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发布 全媒体发出“上证声音”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同行人,上海证券报定格了无数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全媒体时代呼啸而来,上海证券报乘势而上,练就媒体融合十八般武艺,传递更加有力的上证声音。
一段难忘的逆行岁月

◎编辑 夏鑫铭
2019年,刚离开校园的我加入了上海证券报的报纸编辑部。4年多的编辑成长经历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莫过于2022年春天那段难忘的出版岁月。
日历翻回到2022年3月20日,那是一个周日。按照正常日程,我将在下午4点出发去单位值晚班。然而,在出发前,我收到了一则紧急通知:“上海疫情防控正按区域进行网格化筛查,报纸编辑部因其工作特点难以居家办公,建议可以正常上班的同事居住到报社封闭管理。”
作为新华社主管主办的全国性财经日报、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媒体,上证报的报纸出版和信息披露等工作不能有任何耽搁。当时,编辑部10位同事中,没有被居家隔离、能前去上班的仅有3位。顾不得过多思考,我简单整理好一些衣物和生活用品,决定住进报社。
与我一同驻守在报社的还有来自采编、经营、行政、技术、印刷、后勤各条战线的60位同事。所有人都是闻令而动,从各个地方“逆行”至工作岗位,没有人在意要在报社驻守多久,只是单纯地抱着“报社需要我”的信念,组成了特殊时期的报社“最小运行单位”。
住进报社后,我们以会议室为家,以地板为床;洗手池变成洗衣池,停车场变成晾衣场。气垫、行军床、瑜伽垫、帐篷、办公桌、沙发,甚至16个电脑机箱拼成床板,每个人都发挥聪明才智,打造最适合自己的“床”,睡在报社大楼的各个角落。大家都克服了生活上的不便,白天加黑夜、一个人当几个人用,全力以赴保障报社各项业务正常运转。
封控期间,上证报仍然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财经领域各方面新闻报道,履行好信息披露职责:
报纸端推出《“申”情守“沪”——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栏目,持续制作30多个特别报道版面,对上海各方、资本市场各方应对疫情挑战、守护市场运行、积极复工复产、纾困实体经济进行全景式呈现。
面对A股市场波动,上证报秉持资本市场主流媒体本色,做好宏观政策权威解读,连续发出多篇提振市场信心的“上证观察”,稳定市场预期、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信息披露出版更是遭遇了史上最艰巨的任务——年报披露季的最后三天,报纸版面大增。设计出版部坚守的几位同事“豁出去了”,连续三天夜以继日,每天18个小时不停歇奋战,攻克了这一被外界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那段特殊的奋斗时光中,我这个“新闻新兵”承担起更多工作职责:开始学着制作报纸头版、统筹各个版面的编排、协调前方策划联动后方出版……两个多月的驻守让我收获到了极速成长,也为日后的编辑业务、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和驻守的同事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身上朴素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他们的拼搏奉献处处彰显出:上证报是一支业务过硬、战斗力过硬的团队。
32年栉风沐雨,上证报融媒体事业发展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淬炼,不断增强主流财经媒体的亮色。作为一名上证青年,站在出版10000期报纸的新起点上,更应担负起新时代新闻人的历史使命,锐意进取、拼搏奋斗,不断擦亮“上海证券报”这一金字招牌。
中国证券网的赛博时空

◎编辑 王宙洁 于雅琴
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中国证券网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切起源于财经信息大爆炸。当上海证券报在黄浦江畔横空出世,原始比特猎人——最初是五位报纸晚班编辑,勇敢构筑起全天候提供服务的网络寰宇。
老潘是老牌猎人之一。他清楚记得,这一天是1997年7月1日,由市场公开信息能源池、电子报情报间和技术猎人工具箱组成的信息港口,堆满了高科技装备和传递带、大型比特挖掘机。
当时,信息港口仍是初诞之际,虽然新鲜但是门可罗雀。红彤彤的“上海证券报电子报”自成独特景象。
股市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企业直接融资的途径,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和交易的平台。老潘们的任务显得格外重要:由信息能源和电子报情报支撑起的网站传递着权威交易信息,赛博子民——依赖网络信息的投资者由此可以实时了解市场动态、迅速交易。
时钟飞转到2000年,大爆炸迅速扩散,信息港口变得繁忙起来。一批商业门户的壮大令比特之争变得白热化。上海证券报电子报也加入激流正式进阶为“中国证券网”。当霓虹灯牌首次出现在信息墙上,比特猎人的队伍也迅速壮大。比特猎人的分工十分明确。首先,有数据经纪人——他们播报及分析金融市场数据,作为中间人为人们的交易提供辅助。还有独立比特探索者——第一时间发掘信息能源池的异动,他们看见真相,谏言未来时空。除此之外还有赛博术士——他们擅长使用各种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造出海报、H5等融媒体超现实的体验。
“你生来就是反叛者”。比特猎人自出生起便带有这样的烙印。
2006年初,当上海证券报寻找比特觉醒的时候,猎人们对中国证券网进行首次改版,利用Web2.0技术,增设上证博客、个股查餐厅等互动栏目。
在同一年,比特猎人们又推出了“神算子”分析师评选、荐股英雄榜、“股金在线”分析师赛博答疑等活动,深受证券从业人员与投资者的欢迎。
2008年,中国证券网英文版诞生,力争通过全球化进程带来更多流量。同一年,还推出了“Young财经”子网站,为高校学子普及财经知识发光发热。不过,由于新生集群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比特猎人也一度陷于迷茫,开始思考转换赛道。
猎人们从未放弃自己的征途,不断升级信息港口的构架。2019年,在进一步加强原创即时资讯服务的基础上,中国证券网开始应用瀑布流的比特呈现方式,保障实时更新,便于人们第一时间获取有效新闻资讯,抓住投资机会,并精心打造了上证快讯、开盘必读、公告集锦、帮你盯盘、市场淘金等光影之塔,隆重推出科创板专区频道,开设了科创板比特披露平台。
从第一盏霓虹睁眼开始,一座国际化大机器正为每个比特坐骑烙上出产地。
2022年9月21日,随着上海证券报入驻陆家嘴,中国证券网的霓虹之光在东方明珠东侧、陆家嘴皇冠上的明珠——东方蓝宝石上上闪烁。霓虹灯炫彩光晕醉人,东方蓝宝石熠熠生辉。来自21层指挥中心的各道指令,确保着赛博星球稳健飞行,“移动优先”战略下,报纸的传统优势正在向新媒体全面移植,包括中国证券网在内的新媒体矩阵,如隆隆战车正向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方向全速迈进。由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构筑的抛瓦引擎,全息航向更深邃和庞大的元宇宙。如今,上证报已经出版超过一万期,中国证券网也以超过10000k的分辨率冲向50亿光年外的更大寰宇,不断打破了比特硬质边界感与轴向关系……
万千期许,唯有传承

◎编辑 张晓光
“发”。
一声声指令,是微信编辑的日常。
每个交易日的清晨,伴着朝阳亮起的,还有微信团队的电脑屏幕。为了确保上证早知道栏目在7点准时与读者见面,我们的工作早在6点就开始。
无数个深夜,0点的钟声早已响起,但我们工作仍未结束。公司公告、海外市场……微信团队紧盯每一个线索,生怕错过任何新闻热点。
“我来整合一下”“我去约一下稿”“标题要不这样?”“这个做头条感觉不错”……
工作群里的“99+条新消息”,也是微信编辑的日常。
只要是新闻热点,就有微信团队主动出击的身影。
转眼之间,我入职报社5年有余。5年来,我一直与报社的微信公众号紧紧挂钩,也见证了它从边缘走向了主舞台。
起初,上海证券报微信公众号,更像是报纸的延伸版:文章选取自报纸定稿、制作人员均来自报纸版面设计……
接手之初,我也心生疑虑:如此安排,是否影响公众号作为新媒体“轻骑兵”的定位?
现在回想,正是靠着“老师傅”带了一把,“轻骑兵”才能跑得又快又稳。
2019年3月2日凌晨,北京上海两地的4名记者、2位发稿人、2位制作人员守在电脑前,全网最快、最全的科创板细则盘点稿件——《凌晨发布!科创板“2+6”规则定稿67处重要修改,逐条比对一图看懂!》由此诞生。作为参与者,我见证了上证报人的品格和操守、专业与热情。
疫情防控期间,一组问题抗原追踪系列稿件,在公众号收获40余万阅读量,反响巨大;封控在家,微信团队照常每日五锅,并主动策划了《点亮》《上海@开封》《从零再出发》等创意作品,以“内容+技术+灵感+美学”,传递正能量,引领舆论。
2022年9月21日,报社迁入了“东方蓝宝石”,小版房变成了“大平层”,采编发各环节真正做到了“齐聚一堂”。距离近了,合作也更紧密了,端口与端口之间的协调、同步,也更为流畅,让专业、权威的上证报声音,触及更多读者。
当前,财经媒体微信公众号的竞争非常激烈。依托上证报的专业优势,拓展整合全国财经热点新闻,我们在红海中拼杀,一天一天抓,一锅一锅抓,一条一条抓,这两年报社微信排名迅速跻身前列。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只有不断提高内容品质、创新表现形式,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影响力。为此,微信团队全线出击,多方面快速响应、开拓选题视角、主动策划、丰富表现形式,努力将微信公众号打造成配得上“财经大报、产经大报、政经大报”定位的新媒体端口。
10000,是期号,是记号,也是逗号。它记录了30余年的时代脉动,也记录了报社编辑出版部门10000个从不曾懈怠的日夜。
万期虽重,细微之处见真章;微信虽轻,也可万字书时代。作为一名微信编辑,我将继续和团队一起,一如既往、始终如一。
这一次,我们把镜头对准自己

◎编辑 贾立歆
完成一个视频的过程是漫长的。
前期沟通、踩点取景、布置灯光、架好机位、别好“小蜜蜂”……一个3分钟的短视频背后,是50个G、数小时的拍摄素材。我们需要“独具慧眼”挖掘出采访对象的亮点,也需要“穿针引线”串联起故事的逻辑,更需要“一点灵光”构思特效、包装、背景音乐。
完成一个视频的过程也可以是短暂的。
“这条最新消息快速‘抖’一下,多长时间可以出?”“五分钟!”
我们常常在漫长和短暂之间来回切换。
两年前,上海证券报的融媒转型正处于起步阶段。音视频中心还叫视频工作室,主创团队一共5个人,承担了报社所有的视频报道。《建党百年》系列报道、《走进上市公司》系列报道、《陆家嘴对话》栏目开播、第一个新华社客户端首页推荐视频、第一个上市公司航拍……我们不断尝试新产品、新手段、新打法、新赛道,在磕绊中迅速成长。
转眼间,我进入音视频中心工作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从5人“小作坊”到如今近20人的团队,新生力量不断补充、播发渠道全面铺开、设备器材及时到位……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们把全部精力扑在了创新上。
《投资中国》《匠心中国》《信心中国》《青年创业家》《我在中国》……在这里,你能看见兼具专业深度与剪辑美学的高端访谈。
“拍案”、“严博士”说、“尚尚真真”、“超”话基金……在这里,你能看到网红记者一个又一个涌现。
传统媒体人往往担忧一个问题:新技术的出现究竟会不会让我们丢了饭碗?
与其瞻前顾后,不如大胆尝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超仿真形象“数智人”尚尚、真真诞生了。两位“数智人”的唇形、表情、动作均由AI引擎驱动。他们更加精致真实的外貌、更加流畅自如的表达,让许多人直呼“完全分不清”谁是真人。
每天讨论选题,精心设计脚本,从新闻编辑室办公、生活场景切入,以平易近人的“小剧场”模式吸引受众。尚尚跟随记者驰骋在报道一线,与代表委员“零”距离“面对面”;真真则发挥数据挖掘特长,为全国两会报道提炼总结关键词。
这次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报道的融合,不是我们唯一的相关实践。8月21日,第一期数字人播报的“上证早知道”栏目应运而生。
我们常说,音视频中心的记者是合格的全媒记者:扛得起摄像机、干得了剪辑、写得了锦绣文章、跑得了现场直击,有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钉子精神、更有争分夺秒日夜兼程的工作热情。
这一次,我们把镜头对准了自己。未来,我们还要用镜头记录更多难忘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