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从源头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持续创新让高科技造福人民

2023-03-04 08:33: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覃秘

 

  记者:覃秘

  视频制作:范文韵

  制片:张超

  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 黄立

  “掌握红外探测器核心技术之后,公司目前主要朝两个方向奋斗:一是进一步降低成本,推动红外科技在更多场景应用,让更多人受益;二是在高端产品方面继续攻坚,产品不仅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还要争取领先。”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黄立将提交《关于加快无人机立法进程,开放轻小型无人机空域管控的建议》。他说,无人机是一个高科技产业,未来有可能达到万亿级的市场规模,我国无人机产业具备非常好的基础,建议进一步优化低空空域审批流程,更大力度促进低空开发,推动我国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基础研究掌握核心技术

  “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关键还是得靠我们自己。”黄立说,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由于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性强、目标识别能力强、全天候工作等优点,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面对相关技术封锁,黄立和团队展开科技攻关,十年如一日,最终研制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外探测器核心芯片,并实现量产,逐步形成了从底层核心器件到总体系统的完整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布局,实现了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原来我们没有(红外芯片),被卡得死死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不仅掌握了红外芯片核心技术,而且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就不存在‘卡脖子’的问题了。”黄立说,从我国红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西方国家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

  黄立认为,当前我国有着非常好的创新环境:一是政府鼓励和支持创新,出台了包括税收优惠等在内的大量支持政策;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很多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牢固的基础,相关科技水平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三是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已经成长起来,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企业家。

  持续创新推动红外科技普惠大众

  去年9月,高德红外全资子公司轩辕智驾收到广汽埃安的定点通知,公司产品在乘用车红外前装项目上完成定点。

  “红外将成为自动驾驶感知方案的必选项。”黄立说。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发现,传统雷达并不能有效解决汽车驾驶中全天候场景的问题。与传统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相比,红外探测器在高动态范围、雨天、雾天、暗光及沙尘暴等多种场景下优势明显,可以全时全天候提升视觉感知能力。

  “以前为什么不用红外?绝不是红外设备不好。只有一个问题,太贵了。我们现在已经能做得很便宜了,(汽车)厂家自然愿意用。”黄立说,降低高科技产品成本依靠的是工艺和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以及规模的不断提升。

  据介绍,随着红外核心芯片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大批量生产的实现,红外技术在电力、工业、安保、智能驾驶、智慧家居、医疗检测等民用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

  “作为一种精准探测手段,红外在很多产业的应用还处于萌芽状态。”黄立说。

  试点空域改革助力无人机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型(10公斤以下民用多旋翼机)无人机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无人机行业也存在着立法滞后、立法效力层次低,顺畅飞行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

  据了解,截至目前,连续三年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仍处于征求意见阶段,导致实践中无人机空域使用的管控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由于“无法可依”,导致“无处可飞”,从而可能导致相关部门“从严管控”,同时“黑飞”现象也难以管控。

  “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无法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来激发科技创新潜能,甚至可能导致行业萎缩,丢失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黄立说。

  为此,黄立提出了三条具体的建议:一是加快完善轻小型无人机低空空域适用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进一步理顺轻小型无人机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责任主体;三是扩大轻小型无人机飞行管理试点范围,优化管理方式。他建议将湖北作为空域改革试点地区,探索建立可信任用户及无人机科研生产企业无人机空域使用管理的绿色通道。

  “建议加快无人机行业立法和管理改革,进一步优化低空空域审批流程,充分释放我国轻小型无人机的消费潜力,充分满足社会治安、城市智慧化管理等多方面需求,激励无人机行业企业科技创新,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黄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