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中国而“智造”——齐鲁制药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

2024-04-23 07:54: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何昕怡

  齐鲁制药生物制药真核原液生产车间

  齐鲁制药生物制药真核原液生产车间

  齐鲁制药质控实验室

  只有立足临床需求,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正创造社会价值的创新行为才是创新,齐鲁制药要做有温度的科技创新

  在全部9轮国家药品集采中,齐鲁制药累计中标64个品种,走在整个行业前列

  齐鲁制药产品出口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产品在全球或在所销售地区的市场占有率第一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通常用以称赞济南之美。老牌药企齐鲁制药总部,就坐落在这风景秀丽的“泉城”济南。

  1958年成立的齐鲁制药,原是一家小型地方兽药疫苗厂,20世纪80年代成功实现向人用药转型,现已成长为医药行业引领者之一。如果将首次药物的立项、研发、上市比作齐鲁制药第一次在创新土壤上播撒出的种子,那么40余年的不懈坚持和产品布局,就是种子在这片土壤上不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片葱郁森林。

  从蓝图擘画、整体布局的时代写意,到研发一线、解决患者临床需求的逐步创新,齐鲁制药始终热忱,始终笃定,生产出国产好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成功源自一步一脚印的努力。

  迎着济南春日的阳光,上海证券报记者于近日走进齐鲁制药,通过实地调研,去感受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搏,去探寻其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之路。

  创仿并重 做有温度的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新”,是研发创新的“新”。“让老百姓用得起国产优质好药,秘诀在于创新。创新基因一直深深植根于齐鲁制药的企业发展中。”齐鲁制药总裁李燕向记者表示。

  齐鲁制药创新药链条上的第一环,始于伊鲁阿克片(启欣可)。这是公司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1类创新药,适用于既往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

  “从2013年6月29日研发立项,经过候选化合物的确定、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到I至III期临床试验,再到2023年6月28日获批上市,正好10年。”在公司展厅中,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齐鲁药物研究院院长张明会拿着一盒启欣可向记者感慨道。

  据介绍,启欣可是目前已上市的同类药物中,唯一一款全部临床数据均来自中国人群的新型ALK抑制剂,其剂量、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更贴合中国患者情况和临床现状,更适合中国患者使用。

  10年的时间,让伊鲁阿克片从一颗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也让齐鲁制药确认了“仿创并重”的发展战略。目前,公司共有80余项创新药项目、近300项品牌非专利药、100余项欧美国际注册项目在研。

  2023年,齐鲁制药研发投入达44.3亿元,同比增长13.9%,占营收比重达11.4%;“十四五”期间,预计公司研发投入将超200亿元。

  新质生产力的“新”,亦是责任心的“心”。“创新要有温度,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有立足临床需求,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真正创造社会价值的创新行为才是创新,齐鲁制药要做有温度的科技创新。”李燕表示。

  一直以来,大家对仿制药存在着一种误解:仿制药就是简单的模仿。创新与仿制,似乎天生是一对反义词,其实不然。高质量仿制药在国际上称之为“非专利药”。它不是对原研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研发和创新,获得国家药监局一致性评价,质量和疗效与原研药一致的药品。

  大国工匠,药者慧心。在李燕看来,仿制药与创新药同样重要。国产药品若能满足老百姓的临床需求,能够实现用药可及性和可负担性,那就是生物医药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拥有14亿人口,需要价格实惠且保证疗效的仿制药来多样化临床用药选择,让老百姓人人用得起、买得到。仿制药板块无论挣不挣钱,我们都会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李燕表示。

  以国内首个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安可达为例,历时8年研发,齐鲁制药安可达2019年上市后就成为近年来国内肿瘤治疗领域临床处方量最大的单品之一,累计销售超过1000万支,为国内医保基金节约支出数十亿元,超过百余万人次获益。贝伐珠单抗也从“天价药”变成了老百姓的“救命药”。

  同样还有首个国产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吉非替尼片,齐鲁制药临床疗效一致的仿制药伊瑞可,实现了该药品国产化,推动原研药品从每盒5000元降到500多元。

  用一组数字勾勒出齐鲁制药在仿制药上取得的突破:目前,公司已有159个仿制药产品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54个药物为国内首家,处于行业领先;瑞白、巨和粒、新瑞白、安可达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为国内第一;同时,公司非专利药在研项目200余个,涵盖肿瘤、感染、肝病、自身免疫等多个领域。

  随着国家医保、医疗、医药改革的持续深化,在全部9轮国家药品集采中,齐鲁制药累计中标64个品种,走在整个行业前列。

  “我们会持续研发让大家都用得上、用得起的齐鲁好药。”李燕说。

  以“智”焕“新” 焕发企业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新”,同样是智能焕新的“新”。对于齐鲁制药而言,药物研发、生产、使用过程的科技创新,离不开新技术、新装备的支撑。

  走进齐鲁制药7300单元新型制剂车间二楼,一台台口腔速溶膜生产机器正有序运作着。记者通过紧挨着生产车间的展柜看到,口腔速溶膜薄薄一层,近乎透明,大小似邮票。

  “这是区别于片剂、胶囊等传统口服给药方式的创新药物剂型。服药时无需用水,可在口腔中迅速溶解来释放药物,适用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患者人群,同时可帮助精神疾病人群克服‘藏药’‘吐药’等问题。”齐鲁制药制剂车间讲解员拿出一片口腔速溶膜介绍道。

  她指着一台生产机器说:“使用智能化生产线后,我们口腔速溶膜产能大幅提高,每分钟最大产能可达到1800片,每天最大产能可达到70万片,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工作中产生的差错。”

  据介绍,齐鲁制药在国内率先建立自动化的口溶膜药物生产线,攻克了规模化生产难题,目前已有5款口溶膜产品上市,其中4个为国内首家,另外还有多款处于不同研发阶段,获批数量、研究质量、开发速度国内领跑。

  不只是口腔速溶膜。在新型给药系统这一医药行业难点、热点领域上,齐鲁制药还突破微流控芯片雾化控制等技术限制,成功研发出软雾剂制剂,填补国内空白。“我们一期软雾剂制剂项目已于2023年建成,达产后具备年产500万支的生产能力。”张明会介绍道。

  与此同时,齐鲁制药还布局了20余项新型给药系统药物,包括多个脂质体药物、长效纳米晶药物、长效注射微球药物、亚微乳药物、自动注射笔药物,有效提高了疾病治疗的服药便捷性和临床用药效率。

  当前,随着创新药逐渐成为医药行业的主流方向,靶点扎堆、研发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对国内的创新药研发形成了较大考验。

  齐鲁制药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我们会考虑借助AI以及其他先进手段赋能药物研发,来提高新药的成药率,帮助开创新的药物研究范式和开发流程,加速疾病特效药、候选药的产生。”张明会向记者表示。

  张明会称,公司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进行化合物设计、理化性质及代谢稳定性预测、蛋白与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基于科学的预测结果,修正化合物结构设计,最终设计出合适的候选化合物。

  以“质”取胜 加速推进国际化

  创新驱动之外,国际化亦是齐鲁制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重要引擎。

  在公司展厅里,“国内药企首次以国内市场在售产品直接对美进行短缺药供应”这一行大字,尤为引人注目。事件起源于2023年3月美国顺铂注射液临床用药出现短缺。

  什么是顺铂?它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被称为“抗癌药中的青霉素”,广泛用于肺癌、膀胱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根据相关数据,美国所有癌症患者中有10%到20%使用顺铂进行药物治疗。

  由于原有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无法供货,美国顺铂注射液在2023年3月出现了供应短缺。而齐鲁制药是国内顺铂注射液市场的主要供应者,旗下顺铂注射液在国内上市已有20余年,并于2021年首家通过一致性评价。

  “当时,我们接到美国FDA的一封紧急邮件,被优先问询能否供货。从评估并完成准备工作,到FDA启动快速审批程序,再到最后产品获批出口美国,我们整个过程仅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齐鲁制药集团助理总裁郭传珍回忆起当时的情形。

  郭传珍笑称,这种情况十分罕见,常规的批准至少需两年以上的时间。同时,这也是中国药企首次以国内市场在售产品对美进行短缺药供应,且在FDA免于现场检查的情况下按照中国标准特许进口。“由于时间紧急,我们甚至连中文包装盒都没来得及换,直接在原包装上张贴了英文瓶签和小盒签。”她说。

  齐鲁制药先后于2023年5月、6月向美国出口了两批次共约7万支的顺铂注射液。由于在产品质量、疗效和安全性上反响较好,2023年12月,美国再次进口齐鲁制药多个批次顺铂注射液,数量超过前两批次的总和,达到10万余支。

  实际上,齐鲁制药的国际化之路早已开启。20世纪80年代,齐鲁制药提出“国内有名,国外有声”的口号。目前,公司产品已经出口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40多个产品在全球或在所销售地区的市场占有率第一,惠及全球约15亿患者。

  2023年,齐鲁制药出口总额实现9.21亿美元;累计出口注射剂1.5亿支,24个人用制剂产品在当地市场占有率第一;头孢系列、巴坦系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近20个大宗原料药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截至目前,齐鲁制药是国内唯一同时向欧、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法规市场出口制剂的药企。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公司展厅里,这句标语巨大而醒目。“我们每位员工,都要拥有这样开放的眼光和视野。”李燕坚定地说。