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现场讲述资本市场的故事

2023-11-06 08:44: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资本市场处处都是生动的故事。媒体报道形式日渐多元,提供了更多平台和方式来讲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故事。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分白天黑夜,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践行着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将一个个鲜活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

我们与科创板的日日夜夜

  ◎记者 祁豆豆

  2019年,上海证券报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应该是“科创板”。这个在2019年7月22日迎来高光时刻的资本市场增量改革,意味着起点、使命、荣耀。

  作为一个在科创板开板之前就身处改革一线部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驻所记者,半年多时间,我见证了科创板的每一步前行,铭记这场改革背后充满激情和温度的每一个时刻。

  我记得,那是一个紧张、兴奋的夜晚,那一夜上海证券报科创板小分队无人入睡。2019年3月1日下午,我们了解到,中国证监会和上交所将在晚间发布科创板8项重大制度规则。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科创板的基本大法,它是科创板建立的土壤和运行的边界。

  如何准确、及时、快速地做好解读,又要领先于同行,是对我们的考验。焦急漫长的等待后,证监会和上交所在2日凌晨零点一刻正式发布8项规则。我们火力全开、分工合作,希望找出8项规则与之前征求意见稿的不同之处,为市场第一时间传递准确、有价值的新闻。

  凌晨3点多,我们最终找出67处重要修改完善的条款,并快速制表作图,希望以作对比、划重点的形式,让市场和投资者能够一图读懂科创板。当全部图表文字解读完成,已是凌晨5点。

  这份含金量十足的独家权威解读,于2日早上7点在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发布,瞬间刷屏,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

  大规则的发布只是刚刚开始。此后的指引、问答、口径等都是突然发布。对我们而言,任何科创板的动态都是责任担当,我们与时间赛跑。

  在科创板的主场,我从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上海证券报采编团队都积极投身科创板的报道,以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高效赋能科创板。

  2019年的那个夏天,我们一直在热切追问:科创板的主场在哪里?上海证券报的优势在哪里?如今,我们可以很自豪地回答:在这里!在我们每个上证报人的笔下,在随处可见的上证报人身影中。

  从走进科创公司、IPO路演推介,到首场上市委审议会、首场网下路演,再到网上路演、科创中国,上证报人的专业报道和服务无处不在。科创板就是我们的主场。

  硬核激荡,活力四射。如今,科创板“试验田”已绽放出562朵硬科技之花。

  如果问我身处改革阵地,最深的体会是什么?那就是——在平凡的岁月,书写历史的一页。我记录下很多个平凡日子的不平凡时刻,它们最终交织成这段改革的岁月。感谢时代,感谢科创板,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和视角。

  我们与科创板的故事还在不断续写……

全国两会,我们在现场

  2019年3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时任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会上,我就债券市场发展向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进行了提问。

  彼时,潘功胜表示,扩大开放和管控风险,是2019年债券市场工作的两项重点工作,中国人民银行争取做得比上一年更好。

  历年全国两会,是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谋发展的重大盛会,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是全国媒体抢速度、求精度、拼深度、谋创新的报道盛宴。

  从1995年到2023年,上海证券报记者始终身处全国两会报道的最前线。在空间上,从人民大会堂、梅地亚新闻中心再到代表委员们的驻地,上海证券报记者在奔跑、在思考、在表达;在内容上,从一个个现场、一份份报告、一件件议案提案再到一篇篇报道,上海证券报记者在采访、在记录、在传播。

  每一篇“首发”的背后,上海证券报记者在满场飞奔,对代表委员“围追堵截”“见缝插针”地提出问题;每一篇“独家”,折射出上海证券报记者有积累、能突破,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向市场传递关键信息;每一篇“重磅”和“深度”,都源于全报社站稳人民立场,聚焦热点问题,对两会报道高度重视、统一部署、提前规划、密切配合、严防风险。

  作为以权威、专业、价值为宗旨的全媒体财经机构,上海证券报始终聚焦党和国家对经济金融领域的重大部署,关注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反映市场经营主体的呼声与关切,坚定成为中央政策权威的解读者、市场秩序公正的维护者、投资者权益坚定的守望者、行业声音可靠的传播者。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全国两会期间的不少发布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等采访活动转到线上。上海证券报坚持对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报道形式,持续打造突出现场感和体验感的记者VLOG IP,灵活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写实数字人,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融媒体产品,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

让资本市场的故事“有声有色”

  ◎记者 罗茂林

  资本市场上从来不缺少鲜活的消息与生动的故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媒体报道形式日益多元,提供了更多平台和方式来讲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故事。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日的历史,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同行者、记录者,上海证券报记录了资本市场无数跌宕起伏的故事、值得铭记的瞬间。每每读起前辈写下的镇版之作,总令我感慨万千,也真正感受到身为记者,“如椽大笔”的千钧之力。

  如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呼啸而来,从短视频上获取资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选择。曾经落在纸面上那些绘声绘色的故事如何演绎,讲述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年轻记者的手里。

  2019年7月22日,首批科创板企业鸣锣开市,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试点注册制的改革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如何将这场举足轻重却又缜密迅捷的改革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相较于厚重详尽的文字报道,一条更为轻巧的视频或许是一个全新的选择。

  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浓缩成24个小时,用十二个时辰节点,选取十二个颇具标志性的节点事件,演绎这场增量改革的蹄疾步稳,昼夜更迭间,更反映出上海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前沿阵地奔腾不息的生命力与创新力,而这也成为《科创十二时辰》的灵感来源。

  从小切口讲述大主题,这是新闻报道常用的方法。用好用足视频语言,是让故事有声有色的起点。2020年民法典问世,中国法治进程迎来了“法典时代”,如何讲好这部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法典的故事?最终我们从卷帙浩繁的法典中挑选出了数条颇具立法价值的新法条,用视频化的语言,生动活泼地解读新法条特色,以小见大展现民法典精神。

  好记者理应是好的讲述者,视频化时代更是如此。过去一年,在上海证券报新媒体转型浪潮中,作为年轻记者,我们大胆创新,以抖音号、视频号开通为契机,探索视频融媒体报道,通过真人出镜的方式,打造风格更为年轻化的系列财经视频报道。

  一身黑衣,开头翻开一份上海证券报,以问题为引入,为观众讲解上市公司深度调研。这一套标志性的流程,如今逐渐得到观众的认可,“拍案”这一节目品牌日渐成型。而这背后是上海证券报年轻记者的不断探索。

  为了全面掌握融媒体报道,我们广泛学习借鉴。依托报社丰富的文字报道资源,我与同事反复讨论摸索,逐渐形成了从选题策划、到文案撰写、再到出镜口播,完整的“真人IP”类视频报道流程。真正将“讲故事”变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

  对上海证券报而言,一万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面对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浪潮,上海证券报将“弄潮儿向潮头立”,积极拥抱视频化的报道新时代。而作为一名年轻记者,过去几年对我来说收获满满、成长满满。每一篇融媒体报道背后,是编辑们对着脚本字斟句酌,数易其稿;是视频同事们无数个夜晚,加班“爆肝”。而这背后,或许恰恰是新老记者的接力,是媒体融合不断向前的坚实步伐。

我在煤矿忍不住落泪

  ◎记者 黄坤

  2023年大年初三午夜,山西大同李家窑煤矿综采队李国志和工友们完成了3000多吨的生产任务,陆续坐着架空乘人装置(俗称“猴车”)出井,一张张黑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在凛冽的冬夜里格外显眼。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大同人,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山西大同素有“煤海”之称。2023年春节假期,我回到“煤炭之乡”,与煤矿工人在保供一线度过节日,守岗保生产、聊聊“小心愿”。“听着设备运行的声音,心里才觉得踏实。”李国志记不清多少年没有回家过年了。

  春节保供,煤的产能够不够?安全生产有没有保障?这是我返乡后最想了解的问题。在一座具有北方特色的工掘楼里,几名身着棉袄、揣着干粮的煤矿工人讲述安全生产工作重点,这是李家窑煤矿工人在生产调度会议室里开“班前会”。矿上407人坚守一线在岗过年,生产任务紧,每个人都默默在心里绷紧“安全弦”。

  走访中,我和多位“老师傅”聊起工作日常:煤炭由地层深处开采至地面,一般需要通过开拓、掘进、采煤、运输等环节;煤矿工人需要带好头灯,通过“猴车”从井口到达地下的下车点,再乘无轨胶轮车穿过3.6公里的大巷,方能抵达地层深处作业;“一刀煤”大约有1340吨,可保供50万户居民一天用电量。

  “井下割落的煤炭,将直接进入刮板输送机等,最后进入井底煤仓,依靠强力皮带机进入地面运输系统,发运到厂。”一名工作三十多年的煤矿工人说,煤矿工作繁琐,危险性高,每天全身湿漉漉的,虽然现在有智能技术加持,但任何一个盲区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

  洗一个热水澡,吃一碗热面条,是煤矿工人在煤矿里最期待的时刻。春节期间,煤矿的大食堂热闹非凡,大伙儿凑到一起,给家里人打视频电话报平安,同斟共饮,谈天说地。煤矿工人说:“不仅能养活老婆孩子,还能为国家作贡献,我满足了!”

  一季度全省煤炭产量达到3.35亿吨,同比增长8.9%,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外送电量突破38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新能源消纳能力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发电利用率达到98.02%……这组数字背后,是山西约23万煤矿工人开足马力,实现煤炭增产,推动保供稳价,端稳能源饭碗。

  煤价稳,则电价稳、经济稳。山西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日夜奋战在井下生产一线,为能源保供作出了贡献,用担当守护万家灯火;山西通过煤炭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保障了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起到了国民经济“压舱石”的作用。

  在离开煤矿的路上,一辆辆载着煤炭的运煤车呼啸而过,穿梭在高低层叠的山脉中……对我而言,这只是一次基层调研;对煤矿工人而言,这是他们的工作日常。他们在看不见阳光的环境里全力奉献,为千家万户的生活带来温暖,用青春“点亮”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