR-T细胞疗法、基因编辑、mRNA疗法领域都快速发展,如何从中择优选优、规避“内卷”值得医药企业思考。在陈启宇看来,企业要坚持走全球化道路,坚持提升创新的效率,差异化、多元化布局研发管线。现在管线多集中在肿瘤、免疫领域,未来要从抗肿瘤为主向抗感染、抗衰老、中枢神经等领域延伸,从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新的科技领域来寻找未来发展的空间。

  与会医药企业普遍认为,中国企业要积极布局前沿的技术和科技,联动全球的生物医药创新前沿阵地,加速产学研效力的转化,注重临床价值。

  华润医药执行董事兼副总裁陶然认为“内卷”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创新药企业基础研究有待加强。“今年华润医药与深圳第三人民医院建立了联合医学中心、联合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与此同时,华润医药与温州医科大学建立了联合医学中心和联合创新实验室。”陶然表示,近期华润医药也与复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互补。

  加速国际产学研合作 助力医药全球化创新

  近年来,国内创新药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创新药的龙头公司,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除此之外,一批仿制药企也成功实现业务转型,向创新药阵营迈进,其中强化产学研合作、阔步国际化发展,成为药企加速创新发展的两股动力。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直言,应加快新技术的应用,集中力量推进医药产学研用的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开拓传染病防控新模式,为实现我国重大疫情从被动防控到主动防御的转变提供高效支撑。“当前,要围绕我国创新药瓶颈和全球竞争力的新药获批上市,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抗病毒药物等,要提前进行产品和技术布局,加强与大学、研发机构、政府非盈利组织的合作,支撑一批原创型新药的开发,提升我国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刘敬桢表示,目前国药集团已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大学和研发机构共建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进度。

  华润双鹤、华润江中则是药企从仿制向创新转型的缩影。陶然介绍称,华润江中在中药领域参与了国家实验室、国家中心的建立,促进了基础研究更好地转化为科研成果。

  丹纳赫全球副总裁、中国区集团总裁彭阳表示,新药研发周期长且非常严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缩短研发时间,对药物推向市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药企需要创新,更要全球化的创新。国际化逐渐成为药企谋求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复星医药首席执行官文德镛介绍道,公司以全球研发中心为抓手,加强全球临床和注册能力,并借助全球BD资源,努力触达行业领先产品和技术平台。近年来,复星医药建立了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深度孵化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模式,从青蒿琥酯到中国首款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汉利康,再到去年获批上市的中国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公司陆续推出了多款创新产品,创新产品的收入占比也在逐年提升。

  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傅大煦也认同国际化对中国医药创新的积极作用。“国际合作是促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助推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合作,对促进健康领域交流合作及医学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有重要意义。” 在傅大煦看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要想取得长久持续地发展,真正实现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必须以创新作为驱动因素,与国际接轨,不断引入新技术,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逐步融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