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新使命:探路上海“新智造”

2022-12-08 07:54: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冬赋 李兴彩 刘礼文 温婷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湾”

  数说闵行

  范雨露 制图

  加入上海电气集团体系后,“四大金刚”产品继续发光发热

  奔腾不息的黄浦江流经上海市闵行区的寺咀角,来了个九十度急转弯,奔涌北去,此为“浦江第一湾”。上海科创力的重要策源地——“大零号湾”坐落于此。

  自上海开埠以来,历经“浦江第一湾”的风生水起,闵行(此前为上海县)培育了上海重工业的“四大金刚”,锻造了上海制造业深厚底蕴,留下了“中国的工业化看上海,上海的工业化根植闵行”之历史美谈。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度全国领先的闵行工业几经跌宕起伏,经过时代洗礼,如今何去何从?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打造闵行制造新优势,我们正紧锣密鼓更新一系列扶持制造业的政策,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增长极。”分管产业的闵行区副区长李锐说。

  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进闵行,实地探访闵行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及制造业情况,访谈政府、高校、园区、龙头企业等相关人员,透视闵行数十年来制造业立区的成果以及新智造的实力与前景。

  大制造铸就硬实力

  “闵行以制造业立区,我们的制造业一直很强的!”在一间简朴的小会议室,闵行区经济委员会主任李丽热情接待记者,开门见山地阐述该区产业优势。

  老闵行是新中国第一座工业卫星城,这里诞生了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四大金刚”,它们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堪称中国工业化的先锋队。

  据江川路街道电机新村的退休干部桑群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力供应严重短缺,各类生产急需强大的电能和动力。为此,国家决定在上海的闵行建设我国第一个发电设备工业制造基地及机电工业区。于是,数十万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集结于此,闵行卫星城就此成立。

  中国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第一台31万千瓦核电汽轮机和第一台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汽轮机在此研制成功,上海汽轮机厂因此声名大振。

  中国第一台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在此诞生,这是新中国工业史上的大事件。

  中国第一台电站锅炉在此研制成功。据统计,1980年至1992年,全国国产发电锅炉三分之一产量由闵行贡献。

  中国第一台万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在此诞生,成为中国大型铸锻件产业的新开端。“设计万吨水压机是在没有专家、人手少、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进行的,耗时一年半的科学实验,光用去的图纸重量就达到了1.5吨。”上海重型机器厂有关人士回忆说。

  数十年过去,“四大金刚”陆续加入上海电气集团体系,在产业升级迭代中继续发光发热,有些核心产品屡创辉煌。

  那些退出历史舞台的老厂房则被改造成如今的创客中心。漫步于江川路街道,记者不仅感受到上海“南外滩”今日的科技活力,也依稀感应到“大国重器”往昔的强劲脉搏。

  滔滔的浦江水奔腾不息,闵行的经济结构也在更新迭代。

  据李丽介绍,闵行在打造制造业优势时,首先在高端装备领域聚焦“国之重器”。

  在“四大金刚”基础上,2000年以来,闵行围绕国家战略,积极布局航天、航空、船舶、核电等产业。航天领域,集聚了航天八院所属十多家航天研究所,顺利完成嫦娥五号探测器、天问一号、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国家航天重大战略任务。航空领域,航发商发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款商用航空发动机“长江-1000A”,该发动机用于国产大客飞机C919。2020年落地的中航机载项目,将重点发展民用航空机载系统和航空模拟装备制造。核电领域,集聚了上海电气集团、华电集团,以及中核、国核集团等一批新能源装备龙头企业。

  “闵行在船舶装备、轨道交通领域也具备竞争优势,集聚了中船重工711、阿尔斯通等一批代表企业。2021年高端装备领域工业总产值达260亿元,占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887亿元)的14%。”李丽说。

  “新智造”担当新使命

  与“国之重器”扎堆闵行相映成趣的,是民营企业在这里掀起了新智造浪潮。

  沿着剑川路走到“零号湾”1号楼,抬头一看,骄成超声的招牌赫然出现在眼前。

  骄成超声2022年9月底登陆科创板,成为“超声波设备第一股”。董事长周宏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一位典型的工程师出身的企业家。

  “我们是‘零号湾’首批入驻企业,刚来创业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连一盏路灯也没有。如今这里高档写字楼林立、灯火通明,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是追梦人的理想创业之地。”周宏建说。

  据周宏建介绍,公司研发的BG-X-A1超声波裁切系统,显著提升了轮胎接头品质,有效规避了接头爆开的问题,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科学技术部奖项。

  “骄成超声是闵行新智造产业的典型代表,其成长也反映出了闵行新智造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李丽说,闵行传统制造业需要迭代,骄成超声的产品刚好满足制造业升级改造需求。

  像骄成超声这样的新智造企业正不断涌现。据统计,截至10月底,闵行区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48家,在上海所有区里排名第二,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有9家。

  上海要构建全球科创中心,为何闵行还要守住制造业不放?

  “在智能化制造下,企业的研发和装配工厂可以离得相对较远,但研发往往需要一个配套的制造中试线,来完成小批量的产品制造和验证。也就是说,制造业的业态发生了变化,要求研发制造在一定体量、一定范围内一体化。”李丽说,企业青睐闵行的制造基因和积淀,闵行也需要这些新智造来升级制造业,避免制造业全部转移走带来的“空心化”。

  记者了解到,闵行正在加码发展集成电路等三大先导产业。

  在集成电路领域,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及装备等主要环节,闵行集聚了壁仞科技、晟碟半导体、至纯科技等一批优质企业,并在通信设备、新型显示、传感控制与智能终端等行业细分领域均有布局。2022年11月25日,长鑫存储与闵行区人民政府、临港集团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这为闵行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高地增添了砝码。“闵行已聚集了大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制造企业、封装测试企业和设备材料企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某集成电路企业高管表示。

  在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全市“1+5+X”生物医药产业特色承载区,闵行着力打造南虹桥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大零号湾智慧医疗创新发展、浦江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三大功能区,目前汇聚了信达生物、东富龙、美敦力等企业。2021年6月,云南白药上海国际中心奠基仪式在闵行举行,这标志着虹桥主城前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取得新突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闵行以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集聚近400家相关企业,呈现以应用为主导、多技术支撑、多领域全面赋能的特点。其中,剑桥科技等14家企业入选上海市智能工厂。

  闵行马桥位于上海行政区划的正中心点。4000多年前,上海的海岸线就在马桥以及南北这一线,史书记载为“古冈身”。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正是诞生在这千年冈身之上。

  “让科技创新的基因在这里生生不息,让传统文化、工业文明与未来智能在这里交汇,让这里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新高地。”马桥试验区公司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从2020年3月31日打下第一根桩,到科技感十足的办公大楼拔地而起,仅2年多时间,达闼科技就把一片坑坑洼洼的烂泥地“改造”成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关节生产基地。“随着达闼基地的建成和达产,年生产机器人关节将达1000万台套,是目前全球各种工业机器人关节产量总和的2倍以上,还将吸引珠三角和长三角为其配套的近百家上下游企业入驻。”达闼联合创始人汪兵称。

  新智造企业蓬勃发展,为闵行IPO储备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据闵行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文娟介绍,目前区内上市储备库企业数量已增至近200家,较2021年增长8倍。

  “闵行产业的一大特色是民营企业聚集,创新活力由市场和产业驱动自发形成。”闵行区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刘佳表示,闵行依靠切切实实的要素供应链、踏踏实实的政府引导服务,走出了一条特色制造业之路,并形成了系统化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推动其成长。

  好环境吸引“好苗子”

  “创业15年来,骄成超声几次搬家,办公地均未远离我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更从未打算离开闵行。”周宏建坚定地说道,“科技企业最大的法宝就是新发明、新技术,最重要、最核心的资产就是人才。靠近母校,让我们不再为吸引科技人才而烦恼;扎根闵行,让我们有了留住一流人才的底气。”

  在这里,创业者与园区实现了“双向奔赴”。“大零号湾”新改建的科创载体淡水河畔科创园开园时,国内首家光量子芯片及量子计算企业图灵量子成为首批签约入驻企业。“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仅一墙之隔,这种‘零距离’有助于为我们提供人才集聚、高科技资源汇聚优势。”图灵量子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贤敏认为,依托学校和园区周边良好的创业生态,公司不断攻克技术难题。

  “我住在浦东金桥,但我选择把公司设在紫竹高新技术园区,虽然每天上班要开车40公里,但我就是很喜欢这里!”在上海交通大学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记者见到了上海铭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建军,他打心底里认可闵行的营商政策和人才高地优势。

  哈啰于2016年9月在闵行莘庄成立,2020年7月公司正式进军自主品牌的电动车业务。“闵行的现代服务业扶持政策、总部经济政策、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引进政策等一系列惠企政策,都给哈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哈啰CEO杨磊告诉记者。

  2018年迁入闵行的上海慧程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积极推动自动化(OT)技术与信息化(IT)技术相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闵行优秀的营商环境、开放的管理心态、彼此成就的大格局吸引了我们入驻。”对于公司在闵行的成长,上海慧程董事长程义颇为感慨。

  不仅是民企纷纷在闵行落地生根,一批跨国企业也陆续加码投资。

  今年8月,贺利氏将大中华区总部正式落户闵行颛桥,成为闵行第5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截至目前,贺利氏在闵行设立了贺利氏光伏全球研发中心、贺利氏电子上海创新中心和特种光源应用技术中心等。“闵行工业基地的配套支持、结合高校的人才优势及上海包容开放的文化环境,都将为公司发展提供更强的支撑。”贺利氏大中华区总裁艾周平告诉记者。

  11月30日,2022年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百强榜单发布,闵行有17家外资企业上榜。截至2021年,闵行有90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拥有跨国地区总部62家、外资研发中心59家,总量在上海市排名前列。这些外企为闵行贡献了约66%的规上工业产值。

  随着越来越多创新企业入驻,闵行的特色园区拔节生长。无论是在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还是在有“东方硅谷”之称的紫竹高新技术园区,抑或是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闵行的产业特色日益分明、集聚效应愈发显现,链主经济更具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闵行区正在大力构建这种融合经济。

  “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和支持企业发展方面,闵行区政府投资基金采取差异化的合作模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全面覆盖来自各个重点领域、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的需求。”闵行区财政局副局长谢怡雯告诉记者,闵行的一大优势是,将园区经济、现代服务业体系融入先进制造业发展中,成为其日益强大的血肉部分。

  新政策孕育新动能

  制造业是立区之本,科创力是动力之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闵行如何更上一层楼?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耕新智造产业,闵行正在积极推进‘上海制造’三年行动计划。”闵行区相关领导表示,闵行区要加大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力争打造2个千亿级、1个五百亿级、若干百亿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据悉,闵行将加强区政府的顶层设计功能,制定先进制造领域指导性好、针对性强、落地性佳的系列政策,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先进制造业增长极;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能制造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闵行对氢能产业的青睐与布局。闵行明确提出,要构建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加大区级资金支持力度,对获得国家、市级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的示范应用,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区级配套扶持,保障氢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科学有序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制造业发展,闵行建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闵行区落实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联合工作办公室,由闵行区经济委员会发挥日常协调作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化先导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为主线,打造智能制造新引擎。

  为了强化制造业优势,闵行还在土地政策上进行优化。“加快制造业重大项目落地,建立制造业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各园区按照总体规划,建设土地指标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用地。加快存量空间调整供应,积极推进园区存量成片区域转型升级,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闵行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刚提交了一份报告,聚焦‘大零号湾’建设,打造创新策源、成果转化、产城融合的科技创新高地。”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徐晖说,闵行正在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区等资源,打造以科技创新策源为特色的产教融合示范区,孕育高新技术和新产业。

  借助闵行区位优势、集群效应和人才高地,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赛道的“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奔跑。

  位于上海紫竹高新技术园区的非夕科技,是一家技术全球领先的通用智能机器人公司,公司团队来自斯坦福机器人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实验室,2016年回国便扎根闵行。“园区对高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无论是专业度还是支持力度都优于其他地区。”非夕科技副总经理胡晓平告诉记者。

  当记者又一次来到闵行区政府采访时,李丽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了,一个个招商项目正等着她去洽谈。繁忙也给了她对未来更大的期许与规划。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完善产业体系,在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系统化发展路径上进一步科学规划,分产业门类培育重点领域产业链,打造链主企业,着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李丽透露,闵行正在形成新一轮的制造业发展政策体系,为传承闵行制造业之根基,着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和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产业朝着科技创新的维度发展提供更务实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